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04 07:13: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沈阳市第一四五中学:常春红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第一四五中学的物理教师常春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热运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的第一节课。本章的重点是内能,而本节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二、教学目标

分子热运动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用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依据课标,力求吃透教材,我认为本节的 教学重点为: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观点 教学难点为: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学情分析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即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知识方面:在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

五、教学媒体设计: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我除了采用实验法外将更多的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突出“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种研究微观世界的新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所以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这是我设计的流程图。

六、教学流程

具体操作为

(一)师生互问 组织教学

创设意图: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下课的亢奋状态回到课堂上的平静状态,以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设计活动,引入新知

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学生通过闻味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嗅觉闻到气味的内在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

(三)任务学习,新课探究

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构建的支架。在任务学习中,我将课本内容分成四个研究课题。

课题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前概念基础,我采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巩固这一知识目标。并以PPT形式提供一些分子信息。

课题二:学会识别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是证明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象及客观事实,是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关键。为了给学生最直观的现象,我为学生收集了二氧化氮与空气扩散的实验视频。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有毒,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难免会有心理负担,所以决定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又形象。而教材中典型的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为了完成教学,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我利用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课题三: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的关系

在教材处理上,我把扩散快慢与温度关系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最终得出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都很喜欢这种相互合作的形式,它既能拉近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课题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微观性,无法通过实验去探究,而枯燥的语言描述只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倦,利用FLASH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至此,本课内容已经讲授完毕。

(四)理解应用 知识巩固

接下来是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应用,为此我设置了基础擂台、知识闯关、智能比拼等不同层次的习题。

(五)老歌新唱

教学小结

小结是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的过程。为了将枯燥的总结变得生动而深刻,我为学生准备了音乐课件,将分子动理论编成歌词,进行老歌新唱。

设计意图:老歌新唱的总结形式,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枯燥的理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变得充满活力,且富有吸引力,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八、教学反思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电教媒体,让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谐调,音像媒体与教学内容一致,学生自主与教师点拨相间,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同步,教学评价与教学效果共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视觉和听觉感官的有效整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热情,进而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2篇: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九年级物理第16章的第一节,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是分子组成的,(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协,(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分子物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是解释各种热现象的本质和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的知识基础,也为学习第二节内能的学习垫定直接的知识基础。

2、重点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根据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相比较而言,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它与温度的关系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3、难点

本节内容研究物内部的微观世界,在无法直接观察到分子以及它的运动情况的条件下,是宏观的实验现象来研究的,所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中考对本节的考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通过动手实验便学生推测出物体的温度越高,热运动赵剧烈。(3)通过演示实验,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分引力又存在斥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组织教学,同时用多媒体辅助。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等系列实验探究的环节,透过宏观的现象去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用课件多处展示分子的热运动,解决了实验操作性不强、不变观察的问题,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均由实验发生的宏观现象引起学生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验现象作推理、判断的概括,得出科学的结论。前者是宏观现象是果,后者微观现象是因,这种由果判因,由宏观现象推断微观规律的方法是研究热这知识的重要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由复习和读书方式学习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由三个实验及对其分析归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及扩散现象。

4、学生实验,探究扩散与温度的关系。

5、学生实验,结合读书,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

6、课堂小结,再观重点。

7、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8、面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3篇: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子热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的第一节课。本章的重点是内能,而本节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分子热运动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能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分子热运动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子热运动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