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诗词鉴赏》学习体会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6 07:15: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唐宋名诗词鉴赏》学习体会

《唐宋名诗词鉴赏》学习体会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禁会有人想到唐诗宋词,都会以唐诗宋词为傲。但真正的作品是需要读者的共鸣,需要读者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这时我想到了老师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审美的享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领会到文学作品的意义。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跨,永远受制于人,受人宰割;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杨叔子如是说。古人留给我们的财产要积极地继承和发扬,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是不可能有长足发展的,所以说朱熹的那段话真不为过“须是先将诗来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唐宋名诗词中既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么美的景色描写,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千古壮观的绝句,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感叹。这么具有魅力的诗句在课堂上的教授有时总会死气沉沉,老师的讲解总是在分析诗句,让这么美的东西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策略,让民主进课堂,采取平等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自由的质疑问难,大胆发言。激起学生的热情后,让他们读--感悟--再读,让读者和作者的心境有相通感,那样的教学才是出彩的,学生才会受益。

当然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继承性的发扬,并在我们的实际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文化,才会让文化之路走得更远,才会让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温春浓

第2篇:唐宋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

第一课:山水胜色

(一)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白话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鉴赏训练】

1、前两联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清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情的。(4分)

答:

2、后两联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请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二)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白话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作品鉴赏】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诗歌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首两句先写襄阳的地理位置,接着四句描绘水都风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其中“流”“有无中”“浮”“动”又把这山水写活了,似有醉翁观景的妙处。真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手笔。末两句写出观景人的心境和对襄阳美景的赞叹。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鉴赏训练】

1、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4分)

答: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白话译文】

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作品鉴赏】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诗人面对着秀出南斗傍的庐山,借对庐山风景的描绘,向曾与自已同游过庐山的卢虚舟,倾吐自己居名山、做隐士的愿望。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庐山雄伟美丽的景色,希望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

(四)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白话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作品鉴赏】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鉴赏训练】

请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现的画面。(4分)

答:

(五)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白话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取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一声木橹声响,忽见青山绿水。回身,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作品鉴赏】

作本诗时作者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本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名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人称道。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鉴赏训练】 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的“渔父”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都是写渔夫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答:

(六)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白话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作品鉴赏】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首联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幽居的周围环境,突出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颔联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尾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鉴赏训练】

“僧敲月下门”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之。(3分)

答:

鉴赏训练参考答案

(一)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通过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木叶和月照孤舟等景象,渲染出清峭孤寂的环境,抒写暗淡悲凉的情绪,突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孤独情感。

2、后两联是作者向朋友倾诉客居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抒写了作者思念故土和怀念友人的真挚感情。

(二)汉江临眺

1、前两句描绘出了水天一色、广阔渺远的山水远景,后两句描绘出了水势浩大、波澜起伏的眼前景象。

2、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峨眉山月歌

1、示例:秋夜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随波荡漾。

(五)渔翁

1、“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

2、陆词该句是通过细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直接描写/实写)渔夫打鱼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

(六)题李凝幽居

“僧敲”句,用了反衬手法。此联写在皎活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毕毕剥剥的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

第二课:边塞军旅

(一)塞上听吹笛 高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白话译文】

寒霜落尽,胡天明澈,牧马已还,在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请问那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没想到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关隘山川。

【作品鉴赏】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其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来的。同时,它还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其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鉴赏训练】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诗句,请简要叙述。(3分)

答:

2、诗歌最后两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白话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鉴赏训练】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答: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3、高適的《塞上听吹笛》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3分)

答:

4、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白话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的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作品鉴赏】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四)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话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作品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全篇1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鉴赏训练】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四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答: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答:

(五)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作品鉴赏】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这首诗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鉴赏训练】

1、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3分)

答:

2、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4分)

答:

【参考答案】

(一)塞上听吹笛

1、描写了一幅苍茫而又清澄的画面。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趁着月色,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明月朗照,洒下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

2、运用了联想(想象、虚写)的表现手法。三四句虚写景,由将士所听之曲《梅花落》想到故乡盛开的梅花,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2分)①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③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1)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1分)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1分)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1分)

4、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1分)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1分)[或:李诗叙事抒情(1分),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1分)]

(四)古从军行

1、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每点1分)

2、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1分)

答案示例二: 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

(五)从军行七首(其四)

1、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1分)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1分)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1分)

2、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前两句描写云海弥漫,使绵延千里的雪山也昏暗了,边关孤城矗立,荒凉孤寂的景象,(1分)表现了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1分)后两句塑造了身经百战的边关将士形象,抒发了将士誓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1分)第三课:咏史怀古

(一)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作品鉴赏】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二)金桐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白话译文】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作品鉴赏】

《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仙人的“观感”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特别是“酸”、“射”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白话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是昭君怨恨。【作品鉴赏】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鉴赏训练】

1、结合具体诗句谈谈王昭君“怨恨”的具体内容。(3分)

答:

2、杜甫咏怀古迹,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本诗借咏王昭君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怀抱?(4分)

答:

(四)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白话译文】

玉树后庭花的旋律不再,天子之气也消失了。敌人攻入都城,围兵景阳楼,戍楼空无一人。六代以来达官贵人的坟墓旁远远近近长满了树木,六代的宫殿也长满了荒草。只有石燕不管刮风下雨,仍在云端飞翔,江豚不管白天黑夜仍在风浪中出没。六代的杰出人物都离去了,只有这金陵的景物多么与洛阳相似啊。【作品鉴赏】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鉴赏训练】

1、本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2、这首诗歌“浑写大意”“涵盖一切”,试从总体上作具体分析。(4分)

答:

(五)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话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作品鉴赏】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六)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白话译文】

活着就应该作人中豪杰,死了也应作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过江东。【作品鉴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鉴赏训练】

乌江

(李清照)

(朱淑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

1、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相同点?(3分)

答:

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理由。(4分)

答:

【参考答案】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被远嫁匈奴,在北方沙漠之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死后还留在这远离故土故乡的异域土地上。

(2)“画图省识春风面”,虽然美貌宫中第一,但却不为君王所知,未能得到君王的宠幸,在匈奴单于来向大汉求婚的时候,被君王选中外嫁异域,自此便远离故国故土,远离故乡的亲人,生活在与汉族截然不同的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之下。

(3)“环佩空归月下魂”,昭君至死都未能回归故里,死后又被葬在塞外,因此,诗人只能想象昭君的魂魄乘着月色从千万里之外归来,她要看看自己的出生地,看看自己几十年未见的亲人。但一个“空”字,又让诗人不得不戳破这美好的幻像,越发感慨于昭君的悲剧人生。

2、本诗借咏王昭君来抒写诗人自己的怀抱。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性和杜甫的何其相似。杜甫尽管有抱负也有实现抱负的才干,尽管二十年如一日地践行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始终不被重用,没有一展抱负的平台与机遇。杜甫一生四处漂泊,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走向,无法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哪怕只是安定的日子也不可多得。杜甫晚年更是颠沛无告,漂泊无依,思乡而不得归,思亲却不得见。因此,“昭君怨”又是“杜甫怨”,琵琶曲诉说的何止是昭君一人的怨与恨!

(四)金陵怀古

1、选用松楸荒冢、禾黍残官、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等画面,抒发了对风云变幻、王朝兴替的感慨。

2、首联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并抓住了金陵由胜转衰的关键;颔联从大处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尾联照应开头,抒发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六)乌江

1、吟咏对象相同,都是写的项羽;(1分)作品风格相同,都写得慷慨豪放,都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2分)

2、(1)更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羽,是对当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恢复故土,却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强烈嘲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李清照热爱祖国,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流露。(4分,“赞扬”1分,“嘲讽”1分,“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2分)

(2)更喜欢朱淑贞的《咏史》。作者既用“盖世英雄力拔山”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指出项羽的不能用人,因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可悲结局,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4分,辩证分析,每答出一点给2分)

第3篇:唐宋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

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是用汉字码成的文本中审美价值最高的一类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宋诗词鉴赏的内容,欢迎阅读!

唐宋诗词鉴赏1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张孝祥)

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鸣鞘。

②声里绣旗红。

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

③浊酒戍楼。

④东,酒阑。

⑤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有《于湖集》。

[注释 ]

①霜日:秋天。

②鸣鞘(shāo):响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

③尊:通樽,酒杯。

④戍楼:军队驻守的城楼。

⑤阑:将尽。

[赏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一、山水胜色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诗中提到的绵谷、绵州、锦江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

诗,第三联又叫。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山 行 项 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练习题

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练习题

制作人:高亚飞校审:高二语文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黄昏时分,浩瀚无际的天水之际,两个太阳不即不离地跳跃了几下,....

很快就融合到了一起。

B.信息时代发展迅速,信息更新飞快,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

消息将成为明日黄花。....

C.北大“方正”享誉中国后,其商标图案也颇受厂商“青睐”,雷同的品

牌和商标俯拾即是。....

D.领导干部,对小问题也要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否则,滴水穿石,小....

问题也会变为大问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时,洋人凭借领事裁判权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地盘里盖洋房,开洋行,....

走私鸦片,贩卖军火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唐宋诗词名句鉴赏》读后感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人生渺茫”为你整理了“《唐宋诗词名句鉴赏》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在上小学之前,妈妈就会买有关唐诗宋词的小本子回来给我看,她说女孩子多读诗词多学习诗词可以培养气质。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对唐诗宋词也产生了兴趣,我喜欢那优美的句子,喜欢那美妙的境界,喜欢读出来,也喜欢背下来。

在所有的唐诗宋词中,我最喜欢孟郊的《游子吟》、苏轼的的《江城子》,它们分别写出了作者对亲情、爱情的珍惜,也让我读出了这两者的珍贵,并且对都我有特殊的意义。

孟郊的《游子吟》只有六句话,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首先交代了母亲和孩子之间密切的关系,中间两句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针一线都是爱和牵挂,最后的两句则是自己心里最真实的声音——“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唐宋诗词

唐宋诗词(共8篇)由网友 “肉包想变素包” 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唐宋诗词,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唐宋诗词

唐宋诗词大全

1.《凉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2.《春雨》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3.《侠客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

《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

上编 唐诗

第一章 唐诗概述

1.《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作家3600多人,著名诗人几十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通俗诗人白居易为世界公认的大诗人。2.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派、奇险诗派、通俗诗派。

3.“四唐”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4.初唐诗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宫廷官员为主,主要是魏征、李世民、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一类以下层文士为中心,主要有“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此外还有一类是隐士和侍诗僧,主要是王绩、王梵志。

5.初唐诗以陈子昂的成就最显著。

6.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7.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8.盛唐时期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派,前者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代表;后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唐宋名诗词鉴赏》学习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宋名诗词鉴赏》学习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