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
《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
[摘要]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贝克莱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回到教育上,我们可采用宽基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生活。
[关键词]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宽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07-02
[作者简介]张耀超,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教师。
哲学是关心终极问题的大学问。它包括三个终极问题:第一是本体论,探索世界的终极存在。(世界归根到底是什么)第二是知识论或者认识论,反思对世界的终极解释。(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是意义论或者价值论,关怀自身以及全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人类知识原理》在绪论中提到,“没有抽象的观念,只是具体的观念被用来指称诸多类似的观念”。正文则主张,“我们只能认识观念,观念就是事物,事物或存在就是被感知,而观念或事物是存在于心灵或精神中的,上帝则是永恒的心灵”。
这种论点极为吻合乔治?贝克莱的主教身份和宗教趣味。
存在就是被感知――乔治?贝克莱。
贝克莱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例如,我们看到圆的形状、红的颜色,嗅到香的气味,把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人们就用“苹果”这个名称来表示它,并把它当作一个单独事物来看待。由此得出结论,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然而,观念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实体,就是我所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观念只存在于这个东西之中,或者就被这个东西所感知”。
贝克莱对“物质世界是真实的”这一观点心存怀疑。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无法察知我们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他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我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同样存在这样的观点,如明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及其《传习录》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哲学是人类思考的精华,能够反思人生、指导新的人生,哲学对于人生的最大帮助在于教会人思考。哲学成就的是大智慧,是面对世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
我总是疑问,为什么大哲学家的行列中很多是唯心主义者?难道他们不清楚显而易见的简单的道理吗?为什么还要从现象中苦苦探索,并建立起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思想体系,且孜孜不倦地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去思考?
我也在想,在当前极端功利化的教育大形势下,我们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思想者。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让我想起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功利主义、灵魂捆绑、安排好的表演等。我想,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缺少宽容的环境和自由思想存在的空间。
有这样一个故事,西方人在面试时会询问应聘者有无信仰,他们更倾向于雇用有信仰的人,因为没有信仰的人是危险的,没有信仰的人无所畏惧,所以行为是难以控制的。
听到这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时,我反思了一下,我们教师应该有什么信仰呢?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白鱼是已知,黑鱼是未知。课程由已知的尾部入手(基),再进入未知之头(宽),经过探索到达未知之尾部(基),从未知之尾部出来到达已知的头部(宽),最后回到已知的尾部(基)。这时虽然重新回到了已知的尾部,但与课开始入手的尾部已经不在同一个位置,已经发生螺旋上升。教学的五个环节如下:先行组织,明确目标(基);自学指导,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深度思维(基);宽泛练习,巩固提高(宽);达标检测,拓展提升(基)。
这就是我们胜利大街教师的信仰――宽基教育。我们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生活。
我们改变不了教育大环境,改变不了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宽基教育的指导下,我相信我们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周国平这样评述哲学的作用:让你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平时过着具体日子,做着具体事情,哲学是让你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人生的全景,想明白人生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你再回到局部中去,对于重要的就能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就会看得开、放得下,你仍过着具体日子,做着具体事情,但心态不一样了。
参考文献:
[1]〔英〕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陈世放.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中“观念论”哲学的精神[J].世界哲学,2009(3).
第2篇:《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范文
《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范文
哲学是关心终极问题的大学问。它包括三个终极问题:第一是本体论,探索世界的终极存在。(世界归根到底是什么)第二是知识论或者认识论,反思对世界的终极解释。(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是意义论或者价值论,关怀自身以及全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人类知识原理》在绪论中提到,“没有抽象的观念,只是具体的观念被用来指称诸多类似的观念”。正文则主张,“我们只能认识观念,观念就是事物,事物或存在就是被感知,而观念或事物是存在于心灵或精神中的,上帝则是永恒的心灵”。
这种论点极为吻合乔治·贝克莱的主教身份和宗教趣味。
存在就是被感知——乔治·贝克莱。
贝克莱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例如,我们看到圆的形状、红的颜色,嗅到香的`气味,把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人们就用“苹果”这个名称来表示它,并把它当作一个单独事物来看待。由此得出结论,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然而,观念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实体,就是我所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观念只存在于这个东西之中,或者就被这个东西所感知”。
贝克莱对“物质世界是真实的”这一观点心存怀疑。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无法察知我们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他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我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同样存在这样的观点,如明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及其《传习录》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哲学是人类思考的精华,能够反思人生、指导新的人生,哲学对于人生的最大帮助在于教会人思考。哲学成就的是大智慧,是面对世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
我总是疑问,为什么大哲学家的行列中很多是唯心主义者?难道他们不清楚显而易见的简单的道理吗?为什么还要从现象中苦苦探索,并建立起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思想体系,且孜孜不倦地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去思考?
我也在想,在当前极端功利化的教育大形势下,我们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思想者。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让我想起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功利主义、灵魂捆绑、安排好的表演等。我想,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缺少宽容的环境和自由思想存在的空间。
有这样一个故事,西方人在面试时会询问应聘者有无信仰,他们更倾向于雇用有信仰的人,因为没有信仰的人是危险的,没有信仰的人无所畏惧,所以行为是难以控制的。
听到这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时,我反思了一下,我们教师应该有什么信仰呢?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白鱼是已知,黑鱼是未知。课程由已知的尾部入手(基),再进入未知之头(宽),经过探索到达未知之尾部(基),从未知之尾部出来到达已知的头部(宽),最后回到已知的尾部(基)。这时虽然重新回到了已知的尾部,但与课开始入手的尾部已经不在同一个位置,已经发生螺旋上升。教学的五个环节如下:先行组织,明确目标(基);自学指导,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深度思维(基); 宽泛练习,巩固提高(宽);达标检测,拓展提升(基)。
这就是我们胜利大街教师的信仰——宽基教育。我们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生活。
我们改变不了教育大环境,改变不了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宽基教育的指导下,我相信我们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周国平这样评述哲学的作用:让你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平时过着具体日子,做着具体事情,哲学是让你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人生的全景,想明白人生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你再回到局部中去,对于重要的就能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就会看得开、放得下,你仍过着具体日子,做着具体事情,但心态不一样了。
第3篇:变频器基础原理知识
变频器基础原理知识
本帖被 mym 执行置顶操作(2008-08-21)
1.变频器基础
1: VVVF 是 Variable Voltage and Variable Frequency 的缩写,意为改变电压和改变频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变压变频。
2: CVCF 是 Constant Voltage and Constant Frequency 的缩写,意为恒电压、恒频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恒压恒频。
我们使用的电源分为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一般的直流电源大多是由交流电源通过变压器变压,整流滤波后得到的。交流电源在人们使用电源中占总使用电源的95%左右。
无论是用于家庭还是用于工厂,单相交流电源和三相交流电源,其电压和频率均按各国的规定有一定的标准,如我国大陆规定,直接用户单相交流电为220V,
第4篇: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
管理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A)管理学名词解释
1、决策:是组织为了达到某一目标、目的或企图,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或策略,并加以实施的过程。P2042、环境: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
3、虚拟组织:是一个只有很小规模的核心组织,以合同为基础,依靠其他商业职能组织进行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关键业务活动的结构。P2754、预算:是一种计划技术,是未来某个时期具体的、数字化的计划,他把计划分解成以货币或其他数量单位的预算指标,要求各个部门的运作和开支在预算范围内。P4905、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之间从发送者到接收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P4106、目标管理:MBO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将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组织
第5篇:室内设计原理知识(下)
(一)交能联系空间的布置和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安全性(流线不交叉、楼梯踏步按人体工程学要求设计、恰当的照度、地面防滑等)方便舒适性(足够的活动空间、良好的采光、良好的通风、合理的照度)经济性(楼梯的数量、距离、宽度规范性要求、减少浪费)艺术性(形象的塑造、交通作用的中庭)
1、门厅的位置及三种形式:独用门厅(明确的界定具有独立的空间)、合用门厅(多用门厅、与其它厅室的使用功能相结合)、具有多层次的门厅组织。
2、中庭中最具代表性的创造:波特曼式的共享空间。
3、中庭式共享空间的基本特点:A、根据人的心理需要,来创造相应的空间环境;B、室内外结合,自然与人工相结合;C、共性中有个性;D、空间与时间的变化,静中有动;E、宏伟与亲切相
结合。
4、门厅、休息、中庭三位一体发展趋势的客观因素:A门厅是一切建
第6篇:电路原理知识总结
电路原理总结
第一章 基本元件和定律
1.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任意指定,分析时:若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则i>0,反之i
电压的参考方向也可以任意指定,分析时:若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则u>0反之u
2. 功率平衡
一个实际的电路中,电源发出的功率总是等于负载消耗的功率。
3. 全电路欧姆定律:U=E-RI 4. 负载大小的意义:
电路的电流越大,负载越大。电路的电阻越大,负载越小。5. 电路的断路与短路
电路的断路处:I=0,U≠0 电路的短路处:U=0,I≠0 二. 基尔霍夫定律 1. 几个概念:
支路:是电路的一个分支。
结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联接点称为结点。
回路:由支路构成的闭合路径称为回路。网孔:电路中无其他支路穿过的回路称为网孔。
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定义:任一时刻,流入一个结点
第7篇:《人类简史》读后感
《人类简史》读后感
李江波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平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性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