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绿色蝈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筛选主要信息。
2.精读:理解文章,欣赏文学性的描述,学习生动活泼的修辞表达。
3.领悟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的人文精神,感受他执着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理解文章,欣赏文学性的描述,学习生动活泼的修辞表达。
教学难点 领悟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的人文精神,感受他执着的探索精神。
教学手段
及资源 PPT图片“绿色蝈蝈”。
学生活动
速读与精读相结合质疑与思考相结合
板书设计 叫声:像……又像……
蝈蝈食性:酷爱甜食,喜欢吃肉……归纳:
以人性看待虫性,尊重生命
描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比喻、拟人)←法布尔(对自然充满好奇)
作业
当堂训练见后面
家庭作业:《学习评价》
教学后记 本次备课,基本找出了各个环节的联系。
基础训练和提高性的训练相结合,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四分钟)
展示图片“绿色蝈蝈”。
板书:嫩绿、漂亮……
二.解读文本(三分钟)
师:这篇文章写了蝈蝈哪些生活习性?
明确:食性叫声
(一) 食性(板书)(师生明确4-10段写食性)
学生齐读完第四节写食性的句子后,师问:蝈蝈不爱吃生菜叶,那么它们爱吃什么呢?
1. 师:这是篇科普类文章,但我们在读了这段后并不觉得单调乏味,充满学术气。你们知道法布尔这个人吗?
明确:法布尔是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沉醉于昆虫世界的生物学家。
2. 师:就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发现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人吗?
3. 师:鹰捕云雀是何等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蝈蝈,小小的昆虫,作者怎么能拿蝈蝈捕蝉和鹰捕云雀相提并论呢?
明确:对比,突出蝈蝈捕猎物时的勇猛、迅疾。从文字中也可见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 师:欣赏完该段,作者明白了蝈蝈爱吃什么了吗? 学生仔细观察这只蝈蝈的“肖像”,然后试着细致地描述它。接着,学生打开课本,欣赏法布尔对蝈蝈的细腻描写。
学生找到第六段,齐读。
学生速读,筛选信息。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第五段。(三分钟)
学生七嘴八舌。(两分钟)
学生找到“跑”。(两分钟)
学生讨论。(三分钟)
学生:爱吃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 读完后,问:蝈蝈还吃什么?
明确:酷爱甜食,还吃一点青草,也吃死去的同伴。
(二) 叫声
1. 师:作者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声音的?
明确:“像是滑轮的声音”,“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2. 师:“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喜爱、赞美之情。
(三) 深层探究
师:其实,在整本《昆虫记》中,法布尔都是以欣赏的眼光,平等的姿态看待昆虫世界。你们看,本文的蝈蝈仅仅是普普通通的小虫子吗?
明确:作者以人性观照虫性,表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板)
(四) 感受修辞的妙处
1. 师:以人性观照虫性,体现在写作手法上,是使用了什么修辞?
师:用拟人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明确:
师:用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读6-10段。(自由、大声,约三分钟)
学生读第三段。(二分钟)
学生划出。(二分钟)
学生回答。(一分钟)
学生讨论:应该能答出“把虫子当人来写”。(五分钟)
学生回答:拟人,比喻。(一分钟)
学生找出拟人句。(两分钟)
2. 学生找出把蝈蝈比作人的句子:夜间狂热的狩猎者→夜晚的艺术家→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
(两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 总结:法布尔能够以人性来看待昆虫世界,在于他始终对昆虫世界怀有一种纯真的好奇心。(板)(一分钟)
三. 提高.巩固
1.PPT补充六种表示虫鸣鸟啼的词语,学生任选一种,使用拟人、比喻写出生动形象的句子来表达这种音响。
2.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积累与运用”。
四. 布置作业
1. 完成《学习评价》。
2. 为第二天字词默写做准备。
执教人:何建明
上课时间:2008.11.2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六分钟)
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三分钟)
第2篇:绿色蝈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预习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理解式朗读的方法感知内容、理解欣赏。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修辞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感悟生动的笔法描写观察到的场景。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具准备】毛笔抄写两则谜语的白纸、蝈蝈有关的演示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高兴来到六安九中,和各位同学共同学习。为了表达我对同学们的诚心,我想给同学们带来点什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喜欢小动物吗?我这里有一则猜昆虫的谜语,请看--(出示谜语):
谜面: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猜四种昆虫)
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瞧!昆虫们的小日子过得多么舒服啊!我们想不想和它们交个朋友?好,我们现在就去见一位法国朋友。见了外国朋友可要“讲文明,树新风”呀。你看,我们喊它什么?绿色什么?多亲切啊,见面就喊哥哥。
教师点明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基本信息,明确学习目标
1、筛选信息,总揽全篇。
谈话:同学们把绿色“哥哥”叫得如此亲热,你们了解他吗?老师考考你们,请用“读过全文,我知道了绿色蝈蝈……”说出它的某些方面的情况。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其分辨不同的方面,并在黑板上板书(声、形、斗、食、居)。
2、启发达成学习目标。
手捧这篇热情洋溢的随笔,你觉得那个地方最有趣味,最值得回味呢?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表扬学生对文章的主动评判和学习的愿望。
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就选择最集中、最具体的片断,来学习精彩的描写,感受观察者浓浓的情意吧。
三、直奔重点,赏读片断。
以下根据学生喜爱程度,主次可作调整。
1、“争斗”部分
(1)请同学们打开第5自然段,合作学习此段。
要求:
A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B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C进入角色,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之情;D以前后位四人为一小组,研读成果由一人记录并作发言。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段,看看能否读出那种紧张的战斗气氛和观察者的钦佩之情。其他同学听他读的如何。
(3)在“评人读,我要读”的环节中学习语言、修辞,领悟感情。
指定某学习小组中一名学生朗读后,问大家他读的效果如何。
其他组同学展示最喜爱的一两句话的朗读和理解。
参考:--拟人手法运用,平添情趣,亲切形象。
--动词连串使用,突出了蝈蝈这个进攻者的锐不可当之势和被进攻者的懦弱。
--神情活灵活现。如“纵身追捕”等。
--观察者细致,沉醉昆虫世界,折射出人性的关怀。
(4)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吗?(学习方法,写作技巧,个人体验)
2、“争鸣”部分
如何表现出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请默读课文自学。
交流:
(1)比喻法变陌生为熟悉。“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2)大量使用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和形容词,准确地再现了多姿多彩的虫鸣世界。
(3)段尾深情的慨叹,亦庄亦谐,令人动情.。
3、“争食”“争水”……
法布尔的《昆虫记》有无穷的乐趣,愿大家常到那里游览。
四、口述小动物
动物世界如此美妙,怎不令我们怦然心动,让我们畅谈自己与小动物的亲密接触吧!
要求:
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一分钟准备。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其实,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六、布置作业
1、请针对板书中的五个方面,分别从文中找出或自己编出绿色蝈蝈的美称来。
2、请同学们再猜一个谜语:
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做活,四姐做活不点灯。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设计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感受文本、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自主合作、亲身体验能够较有层次达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声:尖锐、喑哑、短促、清脆、柔和--()
形:嫩绿、苗条匀称--()
斗:纵身追捕、开膛破肚--()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居:和睦共居--()
昆虫之争
争斗争鸣争食、争水……
拟人比喻生动形象、比较突出特点、情感真诚(人性美,尊重关怀生命)
第3篇:绿色蝈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修辞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培养阅读能力,感受生动的笔法。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想】
《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4篇:转载《绿色蝈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18课《绿色蝈蝈》教材所在页:第87--91页
一、简介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学习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
第5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第6篇:七年级《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七年级《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绿色蝈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边默读,边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情感态价值观: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边默读,边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难点
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教法
默读对比阅读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从字音、字形、词义三方面预习本课的生字词,
教师适当引导。
一.导
第7篇:七年级《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七年级《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七年级《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18.*绿 色 蝈 蝈
法布尔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培养从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运用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激发想象力、观察力,培养走进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1.培养从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运用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注音
篝火(ɡōu) 窸窣(xīsū) 篡夺(cuàn) 狩猎(shòu) 喧嚣(xiāo) 静谧(mì) 喑哑(yīn yǎ) 大颚(è) 莴苣(wō jù) 螽斯(zhōnɡ) 嗉囊(sù nánɡ)
喙(huì) 薄膜(bó) 气氛(
第8篇:七年级《绿色蝈蝈》教学设计6篇
七年级《绿色蝈蝈》教学设计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绿色蝈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③掌握小品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文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