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旗渠的作文500字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0 07:02: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游红旗渠的作文500字

游红旗渠的作文500字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游红旗渠的作文500字,我们来看看。

第1篇:游红旗渠的作文500字

红旗渠悬挂于太行山腰,气势雄浑,宛如一部交响曲萦回耳际;堪称“太行一绝”的“一线天”,幽静深邃;横跨两山之间的xx桥,举步惊鸿;下山滑道,轻松刺激。

最好玩的要数“一线天”了。

我们过了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线天”。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行,遇到身体胖的人还要吸着肚子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只有一尺宽的蓝天映入你眼帘,手扶着旁边的崖壁,步步踩实,向上攀登。缝中非常潮,凉风吹过,又觉浑身打颤。真谓天下一绝。

过了“一线天”,继续向上登,不一会,就来到了xx桥。xx桥为简易加单跨悬空索桥,跨度146米,由四根钢缆组成,主缆矢高7米,中心距1。8米,采用四根直径54毫米,索桥跨度之长在华北地区所属罕见,桥南北两头吊杆门框上各刻有一幅对联,朝南联为“春风扶我腾云过,秋山迎宾驾雾行”;朝北联为“有志敢行天上路,无胆惊看云中人”。

红旗渠的建成,举世闻名,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不仅使林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2篇:游红旗渠的作文

我是一个河南人,是从小吃着红旗渠的水长大的,听着青年洞的故事懂事的。我深深的爱着我的故乡。

这个寒假,我真的来到红旗渠了。在那次旅行中的我与记忆,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我兴奋至极。

爬着一个个台阶,顺着一处处栏杆。望着那碧绿的水,真是感慨万千啊!水之上,则是险峻的,让人望而生畏的绝壁。

走了许久,来到了青年洞。望着刻着青年洞背后的山壁,显然经过了岁月的冲涮,蕴含有古老沧桑之美。我们林县人便是靠这个洞的开凿而吃上水的,想到这儿心中不禁酸酸得。坐上游艇,穿上救生衣,开始进入青年洞。里面灯光很广,全是钟乳石,加上灯光之美,可谓美轮美奂的洞景,让我陶醉其中。

里面很潮湿,很阴冷。让人感到苍苍凉凉的美,清爽而至的美。

玩完水,接着就要游山了。

开始上一线天,台阶很陡,没有栏杆,但两面有山壁。宽窄只容得下一人。途中,我时不时抬头向上看,在狭窄中有一条蓝蓝的缝隙,那便是天。啊!书中常说一线天,今日才领略其壮观,这是在书本中体会不到的。

上到半山腰,看到一处石碑用逮体字刻着山魂二字,有种莫名得雄伟涌上心头,占据我的心灵......

上到顶峰,望着下面一条条冰道与绿绿的田野,让人发抖。顿时我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占据我的心灵,我感到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惟妙惟肖。

接着来到虎口崖、龙头山......这是河南工人打造的`世界奇迹。在路上不断看到稻草席,这就是以前工人们睡觉的草席。是他们的出生入死才有了我们今天大饱眼福的机会。我顿时对他们肃然起敬。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便吃不到水,我心内由衷的感谢他们。

最后下山。我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坐索道,这种感觉与等车没什么两样。坐上索道,心里很紧张,总怕掉下去,很快便习惯了。

又重新回到山脚,望着背后的崇山峻岭,不禁有些舍不得,我轻轻的说:再见了......

第3篇:游红旗渠的作文500字

前年暑假,我们一家人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到了位于河南省东部的红旗渠。

那里有几个著名的地方,比如青年洞,号称“世界第一滑”,全长1600多米的巨大滑梯,还有罕见的一线天和一百多米长的空中吊桥……

第一个景点是一线天,所谓一线天,就是两座大山差不多连在一起,只能看见窄窄的一条缝。我和几个小朋友先进去了,我发现一线天真的很窄,在里面只能看见头顶上的一线天。我们几个小朋友可以在里边随意走动,可大人门可就惨了,尤其是李叔叔,只能侧着身子,一点点向前移动。

过了一线天,我们成功的到达了山顶,我们从巨大的滑梯滑下,在滑梯上可以看到云雾缭绕的样子。一眼望去,绿色一片,此时,我觉得,仿佛身临仙境一般。这个滑梯弯弯曲曲的,从远处看,就像一条龙。我从滑梯上下来了,心想:啊!真是太棒了!真想再坐一次这个“天下第一滑”呀!

最后一个景点就是这个远近闻名的青年洞。青年洞虽说不是一个自然景观,但它是一个让我们受教育的地方。当年,这里闹旱灾,田地荒芜,有数以万计的劳动者修建了工程浩大的红旗渠,来灌溉农田。青年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段,也是最难开凿的一段。

再红旗渠玩了的这两天,我知道开凿红旗渠的那些青年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高贵品质,我应该向他们学习,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

第2篇:游红旗渠有感

游红旗渠有感

踏着重重叠叠的英雄足迹,我们自己组织参观了林县红旗渠,感受颇多„„初次踏上河南这片土地,新奇而略显惴惴。听说这是个资源相对匮乏、贫瘠,而人口众多的地方。当大客车驶入河南境内,巍巍太行山早已变得郁郁葱葱,放眼望去,整齐的梯田和绿油油的远山随处可见,立即抹去心头略显灰蒙的“印象”。来到林州境内,一条黄色的巨龙盘距在悬崖绝壁之上,看不到哪里是头,哪里是尾,这就是著名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故事也曾听说过,但一切都只是“故事”,抽象而遥远,而那天,当我们一行人来到红旗渠后,面对眼前的壮丽奇观,一幕幕情景浮现在脑海里,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创业艰辛,大家无不感慨万千:几十万食不果腹的民工用简陋的工具、落后的技术手段,以一颗火红的心和坚韧的意志做出了愚公移山的千古伟业。悠悠十年风霜雨雪,多少人把青春奉献给了山石险峰却无怨无悔,在这千里长渠上,又洒下了多少林县儿女的鲜血?昨日英雄今安在,一渠江水向东流!不由得,我对老一辈的林县劳动人民又多了几份敬畏之情,不同以前,这种情,如同那峭壁上的磐石般实在而具体。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石厚土薄,十年九不收,解放后勤劳的林县人民不向命运低头,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超然心态,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大无畏的“红旗渠”精神,逢山凿洞、遇河架桥,改变了林县面貌,创造人间一大奇迹。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的专业学习,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曾几何时我们也感到压力大,节奏紧张,琐事繁多而且充满矛盾,现如今见识了修凿红旗渠艰辛苦难,才觉得,人的潜力是惊人的,做一件事,有决心,有勇气,有耐力,那么任何事情都难不倒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上的小困难,更是如此。

在参观红旗渠的同时,我们的心中又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我们的先辈在几十年前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作为一名后生,感觉骨子里也流淌着英雄先辈们的热血,我更应该继承好这份红旗渠精神,带着一种乐观,坚韧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与实践中,更进一步,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更是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急难险重我先上,勤俭节约创优秀!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红旗渠精神,才能不枉此行!这次参观已经超脱了简单的参观旅游,这是一次红色之旅,一次心灵的洗礼„„西边天际抹上一片艳红的时候,坐在车内透过车窗再看一眼缠绕于太行

山腰际的红旗渠,我为林县人无畏天地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为林县人不向命运低头的潇洒气度所折服。我决心,要学习“红旗渠精神”,更要结合我的教学工作赋予其更多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传统美德与新时期我校建设相结合,在教学之路上把“红旗渠精神”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下去。

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最为困难的历史时期,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河南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修桥,苦战10年,共计削平山头1250个,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饮水和灌溉的生存问题,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慰问困难群众之后,7月17日下午,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总干渠分水闸处的红旗渠纪念馆和总干渠重点工程青年洞。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实再现了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面对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照片,听讲解员述说老一辈当年鏖战太行山的壮烈场面,大家都感动了。走在红旗渠重点工程——青年洞前曲折的长堤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中碧绿的流水,大家仿佛又看到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山间。

参观完红旗渠后我们在青年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红旗渠是困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客服艰难险阻、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是林州人民用鲜血和牺牲、用坚持和奉献铸造的人间奇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州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壮志豪情,也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是我们新时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保证。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一行,对我们来说,精神上是一种鼓舞,灵魂上是一次洗礼,责任上是一次强化。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自觉传承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把学习实践红旗渠精神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这次红旗渠之行我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如果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必须众人一心、协作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最为困难的历史时期,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河南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修桥,苦战10年,共计削平山头1250个,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饮水和灌溉的生存问题,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慰问困难群众之后,7月17日下午,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总干渠分水闸处的红旗渠纪念馆和总干渠重点工程青年洞。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实再现了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面对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照片,听讲解员述说老一辈当年鏖战太行山的壮烈场面,大家都感动了。走在红旗渠重点工程——青年洞前曲折的长堤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中碧绿的流水,大家仿佛又看到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山间。参观完红旗渠后我们第四组在青年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

致认为:红旗渠是困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客服艰难险阻、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是林州人民用鲜血和牺牲、用坚持和奉献铸造的人间奇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州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壮志豪情,也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是我们新时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保证。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一行,对我们来说,精神上是一种鼓舞,灵魂上是一次洗礼,责任上是一次强化。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自觉传承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把学习实践红旗渠精神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这次红旗渠之行我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如果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必须众人一心、协作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星转斗移,岁月沧桑。红旗渠开始建设至今已45年。红旗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艰难险阻,付出了很大代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1954年4、5月份调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当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小,亩产仅有七八十市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更远路程去取水,群众说“吃水如吃油”,但是没有油吃能过,没有水吃,一天都不行。面对这些情况,1957年12月,杨贵同志作了发动全县人民“全党动员,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报告。通过种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2月,在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开始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战十年,终于建成竣工。“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是林县人民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修小型水利工程到修大型工程的过程。兴水符合林县县情,兴水就是为林县父老乡亲办实事,兴水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群众从兴办水利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党,从而更加热爱党,党指向哪里,群众就干到哪里。红旗渠的建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解决突出问题、不等不靠的精神体现。红旗渠的建成是一批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众、无私奉献的英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结果;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和群众同心干,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展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望,为民所急,办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无畏,创造性地工作,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下回顾了林州人民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耗费十年时间完成红旗渠的历史壮举。看着一幅幅珍贵的旧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我们对林州人民充满了崇高的敬意。他们靠锤子,铁锨和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讲解员对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可能他们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但是他们的光辉事迹,他们的精神却会被我们铭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许多,打钎的铁姑娘们,她们都是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却和男人一样不怕苦,不服输,她们的双手被震裂了,被磨烂了,但是她们的意志却是那么坚强;一位爆破专家,经常被吊在半山腰上进行作业,多少次碎石砸下来,差点要了他的性命,但是就是在与死神的一次次擦肩而过之后,他依然坚持在爆破的第一线上;秘密参加青年洞建设的300名青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太行山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感人的故事是说不完的,在整个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每个林州人民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不远万里去修渠,晚上就睡在山上,饿了就摘些野菜吃,终于完成了这伟大的壮举,完成了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浩大的工程,他们仅仅只得到了极少的国家拨款,更多的是靠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缺炸药自己做炸药,缺石头自己采石头而完成的。

后来,我们又沿着当年林州人民开山劈石的足迹,参观了青年洞,由于水渠中注满了水,我们已经不能走进洞中参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300名青年在这奋斗的场景。我们走在铺好的路上都感觉到惊险,更何况当年在这无路可走的地方进行施工的青年们。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团结合作的力量还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这正是我们在工作中,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应该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不管我们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抱怨更不应该放弃,抱着只要努力拼搏就能战胜一切的信念,必然能获得成功。而且,我们身边有着互帮互助的同事,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讲奉献,少计得失,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回来的路上,看着林州的田间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红旗渠的灌溉。五十多年前的壮举,仍然造福着这一方百姓。历史不会忘记红旗渠,更不会忘记创造这一奇迹的人民。

小时候,我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今日我们将在分局领导的带领下去领会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

4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与当年林县的干部相比,现在干部的工作环境好了,文化也高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淡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差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弱了。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领导干部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像当年组织修建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一班人那样,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红旗渠的修建,是当年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执政为民的一个典范。当年的林县县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这里,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大自然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同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先进典型学习结合起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牢记两个务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使红旗渠精神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红旗渠精神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疏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心中。站在新世纪新阶段,读一读红旗渠的故事,想一想我们今天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第3篇:游红旗渠有感

游红旗渠有感

王月

踏着重重叠叠的英雄足迹,队里组织全体学员参观了林县红旗渠,感受颇多„„

作为一个河南人,红旗渠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红旗渠的精神更是在我身边,从未间断地闪耀着光辉,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在亲眼目睹红旗渠之前,一切都只是“故事”,抽象而遥远,而那天,当我们一行人来到红旗渠后,面对眼前的壮丽奇观,一幕幕情景浮现在脑海里,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创业艰辛,大家无不感慨万千:几十万食不果腹的民工用简陋的工具、落后的技术手段,以一颗火红的心和坚韧的意志做出了愚公移山的千古伟业。悠悠十年风霜雨雪,多少人把青春奉献给了山石险峰却无怨无悔,在这千里长渠上,又洒下了多少林县儿女的鲜血?昨日英雄今安在,一渠江水向东流!不由得,我对老一辈的林县劳动人民又多了几份敬畏之情,不同以前,这种情,如同那峭壁上的磐石般实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游红旗渠有感

无私奉献、勇于承担

——游红旗渠有感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迈入红旗渠这片红色土地上时,当年红旗渠青年的豪迈与乐观深深感染了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是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从此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春暖花开之时,在支队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有幸瞻仰了向往已久的红旗渠,以前只是听说这是一番如何壮观的景象,但从未有机会身临其境,俗语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次让我对这句话感受得更加深刻,因为只有亲眼看到它,你才会为那些曾经修建这条渠的人民产生无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游红旗渠有感(定稿)

游红旗渠有感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周恩来 林县人民逢山凿洞,遇构架桥。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绝壁之上,他们的丰功伟绩荫其子孙后代。

妈妈说他们小时候唯一的娱乐是跑到各村各店老纪录片和宣扬革命精神的老电影。其中就包括红旗渠,讲述了河南林县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开凿修渠的故事。

其实,就听故事而言,根本不能真正体会到党人们的艰辛历程,也理解不到当时的困难生活。今年五四青年节,能够跟随集团公司领导及各部门成员走进河南,走进红旗渠。我倍感荣幸。

在去往红旗渠的路上,导游为我们讲述:六十年代林州人民的生活状况。毫不夸张的说那时的人一辈子就洗三次脸——出生、结婚、入土。用水对于他们来说是种奢望,能吃上水都是种满足,可是天公不作美。在林州有位桑老汉大年三十去几十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再游红旗渠(一)

再游红旗渠

(一)参观红旗渠纪念馆

2005年的春天,我五岁时曾经来过一次红旗渠,今年的端午节,我又来了。

红旗渠是一条凝聚了数万人心血的伟大工程。在修建红旗渠之前,林州(以前叫林县)十年九旱,人们喝不上水,就更没有水浇田,干旱的土地上裂开了一道道裂缝。因为水,发生过很多让人心酸的惨剧。这时,勤劳、智慧的林县人民想到了找水源,修渠引水。可是,从哪里引水呢?当时的担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就带领技术员顺着山势找水源,终于在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的浊漳河找到了可以引到林县的水源。

虽然找到水源,但要穿过座座大山把清清的河水引来谈容易!为了子子孙孙不再没水喝,为了人间惨剧不再重演,征得山西省政府的同意,林县人民不畏千难万险开始了红旗渠的修建。从1960年开始,历经十年的奋斗,林县人民用双手凿通了座座大山,建成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红旗渠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很早就听说红旗渠,听着红旗渠精神,今天在单位的组织下观看纪录片《红旗渠》后,我内心深处被那份力量、那份精神深深震撼。那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怎样的一种精神让林县老百姓开山凿石,呼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语。面对缺水困境,他们想出开山引流。面对工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他们一一想法解决,即便是使用最原始的方法。他们内心深处迸发的是勇往直前的激情。

红旗渠竣工后,人民群众欢喜雀跃,林县人民享受着苦尽甘来的伟大成果。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那份精神——红旗渠精神也随之广为流传。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很多便利,我们更应该学习并发扬红旗渠精神,创造属于我们的时代。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游红旗渠的作文5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红旗渠的作文5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