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化苦旅(人教版高二选修)
今天,读完了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一书,感触颇深!余秋雨先生就凭着这书,凭书上的文字,把我带到了远古,带到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有着温暖的角落,让我去探索文明的足迹,探索文化内涵和文化人格。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任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舒解,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
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在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在书中,作者把审美的目光投向了幽怨的中国历史,这里有历史沧桑折射的无边苍凉,有深切而悠远的哀伤,也有中国文化不甘沉沦的苏醒。透过他将祖国河山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的散文形式,我们会深切的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能够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后跳动的是一颗单纯,洁净,坦诚的心。让我饱览了祖国山河无比秀丽的景色,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了历史,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担当的角色,那就是铭记历史。好好珍惜,好好品读,好好欣赏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庆幸,处在这样一个纷乱嘈杂的社会,仍会有这样的一些作者,仍会有这样的一些文章,帮我们记起一些不该忘记的历史,帮我们涤去自大的骄躁,帮我们找回一些祖国未来的影子,而不是仅仅沉醉于千年的文明,迷恋于叛逆的小说却自以为个性十足。人生也是一段历史,我们就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过客,曲折的人生路上,我们匆匆前行,回头望见那一排排脚印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难免感到一丝惆怅!作者为了寻求历史的足迹而跋涉于山水之间;而我们为了感悟人生的真谛,跋涉于人生道路上!
第2篇:梦旅人-高二作文
梦旅人-高二作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记
静夜。皓月当空,月凉如水。奥卡利那笛悠远妥帖的的音律萦绕耳际,仿佛是夏夜荷塘里清淡宜人的花香,沁人心脾,悦人耳目。灵动的音符跳跃流转,将浓稠的化不开的思念一点一点的氤氲开来。
旋律伴随故事响起。
闭上眼,梦里,幻里,缥缈的的笛声里……
我仿佛看到孤仞万重山,天高地阔。一声塞外铃鼓摇坠长河落日,夕照残阳似雪。仗剑独行天涯客,临风勒马凭高处。回眸千里,日暮乡关何处是?不识旧时飞雁,任天高流云飞渡。这时的一声长笛音韵,从漂流过故乡云的天际破空传来,深情流转,千百回肠,余音袅袅,似儿时的顽童伴们的声声呼唤,殷殷切切,呼唤远方的记忆,点缀着时间的葱绿。
孩提时的郎朗书声,雨后采蘑菇的小队,阳光下闪耀着彩虹糖的梦,小河里的'嬉笑怒骂,田野里的欢声笑语,雪地上栩栩如生的雪人。草地上愉快的歌声飞满天……
夕阳下。黄沙里。梦断塞关马不前。不敢回看来时程,归时路。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愁眉紧敛,临风无语。燃一堆篝火,伴泉涧松风,忆经年旧梦,一壶烈酒,一片冰心,一轮冷月,醉到万里乡愁。
昔日故土的良辰美景,是袅袅升腾的炊烟,是淙淙作响的清泉,是阡陌纵横的小道,是佳木秀而繁阴的山坡,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湖泊,是亲切淳朴的乡音,是隽秀质朴的小桥,是友善和睦的人家……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念去去,情难却。
远山。孤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股股烟,伴落霞漫天,几只孤雁,几点残星。看沙似雪月如钩。潇潇风,漫漫途,归无期,梦相忆。
荒滩里。长河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芦苇飘摇。胡琴乍起,音韵清凉,婉转悠长,声断云冈。不觉怀恋昔日水湄智商的恋歌,不禁忆起往日深夜浅谈,红袖添香,话巴山夜雨,剪西窗之烛。遥想伊人或立于轩窗月下,或登高倚楼,柳眉微蹙,轻启朱唇,望断天涯路。忆红尘,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
记忆中的一首小诗:
一曲阳关起旧疆,几多岁月几曾霜。
灞桥折柳三杯暖,塞外鸣笳四野凉。
元二安西思邑雨,昭君漠北梦宫墙。
远空离雁叫凄唳,听得秋声忆故乡。
今夜,凝眸彼岸,掬一捧思念,妍一缕心香,舞一场霓裳,是情。今夜,凝眸彼岸,守一弦冷月,吟一阕宋词,剪一段瘦影,是殇。
乡愁,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3篇:《湘夫人》教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要点突破】
一、文题解说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一带的民间祭歌为素材,再加工创作而成的两篇抒情诗。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配偶神。湘君是湘水神,湘夫人是帝女,居于洞庭之山。因为湘水与洞庭湖相距甚近,所以民间传说这两个神有恋爱关系。
二诗的具体内容是描写神灵在爱情生活中的遭遇与追求,并且通过一种祭礼仪式表现出来,然而作者却是把人间的恋爱生活寄托在神灵的形象上。古代的祈神赛会活动,正是人们借以交往、娱乐的好机会,更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和发展爱情的大好时机。作为祭歌的“二湘”,名为娱神,实为娱人。诗中抒写男女相恋之情,主要通过一次赴约-失约的过程表现出来。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四,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