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文讲了和氏璧名字的由来。楚国的卞和两次献璧,都被定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两只脚。在文王登位后,他的痛哭引起了文王的注意,并最终确认所献是块儿宝玉。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2.通过读这个故事,明白做人要忠贞为本,体会卞和的忠贞之心。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生词。
教学准备:
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和图片资料,相关知识网址。(www.jxcyz.com)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故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你明白这个题目的意思嘛?(指名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小组内互相指读生字,全班检查,纠正字的发音。
3.指名读课文,随即出示生字,正音。
三、指导书写
就本文出现的比较容易错得字个别指导,大部分交由学生自学。
“鉴”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记得又快又牢呢?
在诱导字帖上将生字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之后有针对性的在全班进行指导。
四、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分组讨论
你认为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从哪儿知道的?
讨论后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抓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理解。
出示原文与课文中重点句进行对照,感受古今文字的不同:
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六、作业
查找有关和氏璧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交流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谁能给我们讲讲“和氏献璧”这个故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
你认为卞和是一个怎样的人?(分组讨论,也可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和氏璧的故事?
(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多媒体教学
老师也为同学们查找了一些有关和氏璧的网上资料,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好嘛?
第2篇:《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重点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 认识本课11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课件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国楚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和氏献璧
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献”“璧”的意思)
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问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让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2、四人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学生合作朗读课文。
读后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的声音、生字读音的把握等)
三、整体感知
提问:和氏献了几次碧玉,献给谁,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表格:
____次 献给谁 结果
学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一、二次献璧
请学生读读相关的段落,说说自己在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厉王和武王是怎样的人。
2、第三次献璧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让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回到课题,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和氏献璧”他献出的终究是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继续搜集、交流自己了解的和氏璧的故事。
2、了解故事《完璧归赵》。
板书设计:
和氏献璧
第一次 砍掉了 左脚
} 痛心
第二次 砍掉了 右脚
第三次 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第3篇:《和氏献璧》(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文讲了和氏璧名字的由来。楚国的卞和两次献璧,都被定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两只脚。在文王登位后,他的痛哭引起了文王的注意,并最终确认所献是块儿宝玉。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2.通过读这个故事,明白做人要忠贞为本,体会卞和的忠贞之心。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生词。
教学准备:
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和图片资料,相关知识网址。(www.jxcyz.com)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故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你明白这个题目的意思嘛?(指名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小组内互相指读生字,全班检查,纠正字的
第4篇:和氏献璧(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2、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和氏献璧》。(齐读课题两遍)
2、理解“献”、“璧”的意思。
(1)、指名说说:“献”、“璧”两个字的意思。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一)、质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指名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指名说
第5篇: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一 回顾课文,概括内容(4分钟)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氏献璧,这呀可是一个非常
感人的故事,它究竟感人在哪儿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地品读品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卞和一共献了三次璧,那他每一次分别把璧献给谁?结果怎样呢?请打开书59页,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答案。板书: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砍去左脚 砍去右脚 命名“和氏璧”)
2师:那谁能结合板书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能用简语言概括,掌声送给他。
同学们,看来呀抓主要事件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
二 品读第一次献璧(8分钟)
1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首先,来看看第一次献璧,请大家快速自读
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卞和第一次献璧,为什么被砍去了左脚?开始。
2师:卞和第一次献璧为什么被砍去了左脚?
第6篇: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唯独、价值”等词语,理解“鉴别、急切、顶撞”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
3.运用文中的词语,仿照例句形式,练习写话。
教学重点:理解“鉴别、急切”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习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情。
教学难点:运用文中的词语,仿照例句形式,练习写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单、黑板听写三条线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划分自然段,搜集关于玉的资料和故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宝物,(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这是什么?
生:玉。
师:再观察外面、里面是什么样?生:外面圆的,里面空的。师:我们把像这样的环状玉器称为璧。(出示:璧)观察这个字下
第7篇:《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氏献璧》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楚国人卞和把一块含有美玉的石头先献给国君楚厉王,却被诬为欺君被砍去左脚;又献给楚武王,被砍去右脚。待到文王即位,卞和才得以平反,美玉才得以重见天日。卞和虽历尽磨难,仍坚持信念,他的坚贞、执著、勇敢令人感动。作为历史故事,对我们现代人的教益也很大。
教学目的:
一、会用多种识字方法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鉴别、急切、无价之宝、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二、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和氏献璧”的故事
第8篇:《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重点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 认识本课11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课件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国楚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和氏献璧
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献”“璧”的意思)
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问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让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2、四人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