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猫的故事 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把握文章主题。
2.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并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把握文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师生、生生合作,讨论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3.播,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培养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悟猫身上折射出来的伟大的母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2.共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反省和思考。
2学情分析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小狗小猫这类动物比较熟悉,教学之前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所有的学生家里都养过小动物。既然学生有切身的体验有深刻的印象,那么很容易和本文中作者和猫之间的故事感受产生共鸣,也可以这样子说,学生除了和作者在语言应用、表现手法和情感提升上有差别外,其他方面的经历很相似。可以说,学生和教材之间很容易就架起了沟通桥梁,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童心未泯,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本文蕴含着的对一切生命的敬重和珍视,受学生的生活经验限制和年龄的限制,理解起来比较深奥。此外,文中的语言特色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多读文、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2.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教学难点】
1.体会大词小用、文言词语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共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反省和思考。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的背后都一个精彩的故事。今天,现代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就要给我们讲述一只猫的故事。这只猫又将会给我们演绎一个怎样惊心动魄又让人爱恨交织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猫的故事》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一)谈谈你所了解的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浙江杭州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名文学评论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散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散文集《骂人的艺术》。
活动3【讲授】初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查。
难点字词:饽饽值更万籁俱寂如诟如詈跳踉左道旁门殚智竭立姑妄从之宽假膺惩绝尘跨院无以复加缓颊重典
活动4【讲授】初读课文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把你的所得在小组间交流)
(1)文章围绕猫写了哪些事?
a.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
b.猫不顾一切回来喂奶,“我”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
过渡:(在这些情节中最主要的情节也是最感人的情节是哪一个?猫的这种“不顾一切”是从哪一个情节中反映出来的?作者这样写其目的是什么?)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写一只猫不顾惩戒,冒着生命危险,去而复返,哺育四只小猫的故事,歌颂了动物母爱的伟大,教育我们要敬重生命,珍爱生命!
活动5【讲授】探究写作特色
1.找出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搅得一家不安”“有些不耐烦”…
2.概括感情变化的过程(情感在一步步加深)
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美--忏悔
明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作者对瘦猫崇高母爱的赞扬。(板书:欲扬先抑)
3.精读文章第三段,品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1)听范读,比较这篇文章的语言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小组间交流)
a.大词小用,给人谐趣之感。把庄重的法律用语套用在猫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使人哑然失笑。
如说厨师“足智多谋”“殚智竭力”像打仗一样;捉猫说成“诸事完备”“静待活捉”“无计可施”;平时做饭又叫“调和鼎鼐”。
b.恰当又不恰当的比喻句。
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
形成强烈的反差,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形象间的比较,相似之处都是速度快,觉得不恰当(有强烈的反差)是因为猫是为了逃命,很狼狈,心理诚惶诚恐,而新婚夫妇是很幸福,很快乐,马上就要过幸福的生活了。
除了这一段,文章的其他自然段中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语言。
C.文言词语。一之已甚岂可在乎?
活动6【活动】情景展示
在这篇文章中,大词小用我们觉得可笑,恰当又不恰当的比喻,我们觉得可笑,这种文言词汇我们也觉得可笑,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一只猫三番五次爬上了你的书桌,撕破了你的书,打碎了你的花瓶,请你用执法如山、一之已甚岂可在乎来教训这只猫。
(2)请同学上台表演,体会这种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同时理解幽默之中对人类的调侃。
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
总结阅读课文的一般思路:
一读课文写了什么(从内容上把握)
二悟作者写作意图(从写作目的上体会)
三品文章写作特色
活动8【练习】拓展延伸
1.仿句练习
母爱是迷航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母爱是冬日的阳光,温暖着赤子的心灵;
母爱是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
母爱是……
2.观看图片,谈感受
这只猫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肯离去,但当他得知自己的子女的生命有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立马带着自己的子女走了,他们在逃亡的命运中将会遭遇怎样的人?怎样的事?自责、遗憾将会永远伴随着我,这个残缺的结局就教育我们,将来在人生的道路上对待生命应该是怎样的,老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9【讲授】教师寄语
世界五彩缤纷,生命丰富多彩,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是一副精美的画卷,闪烁着爱和智慧的光芒。每一种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每一种生命都在轮回中生生不息,每一种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善待和呵护。
活动10【作业】学生作业
写写你眼中的小动物
谭义专
第2篇:《猫的故事》教案(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本文充满谐趣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充满谐趣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近几天,网络、电视等媒体都报道了一起交通事故。广东佛山的一个2岁的小女孩悦悦在路上被两辆车先后碾过,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有18个路人经过,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2岁的小悦悦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为什么我们集体选择了冷漠?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不妨从一个世纪前的文学大师梁实秋的作品中寻求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猫的故事》。
二、 出示目标
1、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本文充满谐趣的语言特色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梁实秋,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代表作有《雅舍小品》《槐园梦忆》。
2、字词检查
饽饽值更跳踉缓颊猱升
膺惩嗥夤夜按捺圆箍
万籁俱寂如诟如詈殚智竭力
左道旁门姑妄从之无以复加
四、 走进文本
1、 初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2、 再读课文,组内讨论
这是一只的猫(板书)
这是一个的“我”(板书)
3、 三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
起初嗥叫搅得不安
从原处出入不耐烦
弄得凌乱不堪按捺不住
奄奄一息缓颊
声音清晰可辨打了一个冷战
历史重演要用重典
发现真相怒火消失
猫的离去 忏悔
本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
五、 感悟生命
为什么对于一只猫作者有那么多的感悟,而厨师却选择了冷漠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观察细致、感情丰富敏锐,有极高修养的人,这不由让我想起和作者同一个时代的弘一法师。他在圆寂前,再三嘱咐弟子把他的遗体装盒时,要在盒的四个脚上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他们对于生命的尊重让我们感动,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和心灵。
六、 赏析文本
猫产子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为何在梁实秋的笔下却是那么的让人感动,那么的引人深思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看一下文中那些内容最能打动你。
1、 跌宕起伏,抑扬得体
2、 调侃幽默,梁氏幽默
3、 思考深沉,不着痕迹
七、 拓展延伸
展示你搜集到的有关“母爱”或者“生命”的诗词佳句、美文美篇。
八、 作业
1、完成改写结尾。
2、课后练习。
刘坤
第3篇:《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生字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天鹅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悟天鹅的精神。
2.比较阅读,掌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和月考试卷中的《天鹅》,体会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激发自己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天鹅的故事。
2.反复诵读,感悟天鹅的精神。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体会人类对动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读→悟→说→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总标题为“生命礼赞”,“礼赞”是什么意思?“生命”不仅仅指人的生命,更指向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今天,我们来听两个关于水上之王--天鹅的故事。
二、我来读: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几个关于天鹅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读____段,我了解到了一个_______的故事。
(学生自主完
第4篇:《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读准字音,通读全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2、 本文使用大量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认真揣摩,体会其表达效果。
3、 了解文章曲折的故事情节,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线索。
[教学重难点]
1、 语文的风趣幽默感,对生命的礼赞,对动物“母爱”的歌颂。
2、 蕴含的对生命的思索。
[材料链接]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一同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以及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翻译作品有《莎士比亚全集》等,并主编过《远东英汉大辞典》。
[自主预习]
1、 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饽饽()嗥()如诟()如詈()跳踉()
鼎鼐()殚智竭力()膺惩()猱升()夤夜()
第5篇:《猫》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林文新城关中学
【课型】 公开课
【教学创意】让学生说话:此课教学依“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教师赠格言、学生拟格言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
2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深情
难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教学方法】ヒ匝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ヒ弧⒖吻啊度只小猫》动画的欣赏,学生对三只猫的印象、感受,导入新课。
二、30秒视频(漂亮、可爱的猫)欣赏,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一、导入
ネ学们,我们从动
第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猫》
袁煜东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启发、产生情感,引发联想,并生成意义。因此本节课,我加强了对学生阅读指导训练。
(二)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本单元选编了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语言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