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一张木匣的图片)生:木盒子、木匣子
师:对,你们说的都对,木盒子又叫木匣(板书木匣,注重强调一下匣的笔顺和读音),那同学们预习完课文知道这是谁的木匣吗? 生:这是科利亚的木匣
师:非常好这就是科利亚的木匣。(板书26 科利亚、出示一张科利亚的图片)你看,这位小朋友就是科利亚,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和他的木匣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想读读课题?(指生读,全班齐读,)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生字(ppt上的闯关生字)。谁相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师:刚才的小老师读的真棒。现在全班一起齐读一下这些生字。
师:老师还给这些字组了一些词(ppt后两张)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及时评价,纠正读音)师:看来咱们同学生字已经掌握的很好了,那老师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ppt词语大闯关)。看看都会读吗?(学生自读)谁相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指生读,纠正读音,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除了学过的难字外,还有没有发现多音字? 生:量,数 师:同学们真棒一下子就把多音字都找出来了,我们先来看看量,量有哪些读音?(ppt多音字,指生回答)量有两个读音,二声的量是动词 四声的量是名词指的是数量。谁来组词?„„老师也组了词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读拼音和组词,如果学生组词说道打量这个词一定要强调打量的量读轻声)师:看看课文中的这句话这个字应该读什么?(科利亚量了五步„„)生:读二声。
师:非常好,在这句话中量是动词,测量的意思。因此这个字在这里读二声 师:好,我们接着看数这个字。怎么读?(指生答)三声是动词,四声是名词。谁来组词?„„老师同样给他们组了词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读拼音和组词)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科利亚的木匣,那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写了那几件事?
生: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然后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
师:那同学们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埋木匣的事? 生:1——3自然段
师:那哪几个段落写了挖木匣的事? 生:4——12自然段
(如果有争议,这样解释:师:第四段写的是四年过去了,科利亚长大了。那埋木匣是什么时间?生:四年前 师:那么第四段就应该写的是挖木匣。)师:那受到启发在哪一段? 生:最后一段
师:谁能根据这些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多个学生回答、补充)师:那首先让我们回到战争开始的时候,看看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先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呀? 生: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师:科利亚的木匣里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那老师有个疑问,科利亚的木匣里有这么多好东西为什么要埋起来呢? 生:因为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
师:是呀,法西斯要打到村子里了。在这里法西斯指的是德国侵略者的代号。攻打科利亚村子的就是德国侵略者。
师: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请你再读课文的前三段,找答案。师:他先做了什么?(指生答,补充)
生: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师总结:走十步,挖坑)
师:那他又做了什么?
生: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放木匣)师:最后又做了什么?
生: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盖上土,用脚踩实,撒细沙)
师:好咱们同学已经说完了,老师也把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放在大屏幕上了,大家一起来看看。看看这几句话找出里面的动词(学生先找并回答,然后教师用红字标注)
师:从这些动作我们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认真、细心
师:是呀,从他埋木匣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细心和认真。师:妈妈也埋了个箱子,妈妈又是怎么埋得?
生: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师: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里亚和妈妈、奶奶回到村里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生:房子倒了,家里的东西都被抢光了,周围一片狼藉。
师:是呀,战争使周围变得一片狼藉。看到此情此景科利亚心情怎样? 生:非常难过、非常伤心
师:那正在大家都伤心的时候,妈妈说了什么?谁来读读妈妈的话? 生:“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师:是呀,他们还有东西埋在地下呢。那就要把它们挖出来,看看妈妈和科利亚都是怎么挖的?结果怎样?
生: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师:妈妈挖出了自己的箱子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师:是呀妈妈挖出了箱子心里多高兴呀。那看着挖出箱子的妈妈,科利亚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期待、期盼、迫不及待
师:是呀!那是科里亚心爱的木匣,他当然想要快点挖出木匣了。看看科里亚是怎么挖的?
生: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看完了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了6个挖字。
师:是呀,为什么用这么多挖?这说明了什么? 生:科利亚一直在挖说明他非常想找出他的木匣。师:结果呢?
生:仍然没有找到。
师:仍然是什么意思?(指生答)生:依然,还是
师:非常好,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不管怎样挖卡利亚还是或依然没有找到他的木匣,那这时科利亚德是什么心情呀? 生:着急、难过
师:找不到心爱的木匣科利亚多着急呀,用着急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全班齐读)
师:我们知道了科利亚最开始是以一种期待的心情挖木匣的,但是现在不管科利亚怎么挖都没找到,他的心情现在很失落。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来体会一下科利亚的这种心情的变化。(全班齐读)
师:我们又读了这段话,读完你有什么疑问? 生:科利亚为什么没有挖到他的木匣?
师:对呀,为什么呀?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是不是被挖走了?
师:是呀,小伙伴也是这么说的。现在谁来当科利亚的小伙伴读读小伙伴们的想法。
生: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师:孩子们你们现在就是科利亚,你们觉得小伙伴说的对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位科利亚真爱思考)生:不对,因为妈妈的大木箱都没被挖走,科利亚的木匣这么小就更不会被发现。(这位科利亚也善于思考)
师:既然这样,那一定有其他的原因。科利亚找到原因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师:你们理解科利亚说的这个原因吗? 生:理解或不理解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原因咱们看一个图(出示画线段表示的图)师:看完了图,我们再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再来读读这段话。
师:科利亚这次找到木匣了吗?阅读第12自然段,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师:果然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和科利亚原来想的一样
师:也就是说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师:是呀,科利亚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木匣,我们还能从这里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师:科利亚确实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他找到了木匣心情怎么样呀? 生:高兴、兴奋、喜悦
师:是呀,找到了心爱的木匣是件多么高兴的事呀。可是还有让科利亚更高兴的事呢!读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他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师:这里有一个关联词不光„„还„„,什么意思?(再进一步的意思,也可以造个句子理解一下)生: 师:科利亚找到了木匣还明白了道理心里可高兴了,用高兴的语调再来读读这段话。那学习了课文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谁来说一说? 生: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师:非常棒,我们的周围也随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想想你的周围都有什么变化?(请多个学生回答)
师:周围的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怎么样呢? 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师:告诉我们在看人和事物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勤于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科里亚的木匣
埋木匣 认真、细心
挖木匣 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受到启发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2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出示词语(开火车,正音): 数数 冰鞋 斧头 手锯 玩意 免得 抢
走 难过 算术 当初 随便 仍然 敌人 台阶 所以 懂得 回答,出示句子: 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
和其他小玩意儿。指导朗读。
3、老师给你一个句式,请你们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句式补充完整。()木匣——()木匣——受到()
(三)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2.读生字,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各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据此分段: 第一层(1至3):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4至12):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13):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理解下面的问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抗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3)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2.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思考:科利亚埋下木匣后,有没有再挖出来?怎么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解答: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四年后)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用数学方法在从前埋物处挖到了箱子。(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4)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5)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6)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②科利亚量十步挖不到木匣。③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从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四年前大了一倍,所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2.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3.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的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的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就大了,算述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四)指导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布置作业
1.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子。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后来,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课后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 通过对()木匣——()木匣——受到()的整理补充,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以“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为线索进行教学。在进行埋木匣、挖木匣的教学中,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通过对关键字的理解进行解读,从而感受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3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写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和妈妈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跟着妈妈回来了,他们将要挖出他们的木匣了。关于“挖木匣”这部分,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带疑学文
1. 学生质疑,抓住重点问题板书,如:科利亚是怎么挖的,挖出来了吗?有没有遇到困难?怎么解决?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2.
第4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
第5篇:《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