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糖尿病演讲稿
2013年11月14日,IDF借“联合国糖尿病日”全球关注糖尿病之际正式公布了第六版“IDF糖尿病地图”。
你知道在这3.82个亿人中各个国家占据多少吗?
2013年全球共有510万人死于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39%。该年糖尿病的全球医疗花费达5480亿美元,占全球医疗支出的11%(2)。预计到2035年,与糖尿病相关的全球医疗花费将达到6273亿美元。糖尿病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快速增长,已经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在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和发病趋势的估计中,中国2013年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9840万,居全球首位,其次是印度(6510万)、美国(2440万)、巴西(1190万)、俄国(1090万)。其他患病人数低于1000万但排在前十位的国家还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德国、埃及和日本。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最新统计,2013全球糖尿病在20-79岁成人中的患病率为8.3%,患者人数已达3.82亿,其中80%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并且在这些国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估计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5.92亿人患糖尿病。当前在已经患糖尿病的人群中,有1.75亿(46%)没有得到诊断。2013年怀孕妇女有高血糖的人数为2100万,占全部当年产妇的17%。2013年全球共有79000名新的1型糖尿病患者得到诊断。
自从接触到糖尿病时我一直在想糖尿病为什么会那么厉害,他会让生病的非常惶恐,同时带来多重并发症,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我一直在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回的三个问题
1、糖尿病是什么?
2、糖尿病到底有什么危害?
3、我们应该做什么? 那么糖尿病是什么?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之一。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通常糖尿病有两型:1型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相对不足或分泌减少。要想知道糖尿病的发生,需要了解与它发病相关胰腺的解剖和生理知识。事实上,胰腺本身有二种腺体:消化腺和内分泌腺。胰腺的内分泌组织由分布在腺体内的多种小细胞组团-胰岛或朗罕(Langerhans)小岛组成,每个胰岛有几种不同的细胞类型,主要有α、β和σ细胞。数目较多的β细胞分泌的激素叫胰岛素,能降低血糖;α细胞分泌的激素叫胰高糖素,能升高血糖;σ细胞产生的激素叫生长抑素,能抑制胰高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对调节血糖的稳定起有重要作用。胰岛分泌的激素物质直接进入血流发挥生理作用。
正常情况下,胰岛中上述三种激素分泌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如果胰岛损伤或被破坏,即会引起血液胰岛素的减少或缺乏。有的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细胞或胰岛素自身抗体也会引起体内胰岛素减少、缺乏或作用减退。
这句话刚读的时候可能并不是能理解的特别清楚,所以我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小视频
一个人,别说人了,一个活物应该怎么活着地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的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能感觉到那个碎雨的那个味道,又凛冽,又清新,秋天的时候你会想跟你喜欢的人一起,就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干,懒洋洋的晒一会儿太阳,到了冬天,你跟孩子一块出门,雪花飘下来她伸着舌头去接的时候,你会教给她什么是自然和生命的微妙,但现在呢。
这是一位因糖尿病而引起的肾衰竭的老人,在住院前与临终关怀志愿者拍下的一张照片
糖尿病患者每天考虑的就是今天有没有升加号,也许有的人并不明白,这个“加号”是什么意思,在医学上一般加号是代表阳性,减号是代表阴性,你说的加号是不是尿常规里面的尿糖的加号,如果是的话那可能是你的血糖没有控制好,尿里面出现了尿糖。,加号越多,说明尿液里的含糖量越高,糖尿病并发症图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本身不一定造成危害,但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因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正常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15~6.19mmol/L, 餐后血糖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损害与糖耐量减低可看做从正常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但如果治疗得当,可以逆转为正常。如果治疗不得当,则发展为糖尿病。
那么面对糖尿病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都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积极开展糖尿病预防,让大家了解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提高群众的自觉防治意识,及时控制发病因素,可大大降低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预防措施:
(1)防止和纠正肥胖。
(2)避免高脂肪饮食,食物成分合理,多吃蔬菜。
(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
(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
(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因为糖尿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以疾病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糖尿病,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IDF公布的第六版糖尿病地图再次提醒世人:糖尿病是一个巨大且不断加重的全球问题,糖尿病给社会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在所有的国家,处在社会低层的人反而更容易患糖尿病并承受相对更重的负担。糖尿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健康问题,解决糖尿病的问题需要社会多个方面具体的政策和行动。
最后,多糖的身体不影响多糖的心情,每一天加油!!
第2篇:糖尿病演讲稿
健康新七点,生活新起点
敬爱的评委,亲爱的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内三科护士王玲,很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精彩的演讲,我表示深深感谢。我今天所演讲的题目就是:健康新七点,生活新起点。
相信大家都知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糖尿病是与生活方式最为密切的慢性病,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汇报病史吧。我科于3月13日收治一位患有2型糖尿病的唐姓女患者,现在首先介绍一下她的病史。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一般资料,主要诊断,护理检查,治疗措施,以及主要辅助检查。
患者入住的第一天第自己患病感到无比惊奇和怀疑,她不相信自己得了糖尿病,还坚信是我们的设备有问题。后来由于我们医生护士的耐心讲解以及精心护理,家人的支持,病友的鼓励,她终于接受了自己患了糖尿病这一事实,并开始接受治疗。
面对鲜香诱人的食物,糖尿病患者是吃?还是少吃?还是干脆放弃?如何做到既品尝美食,又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饮食治疗是关键。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要进行饮食控制,就是我们常说的“管住嘴”,那为什么要进行饮食控制呢?饮食控制可以减轻胰岛素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有助于血糖达标,并可以维持理想体重。饮食控制是不是有很多的好处啊?当然有好处,营养均衡可以带给我们一个好的健康身体,同时也能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还要注意每日饮食要多样化选择,保证膳食平衡。片子中是我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的膳食结构,同样也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而后面我们可以通过适当运动,来改善血糖平稳问题。另外,患者也要接受糖尿病的治疗教育。多听听医师的建议总是有好处的。我们经常说:监测是保障,那监测都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看一下,监测可以帮助您:念图。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血糖监测方案:血糖监测的时间点包括:空腹、午餐前、晚餐前;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还有睡前和夜间的血糖;另外有低血糖症状时要随时监测,剧烈运动前后也要注意监测血糖。血糖控制的目标值为:空腹
3.9~7.2mmol/L;非空腹
≤10.0mmol/L。学会了监测的小常识,掌握了监测的技巧,运用到各项监测中,保证监测的准备性。实现全方位科学的监测,全方位的监测是健康的保障。
相信大多病友应该都知道,糖尿病的特点是:终身性疾病,血糖水平变化快,个体差异大,仅靠医护人员在医院短期护理并不能实现血糖长期达标,绝大多数时间需要患者进行自我管理。那么,进行自我管理有哪些好处呢?首先可以提高病友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能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的自我管理还能节约医疗费用,减少身体损害;对于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每位病友不要忘了,定期到医院复诊也是自我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糖尿病是终生疾病,糖友应做到定期复诊:定期复诊有利于更好地调整更好地调整用药剂量以便血糖达标,定期复诊有利于预防和及时发现并发症。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这么多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知识,总结起来就是这么几句话:
自我管理莫推脱,饮食管理需科学,运动管理莫松懈,血糖监测不可少,药物治疗多注意,健康教育重视好。
经过七天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以及后期的复诊,这位患者朋友已完全康复,不再受糖尿病的困扰与折磨啦。
中国有句古话:恒则成。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绝对能够帮助到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而且提高糖尿病的意识与治疗教育的措施。
最后很感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大家辛苦啦,再次深深地感谢你们!
第3篇:糖尿病演讲稿(汇总20篇)
演讲稿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内容的质量,还取决于演讲者的表达方式、声音语调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因素。在撰写演讲稿之前,可以进行一些资料搜集和研究,以获取更多的有关主题的信息和观点。演讲是一门艺术,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驾驭演讲的技巧。
糖尿病演讲稿篇一
朋友们: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为此,我中心特邀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段纬喆医生主讲此次讲座,11月13日下午3点,在苗栗社区居委会开展了以“护士与糖尿病”为主题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活动。为现场前来参加活动的居民进行了糖尿病健康宣讲与义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患者呈爆发式增长,还有大量的糖尿病的“后备军”。随着糖尿病的患者不断增加,糖尿病的家庭护理尤为重要!糖尿病患者需要家人的鼓励和关心。活动现场,我中心吴医生
第4篇:糖尿病演讲稿(模板15篇)
演讲稿是一种在公开场合以口头形式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文字材料,它具有传递信息、激发情感、引发共鸣等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讲稿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需要进行演讲的人来说,写一篇好的演讲稿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我们进行演讲之前,我们应该先准备一篇精彩的演讲稿。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实例、数据和故事,以支撑演讲中的观点和论证。总结是一种通过口头语言向观众介绍、阐述或演示某个主题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听众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准备一份演讲稿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出色的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演讲稿篇一
各位领导、同事们: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口号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
第5篇:糖尿病饮食演讲稿范文
糖尿病饮食演讲稿范文
演讲稿具有逻辑严密,态度明确,观点鲜明的特点。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可以使用演讲稿的机会越来越多,还是对演讲稿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糖尿病饮食演讲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糖尿病饮食演讲稿范文1
亲爱的xx:
大家好。为提高社会各界对糖尿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保护青少年身体健康,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琊川镇卫生院于20xx年11月14日开始组织全镇开展以“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主题的第四届“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大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力度积极贯彻落实文件要求,我镇领导对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卫生院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经常性工作来抓,并要求卫生院高度
第6篇:糖尿病运动疗法演讲稿
糖尿病运动疗法
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邓军令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临床主要表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人群易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家族遗传、肥胖、能量摄入增加和体力活动减少、人口老龄化及高血压高血脂。其中,肥胖、能量摄入增加和体力活动减少又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很早就有专家用五架马车来形容糖尿病的治疗手段,这五架用来和糖尿病战斗的马车就是“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糖尿病监测 ”。今天将针对“运动治疗”来给大家予以讲解。
一、运动治疗基础:
1、运动时肌肉和肝脏要分解糖原,血糖就下降了,长期保持运动就有积累的降糖效果。
2、运动锻炼可以使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就增强了。
3、运动消耗能量,降低体重,减少脂肪,
第7篇:糖尿病
糖尿病三宜:1.五谷杂粮,茭麦面,燕麦面,玉米面,含维生素b,多种微量元素,可降低血糖,血脂
2.豆类及豆制品,但患病时间超过三年者慎用 3.苦瓜,洋葱,番茄,柚子,南瓜可降低血糖
糖尿病三不宜:1.各种糖类,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果酱,冰激淋,甜饼干,甜面包及糖制高点,蜂蜜 2.不宜吃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及动物肝脏
3.不宜饮酒特别是不宜空腹饮酒,否则会发生严重的低血糖 关于糖尿病的中药处方和偏方
关于糖尿病的中药处方和偏方
以下为《药方网》关于糖尿病的一些中药处方和偏方,其中,部分方剂并没有科学依据,甚至较为离谱,请辩证参考。
建议:有关方面应该提供处方、偏方的科学分析,而不仅仅是把方子放在那里,让老百姓做无用的尝试„„
糖尿病-糖尿病-药方网-中药方大全,老中医介绍,保健养生
1.糖尿病中药方-益气滋阴
第8篇:糖尿病
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它是继肿瘤、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5亿,估计到2010年,患病人数将达2.21亿,2025年将增加至3亿,增长率为46%。其中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其增长率为57%。而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是糖尿病重灾区,截至2003年,中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达2380万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位。据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政府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费用为800亿元。即便如此,中国糖尿病治疗的现实与理想仍有很大差距。糖尿病的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血糖控制
控制糖尿病及其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