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激发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小学教学论文)
钟响炎
摘要:同其他学科一样,小学数学同样是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自然得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数学与生活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他们会在为实际中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沾沾自喜,由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巩固新知识要做到擅于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以前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正好遇上第27届奥运会即将在悉尼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前两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5/8,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朱惠说:“16枚。”黄燕说:“比上届多3枚。”胡梦说:“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1/15。”于是我就问:“要知道黄燕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胡梦预测多少枚,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加强课外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著名的数学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数学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模。
例如举行一次野炊活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收集大量信息,深化统计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调查市场行情,让学生亲自去粮店买米,去菜场买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买菜中的估算,人民币的支付,菜的搭配和选择等策略活动,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进程,让我们每天思考,每天探求,每天革新。“野炊”活动将学生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评论着自己所买的菜,交流着买菜的体验,充分展示了每个人的个人爱好,生活经验、情趣,也学习和交流着学习数学所包融的价值观,实用观,享受着学习数学的快乐
又如有一年经常下雨,玉米的收成不太好,农民议论说今年的玉米可能要减产几成了。于是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分小组调查自己村中的几户人家,了解他们种同样多的地,去年和今年的玉米收成情况,根据搜集的数据算出这几户人家今年比去年减少了几成,这几户人家平均减产几成。思考:是什么原因列出来,小组中的学生分工进行调查,完成调查后,合作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并给农民提出建议。这是融数学、科学、社交知识于一体的综合练习,前半部分是百分数(成数)的实际应用,没有给出具体数据,需要学生自己调查完成;后半部分是学生调查造成减产的原因:(1)与经常下雨有关。(2)管理不当,病虫害的缘故。(3)空气污染。(4)玉米品种问题。这样的作业设计取材农村特有的资源,从孩子们身边的现实问题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锻炼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摘要: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重从教师的影响、教材的开发与评价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钻研教材;科学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情绪比痛苦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适合认知加工。而在不愉悦的情绪状态下,情绪的作表现为干扰,破坏认知活动的进行。”足见情绪与情感在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提出了趣味教学的理念。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上,而不是学生的学,更谈不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这样只能将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因此,在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要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不仅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让学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得到情感的提升与性情的陶冶,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呢?
一、师者影响,赢得学生的喜爱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积极情感正是建立在对教师的情感之上。教师只有先赢得学生的喜爱,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形成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1.给予学生热爱与尊重。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只有热爱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热爱,自然就可以接纳教师,亲近教师。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要俯下身来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排解消极情绪与心理问题,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尊重学生不同的需求,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尊重。
2.给予学生信任与期待。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完全被忽视,教师包办代替,成为学生的保姆。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成为学生潜能的挖掘者,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与期待,给予学生更大的展现空间与舞台,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更有信心,成为一个发现者与探索者。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认可自己,自然也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二、钻研教材,找准情感的触发点
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所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只是机械的讲解,而是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每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以此作为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触发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将枯燥而静止的文字讲活,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活力课堂,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学习热情。
1.用音乐来渲染。音乐具有强烈感染力,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入语文教学中可以让枯燥静止的文字动起来,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与景转化成音频。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又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对于提高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2.用画面来烘托。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更容易从直观的图片与画面中来获取直观信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以及相关的图片等,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现优美的桂林山水风光,将学生带入美景中,给予学生美的感受,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用故事来吸引。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形式,我们可以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作者的生平趣事、创作过程中的小插曲,即使是一个汉字本身也是一个故事。我们要收集更多的趣味故事,以生动幽默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知的学习。
三、评价激励,提升学生学习动机
评价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得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今后的教学中来,形成持久的学习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讲究评价的方式与方法,科学合理地评价才能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
1.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权不要只是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中,而是要将评价的主权下放,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认知活动。这样,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所得到的不只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能力与思维,是情感上的提升,信心上的增强。
2.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素质教育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在评价时也不能同一标准、同一方法,而是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让评价成为每一位学生求知的推动力量。
3.评价要真实而具体。赏识教育的功效是不可小视的。但赏识并不是假大空的表扬,而是要能够基于学生的自身基础,做出真实而具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并具有激励效果,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倾向,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以学生为中心,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享受语文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实现知识与技能等三维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荀其荣.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有效激发.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9).
[2]茹成.以爱为媒,以情为介,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3]吴越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新课程:小学,2014(6).
第3篇:数学知识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锦集13篇)由网友 “爱吃薯片的豆豆”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数学知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数学知识论文
由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新的教学模式应势而生。变式教学模式作为这一时代下的新产物,它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在高中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式思维,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最终达到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
一、数学知识开展变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开阔学生思维,明细解题思路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只为学生们讲解一种解题方法,导致学生在做题时只能用固定的思路去解析,从而逐渐养成被动学习、思维封闭的
第4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活力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活力
摘 要: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关键词:信息 激发 探究 物理 知识
新课标告诉我们“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力图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
第5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其中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情节,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呢?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激发情感的方式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一、语言感染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的,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其中就有一位放牛的小英雄献出了自己幼小的生命。”当学生们
第6篇: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明德小学
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编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达到生动、形象、逼真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的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激发 兴趣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强烈触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了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加快、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只有将多媒体教学普及,学生才能经常享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滋养,增强求知的兴趣,提高求知的效率,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价值—— 为一线老师的教学提供现代化服务。1 利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第7篇:利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利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涿州双语学校张艳春
习作是否有兴趣是阻碍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瓶颈。作文的评价应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而不是总结性的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习作的好坏,而是激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在日常作文教学工作中,我注意自己在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思维等方面尽量不走以前的老路,尤其是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我一改以前教学中教师给定分数、详细批阅、指导思路等老方法,善用多元化的评价功能,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随之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一.自主性写作的评价
自主性写作指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我的要求下,不限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内容,不限立意的以日记的形式写成的小作文,我要求每周要交一篇。对于这些小作文,我没有按照一般的评价方式,给
第8篇: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想像力(网友来稿)
福建省安溪县铭选中学高泉旺
一、挖掘“神来之笔”,感知想像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篇章或段落堪称是“神来之笔”,它们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极好范例。教学时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还原作者的想像,努力把课文从静态的文本形式还原成生动的生活画面,锻炼学生的想像力。
刘鹗在《绝唱》一文中写王小玉演唱时,听众的感受是“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描绘她的演唱“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忽又扬起,像放东洋烟火……”作者通过想像用比喻的的手法对演唱的具体情状作细致的描摩,将本属于听觉的无形无色无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