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于人们面前。
同学们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吗?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沧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点,品味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介绍作者
《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余秋雨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四.整体感知
下面给五分钟给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本文有四个部分,思考一下各个部分各讲了些什么,请同学起来回答。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作者坚信敦煌学在中国。
(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成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个中国人,绝不能重蹈覆辙。)
五.自主、合作、探究
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
[设问]:大家想一下,这篇课文题为《道士塔》,在里面的塔是怎样的?作者有特别写了哪一个?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
几座僧人圆寂塔:坍弛、木桩、黄泥、青砖--贫苦
王道士的塔:保存的较为完整,有碑文--富裕
从“坍弛”和“完整”,“历代僧人的贫苦”和“王道士的富裕”相对比,来表现道士生前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得富裕,保存了自己的塔,也留下了耻辱,颇含讽刺意味。
[设问]:王道士是如何对待敦煌文物的?除了王道士外,文中还写了什么人?那些人又是做什么的?作者对他们(包括王道士)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
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卷(愚昧无知)痛恨、无奈
<这里有张王道士的照片,大家看看,他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平民。在课文提到他是湖北麻城人,早年因家乡闹饥荒,逃往他乡谋生,在肃州当过兵,退任后做了道士,最后辗转到了敦煌。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住持。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的罪行就是把洞窟中的壁画刷白了,毁掉了雕像塑天师灵官像,把经卷随意送给官员,以极低的价格出卖经卷。>
中国官员: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没装木箱,席子乱捆(腐败无能)愤恨无奈--根本原因
外国人: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家当(狡诈欺骗的本质)讽刺、批判、谴责
<这里也有几幅外国掠夺者的照片。这就是课文里提到的斯坦因,根据资料记载,经他手运出中国的敦煌文献不计其数。这个就是伯希和,他从王道士手中也拿走了不少的敦煌文献。>
敦煌研究专家:积极研究敦煌文献(忍受屈辱、对祖国挚诚的爱)寄予希望
六.品味语言
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课文有两大语言特色:1.语言简练、幽默,又不失为儒雅深邃;2.文章内涵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结合课文里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这几句话: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P53)
[明确]: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般。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为敦煌的无价之宝被斯坦因之流轻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手中窃走。
(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P54)
[明确]:反语。“认真”本不是坏事,这里作者用“认真”来讽刺王道士的无知和固执。
(3)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P56)
[明确]:反语。这个“基本前提”指的是外国学者所得来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欺诈、掠夺,对中国文化遗产无情地剥夺的基础上的。“极”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愤怒之情。放在这里能够强调感情色彩。
好,再来看第二个语言特色:
(1)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P57)
[明确]:正话反说。虽然作者觉得与其让文物在无知的官员手中流转,在流转中遗失,还不如为它找一个安全的住所。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爱惜这些文物,恰恰相反,这正表现了他的爱惜和无奈。
(2)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P58)
[明确]:作者坚信敦煌学始终是属于中国的,敦煌文化遗产也是属于中国的,抒发了作者爱国热忱和坚定的信念。
(3)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P58)
[明确]:“没有太大激动”,是因为在中国学者心中,敦煌是中国的,所以面对这一言论时,心里很平静。“默默地”,是因为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他们的心情是压抑的。
课文里还有好些个句子有深刻的含义,我们课上没有那么多时间一一去探究,希望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感受一下。
七.小结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现在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欣赏一下关于石窟的照片:敦煌莫高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八.作业
“王道士,外国掠夺者,中国官员,专家研究者”以上四个角色,给你选择的话,你会充当谁,怎么做?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作文。
第2篇:道士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案
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卢红英
教学目的:
1 感受敦煌灿烂的文化以及它所遭受的劫难.
2 深沉思考造成这场文化劫难的原因以及作者在文中的感情。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感受敦蝗文化及其遭受的劫难,明确作者在文中采用的还原历史的写法
一感受敦煌文化
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颗世界著名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敦蝗石窟。(出示图片,介绍敦蝗的位置)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敦蝗,感受一下敦蝗文化的灿烂辉煌。(展示敦蝗图片)
在这短暂的敦蝗之旅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
--敦蝗恢弘富丽
--敦蝗金碧辉煌
--敦蝗博大精深
正如大家所说,莫高窟宏伟瑰丽,举世无双,被誉为艺术博物馆;它生生不息,吐纳百代,堪称文化导航者。可就是这位文化巨人却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是什么让它痛苦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幻灯片展示数据)
是谁造成了我国灿烂的这场浩劫?谁又该对这段沉痛的历史负责呢?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道士塔》,和余秋雨先生一起去反思这段历史。(出示图片,介绍余秋雨)
二进入文本,感受历史
我国灿烂的敦蝗文化是怎样遭到破坏,遭到浩劫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还原历史的精彩文段,并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艺术地再现那一段真实的文化浩劫的。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文段,分别朗读。
对于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事,作者并没有亲身经历。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采用艺术虚构的手法,增加了生动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还原历史的面貌,使尘封的历史复活了,让我们感觉是在看一个记实片,又像是几幕短剧,情景历历在目。
第二课时
思考形成文化劫难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感
三深入思考,品味内涵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余秋雨先生艺术地再现了这段悲剧,这段悲剧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情感。那么,面对这场文化的悲剧,我们该把愤怒的洪水倾向谁呢?
王道士(学生异口同声)
那王道士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归纳一下。
刷白洞壁、毁坏雕塑、私送文物、贱买国宝
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什么也没有了,洞中成了一片净白;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灿烂的文明化为乌有。他用廉价的交易私买我国国宝,使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外。所以他是敦蝗文化的罪人。
但作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然后分析“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怎样理解“小丑”和“错步”?
他无知、愚昧,他对我国灿烂文化的言行滑稽、可笑,像一个小丑。他只是一个农民,却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是无知对文明的亵渎,所以他又是错步上前。
但这样一个卑微、渺小的生命,能承担起如此沉重的责任吗?
那,我们又该恨谁?
--外国侵略者。(找出外国侵略者掠夺中国文物的语段)
但这是这场文化悲剧的根本原因吗?不是。根本原因应该是中国官员的不作为。(找出课文中描写官员的语段)他们没有那个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清朝政府。
四体悟情感,激起共鸣
作者在文中用一句简洁有力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是哪一句话?
我好恨!
那么,作者恨谁呢?请学生讨论。
恨王道士,恨他的愚昧无知。学生齐读11自然段,体会四个“惨白”的情感。
恨外国侵略者。
请一个学生朗读“我好恨”这首诗,老师读25自然段。
恨清政府及官员。学生读26--28段。
结束语: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也可以说,没有灿烂的文化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灿烂的文明,而不知保护、珍爱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让我们牢记历史的耻辱,发奋图强,保护好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她拥有的灿烂的文化
第3篇:道士塔(人教版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
1、 揣摩、欣赏、学习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特色:将历史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用戏剧化的语言再现历史,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生动传神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材料的艺术化处理来表达深沉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由余秋雨“将历史生动化”的语言特色启发学生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展示余秋雨《莫高窟》描写莫高窟来历的节选文段,初步感知余秋雨文化散文艺术性地处理历史材料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表演(语言、动作、神态。。。),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
第4篇: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⒉介绍敦煌文化。
三、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道士塔中王圆箓 敦煌石窟枉守护
第二部分: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
第三部分:只因物多运费高 管叫遗产他乡跑
第四部分:敦煌专家研究苦 忍辱负重保财富
四、小结
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步深化。王道士出卖敦煌宝物已经是百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一个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活络。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
第5篇:《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两课时合案[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本文所叙述的史实。
2.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重点、难点)
3.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4.培养学生爱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解题: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有10个八中校园大,文献资料四五万册。目前,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
第6篇:《道士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理解文章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生存状态的深层思考,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3、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赏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散文的经验,但较少接触文化散文和学者散文。习惯于课本文章经典无可质疑的思路,阅读多以接受灌输的姿态出现,缺乏独立赏析的习惯和能力。但对学界争议问题和批判性评价有浓厚兴趣,会以此为支点进行一定的探讨。
三、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强烈的感情抒发。对是非功过问题没有简单论断,而是进一步发掘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内涵。运用小说叙事笔法处理枯燥的历史,且多次进行视角切换,有浓厚的主体意识,使文章区别于一般的文化散文,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但也引起了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