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5 12:41: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初二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

初二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

1.八下《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一、文学常识:作者 明初文学家 宋濂

二、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加冠:到了成年。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未尝稍降辞色: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sì)其欣悦:等待。

负箧(qiè)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烈风:严冬。

足肤皲裂而不知: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学校。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僵硬。 媵人持汤沃灌:热水;//浇水洗。

以衾拥覆:用;被子;//蒙盖。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戴朱缨宝饰之帽:帽带。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的样子。缊袍敝衣处其间: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日:天天;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给予,赠送。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质: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 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言和而色夷:平和。

三、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9、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10、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11、“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12、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五、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八下《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解释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向下,往下;出现。 水尤清冽:格外;清澈。 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依靠的东西。 日光下澈:向下。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或现或隐。 其岸势犬牙差互:那;//像狗的牙齿那样。 不可知其源:能;/它的,指溪水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凄清;停留。 记之而去:离开。隶而从者:随从。///跟随。

二、知识积累:

本文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他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三、简答题: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2、说说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和作者的主要感受?

主要特征:潭水清洌,全石为底,竹树环合;作者的感受一方面是乐,一方面又凄清。这固然与作者的心境有着紧密联系,又是因小石潭的景引起的。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八下《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生字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ɡ)淫(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ɡ)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员降职或远调。 越明年:及,到。 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扩大;//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我;//来。予观夫巴陵胜状:那;//胜景,好景色。 衔远山,吞长江:用嘴含,引申为包含。 浩浩汤汤:水流大而急。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边;//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描述;//完全,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既然)这样,那么……//尽。迁客骚人: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霪雨霏霏:连绵的雨;//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放晴; 浊浪排空:冲向天空。薄暮冥冥:迫近;去国怀乡:离开 春和景明;日光; 沙鸥翔集:群鸟停息在树上。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小草;//小洲;//形容香气很浓。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上,全。 此乐何极:穷尽。 宠辱偕忘:荣耀://一起。 把酒临风:持、执。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两者之为:或许;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 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没有;这;归依。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不以物喜:因为。 心旷神怡:愉快。

三、文章知识积累: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四、理解背诵: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6、“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7、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18、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19、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五、思考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8、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字各指什么内容?

答:前者指“迁客骚人因不同景物引发的“悲”和“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后者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情。

9、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对我们的借鉴意义。(略)

10、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政通人和 废具兴 气象万千 一碧万顷 心旷神怡

11、范仲淹认为的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答:古仁人之心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贵之处在“忧”,忧君忧民不忧己,由此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古仁人的宽大胸襟和高尚情操。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能关心民间疾苦,广施救济;在朝廷敢于直谏,一生所为证明了他确有先忧后乐之抱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一生正是如此。

六、词语欣赏。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4.八下《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生字 环滁(chú)林壑(hè) 琅琊(lánɡ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ɡ)伛偻(yǔ 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ɡōnɡ chóu)射者中(zhònɡ) 弈者胜(yì) 颓然(tuí)阴翳(yì)

三、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蔚然而深秀: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飞泻。 峰回路转:回环,曲折环绕。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里是坐落在高处的意思。//在

名之者谁:命名。 太守自谓也:用自称来命名。

饮少辄醉:就 自号曰醉翁:取别号。//叫做。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归:聚集。//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草木茂盛。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于,在。

伛偻提携: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这里指老人。提携:指小孩。

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的意思。//捕鱼。

泉香而酒洌:泉水香,酒清而醇。洌,清澈貌。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放,陈列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尽兴地喝酒。///弦乐器。///管乐器。 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于。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跟从。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鸟到处鸣叫。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前一个“乐”:以……为乐;后一个“乐”:乐趣。 太守谓谁:为,是。

四、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4、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5、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7、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乐?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五、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禽鸟乐)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乐”字贯穿全文。

7、领起全文(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5、《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6、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7、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18、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六、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欧阳修借景抒情。

七、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太守“醉”的原因有那些?

(1)被眼前的优美山水所陶醉(2)为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陶醉(3)确实不胜酒力(4)自得其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第2篇: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

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

八上《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1、 文学常识:

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宣布,传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 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潭,深 绝巘多生怪柏:巘 山峰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良:的确,实在。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绝:久绝(消失)。 绝巘(山峰): 极 阻绝:断 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通假字:阙;同“缺”,

3.、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9.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③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门 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盖竹柏影:原来是 但: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六、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七、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开放型试题:

①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

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 以水喻月抒闲情

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⑤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⑥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略)

八下《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⑦急湍:急流的水 ⑧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⑨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⑩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12)相鸣:互相和鸣(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0、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11、文章景物描写非常美,写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画面并说说你的感受。

八下《马说》 韩愈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 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 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即: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答:“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答: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五、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一样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第3篇: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复习要点

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复习要点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文言文精读篇目笔记要点

【七年级上册】

1、童趣 沈复[清]

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2、《论语》十则

勤于学习:学而时习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三人有师

善于学习: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学思 默而识之

修身做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咏雪 刘义庆[南北朝]

客观地写出谢家咏雪一事,不作任何评论,但作者意图一目了然。

以”盐”喻学求形似,以柳絮”喻雪达神似,高下自在其中。

4、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通过元方责客表现他懂得为人的道理,借此表明明礼诚信的品格是人所应有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初二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二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