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精选(2)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4-02 07:15: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月。这一年,巴金本是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乡探望的,此时已是离别家乡十八年后了,但在故乡成都住了50天后,他失望了。他发现,那里和他18年前出走的情况几乎差不多。他思绪万千,最终再次离开家乡。《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 记录了作者此次重返家乡的心情。

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全文以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为中心。通过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生命的姐姐的怀念,抨击了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长宜子孙”的思想,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的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1923年,巴金冲破家庭樊篱,离开了家乡,一直没有回去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家乡没有一丝留恋。1937年,巴金在小说《家》中曾这样写道:对自己的家虽然是充满愤怒的,然而“那些人物,那些地方,那些事情,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任是怎样磨洗,也会留下一点痕迹。我想忘掉他们,我觉得应该忘掉他们,事实上却又不能够。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留恋”。正是这种留恋,18年后,作者终于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回到了生他养他而且刻印了他无数儿时记忆永不能忘怀的故乡成都。但是,18年过去了,作者故地重归又见到了什么呢?

傍晚,当作者“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指引”,伫立在18年前分手的“旧友”——故居面前时,尽管故居的面貌已有些改变,但最终没有变的,是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那大门内依稀透出一线光线,让他“好象看见一个盛满着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黑暗中,他仿佛看见了哈力希岛上的灯光,那欧洲古老传说中的爱尔克姐姐的灯光,那灯光下坐着却是自己满面悲伤的姐姐。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古老的欧洲哈立希岛上,哈立希岛上有个叫爱尔克的姐姐,每夜每夜都在自己的窗前燃着一盏灯。因为她有一个在海上航行的兄弟,她怕他那远航的兄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她要用自己燃亮的灯光给她航海的兄弟指路,指出一条回家的路。她每天都在等,每天都在盼。可是一直等到死,那可

怜的姐姐也没有等回自己的兄弟,最终带着无尽的失望走进了坟墓。

巴金也曾经有一个在黑暗中殷殷期待着的姐姐,一个在狭隘的圈子中憔悴地捱着日子的姐姐。巴金离开的时候曾经亲口答应过那个姐姐有一天会回来看她,跟她谈一谈外面的事。可是巴金回来了,死亡却已经带走了姐姐的一切,姐姐如所有的旧式女子一样在寂寞中走了,她也终于没有看到自己心爱弟弟的归来。善良的姐姐,生前没有得到过丈夫真正的爱,死后她的丈夫“不曾做过一件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也这让那在梦中也会偶尔看见爱尔克灯光的巴金,这让那常常睁着眼睛做着飞向那灯光的梦的弟弟,怎么不为之心碎!

巴金姐姐的悲剧正是罪恶的家造成的。那么,这18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样了呢?1932年,当作者的长篇小说《家》刚在报纸上发表,家里又传来了噩耗:巴金的哥哥在痛苦中自杀了。18年来,这个家中的人有的死去了,活着的,有的堕落了,有的也只能“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正因为这样,作者悲愤地说:“十几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在痛苦中意识到:“长宜子孙”只是祖辈们的一个梦想。一个富裕的家庭,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代人被毁灭的命运。“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的技能,不向他们指出一条生活的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人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由此,作者将对“长宜子孙”这一封建家族遗训的批判,拓展到了对封建道德,以及整个封建没落制度的批判。当然,作者在否定旧道德、旧思想的同时,还坚定了自己“走向广大的世界”,追求光明的信念。文章最后说“这不是我该来的地方”,“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这篇散文篇幅虽然不算长,但在艺术方面却有许多成功之处。

一:本文最突出的一点是构思精巧。

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作品写了几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作为本文的题目,具有丰富复杂的象征意蕴。“爱尔克的灯光”

原是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哈利希岛上,姐姐爱儿克每天夜里都在窗前点上灯笼,用这灯光为她航海在外的兄弟指路,然而她至死也没能等到弟弟归来。这个传说是讴歌姐弟深情、表现游子归乡情思的,恰与作者返乡念姐之情相契合,因为作者的姐姐也是没能等到与弟弟相见的那一天,在封建家庭中“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文章很自然地将它引来作为感情线索。在这里,爱儿克的灯光就是姐姐窗前的灯光。它是照路的灯,蕴含着姐弟之间纯洁深厚的感情;它是希望的灯,寄托着姐弟所认同的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它也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作者清醒地看到:“长宜子孙” 这种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无法改变封建家族的堕落。文章结尾处,作者将要离故居而去,忽然他“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是又一种灯光。它显然不是爱尔克的灯光,“我那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可见“心灵的灯光”是作者离开故居时的突然顿悟,是作者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十八年后作者回到了家乡,他所看到是“反而在我心上添加了黑暗”的故居的灯光,和令人十分伤感地联想到的姐姐爱尔克的灯光。但作者并不使自己的情感囿于这恨和爱之中,他要提升,他要超越,于是他从前两种灯光中顿悟出真正照耀人生道路的“心中的灯光”。这种灯光照耀着作者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追求的象征。整篇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二: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

巴金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写小说不论长短,都是在讲自己想说的话,倾吐自己的感情”,“我只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读者的心”。确实,巴金是一位擅长抒情的作家。其实,抒情色彩浓郁,不仅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巴金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当作者望见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时,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当忆起可怜的姐姐,忆起在这些年中“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时,作者的情感由悲转怒——“„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文章结尾处,当作者决意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庭,去拥抱广大的世界时,笔调又由怒转喜“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对大世界的热爱。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书写情感一波三折,时而哀,时而怒,时而喜,使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抒情色彩。

另外文章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不事雕琢,作者总是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向读者倾诉内心的情感,字字写得真诚,句句语意真切,具有平易中见真情,朴实中见深刻的魅力。

第2篇:爱尔克的灯光

教学目标:

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板书:

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随想录》 “真话的大书”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这篇文章就是记录巴金回家这段时间的一些思考。

三、题解

“爱尔克的灯光”是一个欧洲古老传说,是巴金在法国留学时从一本教科书上读到的。在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每晚在窗前点一盏灯,等候出海的弟弟归来,最后带着失望进入了坟墓。爱尔克虽然没有等到弟弟,但那盏灯却帮助了许多航海的人。这个传说讴歌了姐弟深情、表现游子归乡情思,恰好与作者返乡之情契合。更重要的是,巴金曾经也有一个在黑暗中殷殷期待着他的姐姐,他姐姐也是没有等到与弟弟相见的那一天就死去。这种姐弟之情与那个欧洲传说相似。他在这篇散文中就引用了这个传说,并以此作标题,以寄托对姐姐、对亲人、对故乡的怀念。

四、学生三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试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找出文章的线索)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

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  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

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学生回答:线索是灯光。然后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找出文章中出现了哪几次灯光。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要理解文章出现的这三种灯光,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

五、课文分析

一)首先看到第一部分,作者回到故居。

(1)我们知道,作者回到故乡探望,此时已是离家十八年之后了,巴金当初为何离家出走?他这十八年做了什么? 我们看到课文中的注释1中写到,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大家庭里巴金的家叫李公馆,是一个世代做官、数世同堂的大家庭。小说《家》也就是以他生活过的这个封建家庭为素材而写的。据他回忆,这个家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在这个百口人的小社会里,最高的家长就是巴金的祖父李镛,他做过多年的县官,精明能干,广置田产,李家达到了鼎盛时期。《家》中的高老太爷就是以巴金的祖父为原型而创作的。我们昨晚看了电影《家》也了解了高老太爷这个人的性格。这个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主宰全家人的命运,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的权威,他守旧又顽固,竭力维护固有的封建秩序,让家庭一代一代兴旺发达下去。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巴金的母亲却教他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巴金在这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巴金亲眼目睹家对年轻生命的囚禁和摧残,看到了在家中的黑暗、腐朽和罪恶。这一切都激起了幼年巴金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的不满和憎恨,于是在五四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决心冲出这个封建家庭的牢笼,离开这个家,到外面的世界追求光明和自由。对于巴金的离家,我们也可以从《家》中高觉慧不顾祖父阻挠,积极参加社会斗争、支持觉民抗婚行动的行为和他想摆脱家庭牢笼,摔掉旧的思想镣铐的意义上加以理解。

1923年19岁的巴金离开故居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之后留学法国,创作了一系列小说。巴金的早期作品都有一个主题就是反封建。1941年离家十八年之久的巴金重踏故乡就块土地,我们看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感情是怎样的?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故居”

(1)回到第1自然段,作者回到故居时看到的故居的面貌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改变的(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没变的(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高兴——“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第1自然段),作者是满怀希望回到故居,看到故居的面貌他觉得亲切,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的。

2、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种灯光旧居的灯光。其他的同学思考一下:灯光是怎样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1)灯光是什么样灯光,为什么“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头的黑暗”,灯光代表着什么?

教师总结:旧居的灯光封建旧家庭大门内所亮起的灯光,它照亮的是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是这种封建思想。灯光是“阴暗中一线微光”;一线微光则说明灯光非常的微弱,即将熄灭,代表着衰亡与没落。灯光代表着作者的旧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着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2)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文章中有几句话描写了作者的感情:“我只得失望地走了。” “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这里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说他是失望与痛苦的呢?

作者原本是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居,但看到故居还是十八年前的样子,旧家庭、旧制度的尚未改变使作者的希望破灭。于是他用失望和痛苦这两个词来描绘他当时的感情。

这样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这种奇异的感情是对长宜子孙这种封建思想十八之年之久都不曾改变的惊叹。是一种希望与失望交夹的感情。

二)第二层次分析

过渡: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写到:仿佛看到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作者由旧居的灯光想到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也就是爱尔克的灯光。再想到了“自己的事情”——姐姐(讲述巴金的姐姐)

1.简单介绍巴金的姐姐的命运(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并解释其原因。

(1)巴金在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作者的三姐李尧彩。巴金离家前一个月,她还是一个刚出阁的新娘,。她是给人家做填房,上轿的时候,挣扎痛哭的情景曾给巴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一年后,她饱受公婆的折磨,丈夫也堕落成鸦片鬼,最后她就寂寞地死在医院里, 尸骨未寒, 丈夫竟第三次做新郎了。

(2)课文第九自然段用一句话简单而精炼地概括了姐姐这种封建旧式女子的命运——“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姐姐的悲剧命运就是封建家庭中那些女子的命运。那些旧式女子出嫁,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长辈们要为她们安排人生,不容她们拒绝和反抗。这些年轻善良的人,他们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了青年、摧残了青春、也摧残了生命。

(3).姐姐的悲剧是罪恶的家造成的,那么这十八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么样了呢?

我们看到小说《家》中,鸣凤、瑞珏、梅表姐最终过还是逃不过像姐姐这样的旧式女子的命运而一一寂寞地死去。还有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父母逝世后,大哥就挑起了掌管全部家务的重担。巴金的《家》刚在报上连载的第二天,他就听到大哥服毒自杀的噩耗,悲痛之余,巴金毅然决定调整小说的构思,让大哥成为《家》中高觉新的原型。读过《家》,我们知道觉新作为长房子孙,长期受着封建礼教的熏陶,养成了温和和百依百顺的性格,面对家庭把他与深爱的梅表姐分开,面对妻子瑞珏为了避所谓的“血光之灾”,而被长辈逼迫城外分娩等等事情,他都只是屈服、照办。面对黑暗的封建势力,他不敢反抗,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4)这就像作者在第九自然段提到的:“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请一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看一下哪些 “似乎一切全变了”——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有装束和名词”,指旧家庭人和物的外在变化; “似乎都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指旧家庭影响下人的思想和命运都没有改变。第二种灯光:爱尔克的灯光

2.请同学朗读第七自然段解释爱尔克灯光的意义。

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作者想回到家,去看看自己的亲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这是文中出现的第二种灯光,哈里希岛上的灯光就是爱尔克的灯光。旧家庭微暗的灯光,使作者联想到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请同学看注释②)爱尔克的灯光是姐姐为弟弟点的灯,为的是给弟弟指出一条回家的路,这是姐姐对弟弟的爱,这孤灯虽不曾唤回那位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的人都能得到它的帮助,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助相爱,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也是爱与温情的灯。姐姐愿意用一生守侯弟弟,只要姐姐还在,灯就不会灭,希望也就还在,因此,这灯光也象征着一种希望。3.作者的感情:

愤怒——由爱尔克的灯光,作者想到了姐姐的悲剧命运,他认为姐姐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由此作者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做出强烈的批判,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作者此时的情感是十分愤怒的。三)第三层次分析(第二课时再讲)四)第四层次分析

过渡:作者在爱尔克的灯光的指引下,想起了自己的姐姐,批判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浪费生命罪恶。我们在爱尔克的灯光的指引下,继续寻找作者写的第三种灯光。第三种灯光:心灵的灯

1.请同学们全部第13—15自然段,理解心灵的灯的含义。作者说:“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到一线光,一个亮,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它永远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心灵的灯是作者提到的第三种灯光,他说:“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光,它永远给我指示我该走的路。” 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2.作者的感情是 喜悦——“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吼叫,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第14自然段),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尘土”、“马达”、“车轮”、“菜子花”驱散了“我”的离愁,写出了作者又走出小家,来到“广大的世界”的快乐心情,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3.十八年前,作者就是带着对封建家族的深深失望,带着对新生活的热望和憧憬离开家的。当这次故乡之行,旧家族的噩梦再次击碎他的幻想时,作者忽又感到了一种轻松和振奋,他说“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这灯光就像是一种指引,贯穿着巴金一生对光明、公平、正义、良知的呼唤和对黑暗、不公、虚伪的鞭挞,正是这种追求光明的精神和信念支撑着巴金,使他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人格中都同样闪烁着理想的光辉。他在《激流三部曲》中,通过封建家庭里青年一代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控诉着那些年轻生命的被摧残;在《爱情三部曲》中,他表现着有为知识青年的理想和反抗;在《寒夜》中,他哀悼着善良人们命运的渺小和无力,试图通过这些悲剧性的描写,唤起人们对黑暗不公的憎恨和记忆,和对于光明的渴望。也正是因为始终对未来抱有希望,这些作品才能在当时不仅仅唤起广大读者的悲哀、痛苦和同情,而且更能使他们惊醒和感奋起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时代和环境,选择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早期的作品如此,晚年的《随想录》更是以深刻的反思精神撼人心灵,赢得了世人对巴金的尊敬。《随想录》是巴金晚年抱病完成的作品,是对十年*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和批判,《随想录》被人们誉为“讲真话的大书”,巴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不只一条线索,明线是灯光,暗线是作者的感情变化。板书

高兴

回到故居 阴暗的灯光 狭小的家、旧制度灭亡

失望

痛苦

回忆姐姐 爱尔克的灯光 爱、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愤怒

离开故居 心灵的灯 喜悦 生活信念、追求理想

第二课时: 写作特色: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使作者“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想到了“在寂寞中死去”的姐姐。由此,作者清醒地看到: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长宜子孙” 无法改变封建家族的堕落。作者在批判了封建家庭的遗训后,告诉人们:“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文章最后,当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又投身于广大的世界中去时,作者说他仿佛又看见了灯光,那是作者常见的灯光,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光”。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我们写作文中也是可以做到的。像前面慕老师给大家讲的一篇作文《距离》。作者以“距离”为题,由距离展开自己对开始一个月的预科生活的思考,由距离将整个文章提携起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去构思。第二、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意蕴深远。象征就是要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现一种深远的含意。我们曾经学过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暴风雨象征反动势力,茅盾《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想到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正直”有相似点。本文以三种灯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因其象征内蕴的不同而使文章充满诗意:故居大门里微弱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和旧礼教的败落与瓦解;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希望破灭的悲剧性的旧生活;“我心灵的灯”象征主人公对新的生活和理想的追求。象征跟比喻不一样,比喻是在一个句子中,而象征则要在全篇文章中才能表现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含蓄,而形象。

第三、作者善于将叙事与抒情融合无间。事情的叙述在感情与思绪湍流的推进、加深中呈现,情感的抒发伴随或引导着情节的展开,叙议结合,虚实相生。抒情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感情变化,议论则主要体现在对“长宜子孙”的议论。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尤其在写叙事文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把文章写成记流水帐,似一潭白开水,没有自己的感情。一定要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样子文章才会有一种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到了灯光,讲到了三种灯光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感情变化。文中还有一个词出现了多次:长宜子孙。长宜子孙四个字的意思是使子孙长久地过上舒适的生活。

我们看到长宜子孙的第一次出现在哪?第一自然段中“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长宜子孙那四个字真的一点颜色也不曾改变吗?它的寓意是什么?寓意是这种封建思想未曾改变。毒害着一代又一代人。重点看第三层次

(1)作者对长宜子孙的批判。长辈们怎样做,子孙们怎样做,长宜子孙的害处在文章中表现在哪里。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长辈们: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子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保留房屋和字画;子孙们只有两字“分和卖”;害处: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姐姐以及其他人)。作者的态度:一个字“恨”。

提出道理(让学生齐读)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2)长宜子孙的害外:第十自然段以及姐姐的例子。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姐姐的悲剧命运就是封建家庭中那些女子的命运。那些旧式女子出嫁,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长辈们要为她们安排人生,不容她们拒绝和反抗。

(3)作者在第十自然段中说“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分别是哪两条路。

教师总结:,生活道路一条是享受“长宜子孙”的待遇,永远被束缚在那个封建家庭里,另一条则是与旧家庭决裂,走向广大世界。巴金自己像《家》中的觉慧一样毅然选择了后面一条生活道路。

五、课堂讨论

从巴金写《爱尔克的灯光》至今已有60多年了,人世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长宜子孙”的思想并没有变。上一辈人凭着自己有利的社会地位、辛苦积攒的财富、丰富的生活经验,苦心为子孙后代安排好生活的道路。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希望能充分展开讨论,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采用分组辩论)

第3篇: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巴金1927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精选

范文一

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每夜每夜都燃着一盏灯。灯光就亮在她的窗前,她要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指路,她怕他那远航的兄弟找不到回家的门。可是直到可怜的姐姐爱尔克失望地进了坟墓,也没能等到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

1941年的巴金,是怎样的忧伤。他在眼泪和欢笑里找寻着同样一个和姐姐有关的忧伤记忆,在黑暗里,他也是满怀希望地在找寻着那盏能够指引他回家的灯光。他回来了,可是他的姐姐却已经死了。只留下“甜蜜的家”上,那永恒不变的“长宜子孙”四个冷冷的字无声无息地扑过来。

有时候我会这样想,也许阅读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在文字里,我仿佛一直陪同着一位孤独的身影,彷徨在清冷的街道上。灯光一直在梦里出现,走过了很多很多路的那位孤独的寻梦人,他回到故乡,但没有找到他梦想的灯光,相反内心却更是一片黑暗。在所有记忆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爱尔克的灯光

[语文常识] 夹叙夹议、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其中,代表作是家。

[背景介绍] 作者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使他很早就产生了民主主义的思想,1923年,离家到上海发、南京学习,后又到巴黎。18年后于1941年回成都看望故居,引起了许多联想和感慨,于是就写了本文。

[课文结构分析] 一 写作者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故居,看到了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释词:长宜子孙—封建家长用以自勉的话,意为永远福荫着子孙后代。

1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对故乡、对故居的亲切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旧家庭、旧礼教依然还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西安欧亚学院教案用纸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思考题:

1、文章中的“灯光”分为三种,有哪三种?每一种有什么样的象征意蕴?

2、作者对“长宜子孙”四字是如何剖析的?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是什么?

一、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龙·虎·狗》,后收入《巴金文集》

西安欧亚学院教案用纸

写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作者在亲友的送行中,离开自己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家,奔向广大的世界。当然,离开生养自己的家,免不了留恋、惆怅之情,是作者心灵的灯指引着他走向新的道路、走向光明的“灯”,使他战胜了离愁,坚定的投身到广大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爱尔克的灯光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主旨及现实意义。

2.难点:灯光的象征意义。

二、背景材料

1.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在五四运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1928年旅居法国巴黎,广泛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产生了主张自由民主的思想。其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鲁迅曾称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是中国20世纪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其中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1部,散文集20部。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赏析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回到18年前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当作者看到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嵌在那里时,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18年前的往事。

第二部分,从第五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自己对一位被旧制度吞噬掉生命的姐姐的深切怀念,指出:生活在这个封建家庭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第三部分,从第八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满怀激愤之情,抨击了旧社会、旧制度摧残人才、浪费生命的罪恶。

第四部分,从第十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批判了“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迫害,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第五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至文章结束。这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精选(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精选(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