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严经》论分别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6 07:14: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

《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

灵辨的《华严经论》是中国佛教学者对《华严经》最早的注释书之一。此注释书本来是百卷大着,但现存的只有十二卷。这部著作是在问世百多年之后才为法藏所瞩目,并向当时的佛学界做了介绍。

此书作为现存最早的《华严经》的注释书,对我们了解中国佛教学者最初是如何理解《华严经》的具有重要意义。自该经论的部分残卷在日本被发现,特别是其五十一至五十六卷在韩国被发现之后,学界陆续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其版本、流传和基本的思想倾向逐渐得到解明。但由于史籍中关于灵辨的记载很少,现存的《华严经论》本身又不是全本,所以如何定位该经论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位置,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特别是它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又是如何影响到后来的地论宗和华严宗的,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明。

本文拟从《华严经论》所援用的典籍入手,考察《华严经论》的思想来源和思想特质。《华严经论》所援用的经论包括《楞伽经》、《菩萨缨络本业经》、《净度三昧经》、《大方等大集经》、《十住毗婆沙论》、《十地经论》等。其中,《华严经论》与《楞伽经》的关系特别值得关注。特别是在《华严经论》的“唯心”说、“八识”、“藏识”说等思想中,可以明显看到《楞伽经》的影响。本论文力图从《楞伽经》对《华严经论》的影响这一特殊视角,对灵辨华严思想的特征进行考察,并对《华严经论》在中国华严思想发展史中的意义略做管窥。

一、《楞伽经》与《十地经》

据学者们的研究,《楞伽经》属于唯识学发展第三期的经典,其内容以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为中心而展开,关于唯识的论述,与《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正统唯识的思想有很大不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结合起来,提出“如来藏识”作为一切染净法的生因。这种说法对后世的中国佛教思想特别是对地论宗、华严宗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愣伽经》的思想成份很复杂,除了唯识、如来藏思想之外,中观的思想、唯心的思想、无我的思想、十地思想等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其中的唯心思想和十地思想,直接与《十地经》有密切关系。

众所周知,唯心说源于《十地经》的第六现前地的著名的唯心偈。即三界一切法都是人的心识所造,如梦幻泡影,没有真实性。在《楞伽经》中,同样认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和周围的环境都是内心所显现,虚幻无实。如世尊在回答大慧菩萨的“青赤诸色像”如何产生时云“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即用画师画出种种图像的譬喻来说明世界的虚幻性,这与《十地经》的唯心偈如出一辙。

又如在说明如何灭除众苦时云:

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

即众生之苦是基于分别的颠倒之见所生,如果消除了无知与爱等根本烦恼,消灭了诸业生起的条件,则能够认识到对象的世界都是自心所现,如同幻境,有相而无实。获得了这种认识就是获得了“如实正观”。《楞伽经》的“自心所现”说是《十地经》的唯心说的另一种表达。

在《楞伽经》看来,众生成佛的过程,就是“净除自心现流”的过程。所谓“自心现流”,即由自己的“心”所现出的世界的持续。在《楞伽经》看来,作为自心根源的阿赖耶识以身体(感觉器官)、受用(感官的对象)、建立(环境世界)的形式而自我显现,并以不断的刹那灭的形式而持续。只要这种刹那灭在持续,则主客对立的世界就被误认为是实在的世界,人就陷入轮回而不得解脱。截断了这种持续,则意味着获得了觉悟。

《楞伽经》中的“唯心”概念虽然与《十地经》有关连,但又不是《十地经》的“三界唯心”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吸收唯识思想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发挥。从佛教思想发展史看,唯识说从对“识”的分析出发,深化了对“心”的认识,对心与境、心与物的关系做了更深刻的考察。《楞伽经》的唯识说虽然与瑜伽行派的正统的唯识说有所不同,但在继承和发展《十地经》的“唯心思想”方面是一致的。

关于菩萨到佛的修行次第,《楞伽经》也吸收了《十地经》的菩萨十地的思想,特别对八地以上的菩萨的修行和境地做了详细的分析。如《十地经》认为,菩萨到达第七远行地,菩萨的所有的修习结束,其境界远远超过声闻、缘觉,而进入“无功用”的境位。即菩萨从此位到佛地任运自在救济众生,虽救济一切众生而不作救济想。《楞伽经》则认为在到达第六地、获得灭尽定之前,菩萨行与声闻、缘觉二乘并行,而到达第七地则证得“自心所现”,通达三界唯心,完全觉知法的无自性。从第八地到第十地称为“无显现地”,在这一阶段,得到佛的加持,获得十力、自在、神通、大悲、善巧方便及无幻三昧。第十地称为“法云地”,菩萨由诸佛国土诸佛授灌顶,获得法的皇太子之位。虽然《楞伽经》对十地的内涵的表述与《十地经》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正因为《楞伽经》与《十地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灵辨在对《华严经》特别是对其中的十地品进行注释时,参考和吸收《楞伽经》的思想就是自然的了。《华严经论》对《楞伽经》思想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自心所现”、“八识”、“藏识”等概念。

二、“自心所现”

“唯心”思想出自《华严经》“十地品”,但“十地品”中的“心”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的含义。其中即讲到心的遍在性、明净性、解脱性,也讲到心的如幻性、染污性和束缚性。总体而言,“十地品”中的“心”可分为“关于众生所说的”部分与“关于菩萨所说的'”部分。前者即“关于众生”的“心”的概念,是众生的贪、嗔、痴等烦恼之心。而后者即“关于菩萨”的“心”的概念,主要指菩萨厌离欲望、追求解脱之“心”。第六现前地所说的“三界唯心”是指前者,即“众生之心”,亦即源于贪、嗔、痴的烦恼之心。但这里对“心”的描述都是心理或精神现象层面的描述,并没有探讨“心”的本质或本性,所以它并不是后世所说的与“真心”、“理心”相对的“妄心”、“事心”。

如上所述,《楞伽经》以“自心所现”的概念,发展了《十地经》的“三界唯心”的概念,这种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心所现”的世界包括人的身体感官、认识对象和周围的环境,都是刹那生灭的烦恼之“流”;二是将“自心”规定为藏识或阿赖耶识,自心所现就是由阿赖耶识生发出前七识和一切烦恼。即通过引入如来藏和阿赖耶识说,来具体说明“自心”如何生起诸法。

《华严经论》也继承了《楞伽经》的“自心所现”的概念。如云:

不正思惟者,自心现染净虚伪,转非真如相故。……虚妄攀缘者,依彼地自心现,起意识身故,如鹿逐热时,非水水想。

这里的“不正思惟”即人的意识活动,它们虽然为“自心”所现,但在性质上却是与事物的真实本质“真如”相反的虚妄之心。如鹿饥渴时,会幻想出水的样子,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实在的水。这里的“如鹿逐热时,非水水想”的譬喻,也出自《楞伽经》卷二“一切佛语心品”。在《楞伽经》中,譬喻众生由识所生境界皆虚幻不实。

第2篇:读《华严经》论分别

读《华严经》论分别

《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

标题中论字是议论之义,与经律论之论有分别。《华严经》中无分别及分别诸法语繁多。例如卷一中首偈中就有佛不思议离分别一偈,后又有诸如调伏众生偏十方,亦不于中起分别;真如平等无分别;佛如虚空无分别;广大示现无分别;信解真实无分别;法身同虚空,无碍无差别;一切刹海无差别;十方国土亦无别;一切皆演无差别;等观众生心,不起诸分别;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愚痴邪见增,永不见诸佛;正念思惟离分别;分别取相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其心清净无分别,一念难思力如是,于诸世间不分别,于一切法无妄想;声闻与独觉,菩萨众智慧,皆依于佛智,佛智无分别。多不胜举。

同样地,在《华严经》中分别亦多不胜举,例如:如是种种各差别;如因陀网各差别;一切国土心分别;种种差别如尘数;众生随业种种别,十方内外难尽见;如是种种精进力,欲悉了达分别知;一切众生种种解,心所好乐各差别,欲悉了达分别知;第九菩萨王子位,能见众生受生别。于十回向十地诸品中分别与无分别法语往往同时出现,如净分别;非分别非不分别;一切分别无分别化;不分别法,非不分别,知诸法性无来无去;种种诸异相,趣类各差别,悉能分别知;深入微细智,分别诸世界,三世即一念,众行同不同,悉能分别知;知一切法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无所分别,而能了知种种诸法,于无量劫分别演说。656页言,“知一切法无相是相,相是无相,无分别是分别,分别是无分别”。有为无为行差别,如是而知入世间;有大法雨,名为分别,分别一切众生心乐,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五相;第六地篇首偈云: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已尽烦恼入诸禅,善达性空分别法;入于一念事各别,智者以此升七地;第八地偈云:离有平等绝分别,住于此地不分别……菩萨第八不动地,我为汝等已略说,若欲次第广分别,经于亿劫不能尽;657页言,佛子,菩萨摩河萨有十种巧分别智,何等为十?所谓入一切刹巧分别智,入一切众生处巧分别智,入一切众生心行巧分别智,入一切众生根巧分别智,入一切众生业报巧分别智,入一切声闻行巧分别智,入一切独觉行巧分别智,入一切菩萨行巧分别智,入一切世间法巧分别智,入一切佛法巧分别智。是谓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善巧分别诸法智。等等。

故而我解诸佛菩萨虽远离分别而善能分别,没有分别而广能分别;分别即是不分别,不分别即是分别;非分别非不分别。如果说一切分别即是烦恼,那么《华严经》中有些法语,诸如“行愿品”中的“善能分别诸法海”就可以变成“善能烦恼诸法海”可变成“一切诸佛无上善巧烦恼诸法智”。如果说一切烦恼即为分别,那么杀生即是分别,偷盗即是分别,淫欲即是分别,妄语……乃至妄想颠倒执着皆为分别。而经论中多有分别法语,如戒律中种种取舍,种种抉择,种种威仪,本身就是分别,若不分别如何持执净戒?

正善分别是一种智慧,称为第七分别识(似乎也可称不分别识)《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中云,八阳八识为经为纬,经纬相交是谓经教,可见分别识是经教的组成部分,缺之则不完整,又第七识相应某天中演出某些经典,足见分别识之作用。

六祖慧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智,离世觅佛法,犹如觅兔角。正善分别同论述,观察,表达,推理,判断,思维一样是凡人智慧,缺少之,否定之,如何得解如来真实意?何况佛菩萨尚有无上善巧分别诸法智。

《解深密经》中,无分别影像和有分别影像,分别是修舍摩他及毗婆舍那时所采取的重要方法,换言之在无分别止或禅的成就中观修空性须有分别影像,止观中观字本身就有分别,观察,伺察,断定诸义,千万人读《金刚经》时而没有开悟,是因为所积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不足够。故须依圣道次第修习。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若说一切时皆不要分别,即是诽谤佛法”。因而我说是大邪见。“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此即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因此我推测,人世间法难确也无可奈何,如人王菩萨于上世纪中叶灭佛一事,摧毁的`祇是以此邪见为首的各种邪见而已。佛法不会因外力而被消灭,真正的佛法教徒不会因此而被击垮。当区域中盛行各种邪说邪见之时,邪教出兴于世转邪法轮又何足奇怪呢?执此邪见解读圣经法语会得到离奇古怪的结论,如淫性即为佛性,“到达彼岸后还愚蠢地背着经典”等等,导致众多行者无法出三界,反堕恶趣。

诸佛菩萨远离一切文字而广演一切言辞,虽说无尽语言文字而不违背离文字之法,从皈依法的态度上讲,经中一句一字皆为法宝,纵然成佛亦应皈依,如《金刚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塔,一切众生皆应供养。一切经典为一切诸佛之所敬重之所护念之所流布住世,为一切众生持一切供养具而应供养,是无上大福田也。至于福田的胜劣,《四十二章经》中分别了恶人乃至佛的不同,并云:“供养千万亿佛,不如供养一无修无证之者”。即为大善知识。从皈依僧的要求上来讲,僧人乃至其红黄色衣布丁皆为僧宝而应皈依,佛亦要皈依僧宝,僧人为众生大福田,无论其有戒无戒,有德无德,供养之皆获佛说不尽的大果报,于僧众中不应生分别。

《师地论》中讲智慧有闻所得慧,思所得慧和修所得慧,因此多读多看多听是生智慧之因,而非生烦恼之因,祇有善星比丘变成的那只饿鬼才会在佛开会讲话之时,背转过身捂住耳朵,不看不听不思增无尽烦恼。

《华严经》628页中云:“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于佛无异”……此间并无“分别”一词,并非译者不会翻译或错译,加入或替换成分别即非佛语,即同魔言,确定无疑。

《圆觉经》某章分别了凡夫、菩萨、佛随顺圆觉性的不同,佛的是: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磐,地狱天堂同为净土,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为梵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奇怪的是末法中有人看不见经中凡夫随顺圆觉性是甚么,?执着无分别地把佛的当成自己的来对待,故而“犹如空花,还结空果”,众生心固然是佛,身固然是佛法器,然岂有不分别佛与凡夫有种种不同之理?《无量寿经》中不明显的批评了末法中有人搞不分别以至于达到尊卑不分,高下不辩,贵贱净秽混淆的地步,诸圣贤绝不会污秽佛经,轻法慢教,违背因果定律行事的。

典型的邪分别、虚妄分别如“念佛念到一定时候,即可把一部《大藏经》视为一堆废纸”又如“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再如“佛会把一只蚂蚁看成佛自己”。佛具有把蚂蚁的贪嗔痴慢嫉五毒认证出为佛成所作,大圆镜等五种智慧之力,而蚂蚊本身绝无此力;佛有三十二相,八十好庄严其身,蚂蚁丑陋卑贱以诸恶业庄严其身;佛为一切众生之无上福田,其像乃至碎片皆为佛宝,后来供养佛像的功德远胜现前供养佛本身,蚂蚁不是无上福田,其画像可作废纸擦屁股无过失;佛可以为一切众生讲法获益,蚂蚁不能修法,连嘴巴发声都不可能;佛有无尽功德,蚂蚁罪报所生,还在造罪……此等皆是“断除一切分别,绝对不能分别”之邪见派生出来的邪见邪说。我认为在自己熟睡之时,没有思维,没有分别,没有意识,睡眠虚度生命,毕竟是一种罪业,不祇是因为佛在《涅磐经》中言,勿得睡眠。《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云:孝,慈也,顺,不逆正理也。据此我认为父母师长所行及所不欲行若违正理,当以方便而正行之,是为孝顺父母恭敬师长,故作此文,敬请指正。

谨以撰写此文的善根,如诸菩萨十种回向而为回向,并愿现世富乐,来世转生于拉萨市或甘肃夏河县大德长者之家,诸根完整,暇满具足,通达世法获博士学位,遇善知识,修行显密无上正法,行菩萨道。

第3篇:大般涅槃经论

大般涅槃经论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又称《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中国北凉昙无谶译。40卷,13品。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盘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

大般涅槃经论

顶礼净觉海住持甘露门

亦礼不思议自性清净藏

救世诸度门正趣实谛道

及如学而学如法证实义

愍长迷苍生含悲传世间

从初如是至流血洒地。名不思议神通反示分。纯陀哀叹二品。名成就种性遣执分。从三告以下讫大众问品。名正法实义分。五行十功德。名方便修成分。师子吼品。名离诸放逸入证分。迦葉品名慈光善巧住持分。憍陈如品。名显相分。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迦葉欲共众生同闻故问。答意我修三业故得长寿。云何金刚不坏身。问一切众生皆败坏。云何得不坏。如前所行得不坏。云何坚固力。心无分别故得坚固。无来无去故长寿。不可说故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读《华严经》论分别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华严经》论分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