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马克思传》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
作为一个尚未深入认识马克思的初学者,我想我对他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浅显,也许我的一些看法过于片面。
面对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造者,我想没有谁能全面地总结他。戴维·麦克莱伦曾在《马克思传》第一版序言中写道:“显然,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的削磨,假装对任何人的生平做出完全 ‘中立的’描述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是马克思的生平了。关于马克思,有着大量的信息和评论,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采取了一定的立场。”
我觉得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就应该先了解这个人的历史。马克思从出生到成长,从黑格尔的门徒转化为自创一派的宗师,从民主主义者转化为共产主义者的全过程,其生命历程对其意识形态的形成必定起到决定作用。
他的家庭具有彻底的犹太血统,又作为新教徒迫不得已地生活在天主教地区。所以他的家庭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社会环境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来自于法定地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所以马克思更多的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
青年的马克思和他的同伴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对着当时的德意志诸邦的政体与民主进程进行着口诛笔伐,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办报失利和最后的被驱逐。当时的马克思应该说还算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希望的政体其实还是法国式的民主,但同时也认识到法国民主的软弱,他寄希望于德意志诸邦的民主超越法国,一劳永逸的跳跃式的成功。对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马克思是深知的,所以他将眼光投向了更“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但是,由于的工人阶级不够强大,还要团结“其他的同盟”——农民阶级等等。
马克思说过一句让我深思的话:“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确定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句话作为马克思后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第一个萌芽而受到热烈的欢迎。事实上,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概括自己的思想的:人们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成长历程中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意识的形成,进而影响个人的思想走向。某个时代的发展及当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某种程度上主导了当代人的思想潮流。当然也有能站在社会意识之上去辩证地看待社会的人,比如马克思。不得不说,马克思有勇气做常人不敢做的梦,更有韧性和毅力试着将梦实现。
马克思是完全清醒地走向他生存困境道路的,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人生旅途,几乎长达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贫困和牺牲。
马克思一生的颠沛流离,他所经历的也许是多少人一生的困苦的总和,子女的夭折、朋友的反目,还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解体。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着这个胡子开始花白的哲学家,但就是这样的打击,也不能摧毁他的创造和他的革命行动。
他平凡,因为他也曾作为一个劳苦大众艰辛地活着,但他更伟大,因为他把思想沉淀在了人类社会的龙脉上,他用经济学家的思维剖析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他用数学家的逻辑使《资本论》无懈可击,他用哲学家的智慧、热情创造了历史辩证法,他用一颗伟大的心灵诉说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友谊,他用他的一生为人类创下一个奇迹——马克思主义。
选自《马克思传》戴维·麦克莱伦第4版
第2篇:《马克思传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范文
我国过去出版过十几种《马克思传》,其中既有外国学者写的,也有中国学者写的。1949年9月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德国人梅林写的,80年代又出版了苏联费多谢耶夫、斯捷潘诺娃,德国格姆科夫等人写的。中国人自己写的也有多种。如1933年,李季写的三卷本马克思传,书中有蔡元培先生的序言,还有 198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张光明和魏小萍、张云飞写的有分量的传记。
近来,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传(插图本)》在西方畅销不衰。此书1973年初版,1995年三版,可以说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中译本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珍博士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全书近55万字。
这本书优点和特点很多。首先,书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书中有400多幅插图,显得非常生动形象。过去中国出版的《马克思传》也有插图,但远没有这么多。除了原始照片外,本书还有选自影视的作品,以及中国画家的素描、中国画、油画、木刻、雕塑,等等。把众多插图连同其文字说明连贯起来欣赏,本书就不仅是文字传记,而且又是一本画传,也像是电影里的人物在工作、读书、写作,与朋友交往,发表讲演,等等,活泼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直观感性印象。
其次,这本书内容取材不是只限于别人撰写的马克思传记。在西方最有影响的对马克思生平的评价本来是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史学家梅林于1918年出版的《马克思传》,此书于1920年和1935年译为俄文本,1935年又译为英文本,后来长期在英语世界广为流传。但是1920、1930年代以来,西方陆续出版了未经删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以及未曾发表过的马克思的几部重要著作和大量笔记手稿,还有别人撰写的与马克思的活动有关的书籍。本书作者麦克莱伦博士长期从事马克思生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他博览群书,广采旁征,才写成这本新传记。从他书后所附26页参考书目,可见一斑。附录中还有马克思一家七代人的详细家谱,这对于我国读者了解马克思的身世颇有帮助。
再次,本书作者在详细占有资料后,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马克思的一生。他在自序中指出:“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的削磨。”“我所尝试做的至少是要客观公正地写作”,“避免陷入要么偶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也就是说既不美化也不丑化,既不神化也不鬼化。全书是从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 政治的和精神的来完整地覆盖马克思的一生。从全书客观公正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确是一位罕见的伟人,他既是伟大的革命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参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投身于1848年欧洲革命,革命失败后继续为迎接革命新浪潮而努力,60年代成为第一国
际(国际工人协会)的灵魂,1871年大力支持巴黎公社革命,最后十几年他还热情帮助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人政党的成长。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一生写下几十卷鸿篇巨著,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众多领域都有独创性贡献。书中特别对1932年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从未单独出版过的马克思写于1857年的《经济学批判手稿》作出了独到的详细剖析,认为这两部手稿有连续性的内在联系,都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和个人全面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前一部手稿是探索的起点,后一部手稿则“达到峰巅”(第313页),其中论述减少劳动时间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马克思的代表作《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
最后,本书对我国读者来说最新鲜、最有启迪之处在于作者把马克思既作为伟人,又作为凡人来写。过去我国和苏联的书,都将我们的老祖宗马克思神圣化,凡是马克思讲的都是对的,没有错误的。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肯定马克思是伟人,但同时写到他也是一个凡人,并不是过去我们所讲的圣人。圣人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马克思是革命家和思想家,是伟人,体现在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和思想、著作的精神世界中,但是马克思对革命形势的估计和革命方略的制定,对拉萨尔等人的批评都有过失误。本来梅林在《马克思传》中曾提到马克思对拉萨尔也有欠缺的地方。可是在196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出版者说明”中还特别指出梅林的书有一些较严重的错误和缺点。例如,“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拉萨尔和拉萨尔派的斗争和意义的错误理解”。苏联和中国写的版本都是全盘肯定马克思,全面批判拉萨尔。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有一些历史现象难以解释。例如德国和奥地利的社会民-主党,都将马克思和拉萨尔并列为他们的祖师爷。瑞典社会民-主党也认为,它的先辈是马克思、恩格斯、拉萨尔和布兰亭(1907年起任党主席,1920年起三次出任政府首相)。拉萨尔是共运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主张走和平民-主改良道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至今各国社会民-主党依然很崇敬拉萨尔。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拉萨尔,完全肯定马克思。
凡人都有七情六欲,衣食住行,生活安排,人际交往。麦克莱伦对马克思的描述是,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不时用命令的言辞说话,对任何反对他的人都很蔑视。
过去,前苏联和中国在翻译外文版的《马克思传》时,都删去了马克思有关私生子的一段。以致老一代革命家只知道马克思与夫人燕妮的纯真爱情,不知道马克思在 32岁时曾经瞒着夫人与保姆私通,导致后者怀孕并于1851年6月生下一个男孩。为了不让马克思家的后院起火,终身未曾正式结婚而拥有情-妇的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真诚的朋友,假称这是自己的私生子,并且自己长期出资,抱去委托自己公司的一位下属职工抚养。直到恩格斯临终时才把真-相告知马克思的幼女。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写到这些,中译本第一次保留了这些内容。译者王珍女士对我说,她在翻译这件佚事时有三天三夜想不通,后来读了弗洛伊德有关性生理性心理学的书,认清了凡人的弱点才想通了。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01年,英国评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因为马克思在1850年后才在英国定居,英国人认定马克思而不是出身苏格兰贵族、被视为“世界上最伟大天才”的休谟,这说明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超越国界、甚至英国化了。
当然,这本书及其中译本也有缺点。例如,书中对马克思与德、法、英等国工人运动和工人群众的联系写得很少,其实这才是马克思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重要源泉和根本基矗书中对作为马克思主义核心的社会主义学、共-产主义学缺少集中、充分的论述。有的问题评价欠公允。如第463页说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对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关系的论述“是极为模棱两可的”,其实是异常明确的。书中还说:“《共-产-党宣言》还没有完成,1848年的革命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正好在1848年革命前夕出版了,2月初马克思就已把原稿寄到伦敦。书的译者费了很大力量,十分认真,独自一人完成这部巨著,实在难得,但也有缺点。在书中第185页:“马克思认为所谓‘妇女共同体’的要害就是要消除妇女仅仅被当作生产工具来对待这样一种地位”,此处翻译不当,本来的意思是“马克思认为,所谓‘共妻’的要害就是要消除妇女被当作单纯生产工具来对待这样一种地位。”把“共妻(Community of women)望文生义地译为”妇女共同体”是费解的。第336-337页,有四处写到马克思在荷兰的亲戚菲力浦斯是表舅,其实是姨父。有的译名不规范。如第462页阿克夏罗得应为阿克雪里罗得。还有一些译文不当之处。第496页,“马克思家谱”中列出其世代都为“拉比”。何为拉比?似应加注。拉比(Rabbi)是希伯来语音译,意为老师,是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且主持宗教仪式者的称谓,相当于天主教的神甫,基-督教的牧师。
看到这里我伤感痛,像这样一位哲学巨匠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希望看过的同学能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3篇:马克思传读后感
卡尔.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努力.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参与实际的法律宣传,并结合经济案件追索“支配人们行动背后的力量”.逐渐接近社会历史领域里的真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的发现.在时代风云变迁中,马克思迅速地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并且与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划分开来.他先以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参与当时的思想解放,在反对封建王权的同时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无产阶级的无助.决心为正义者寻求国际解放的道路.当他制订出了自己的世界观的纲领后,就进行了最全面的科学研究,全面探究了有史以来直到十九世纪的全部文明史,透彻地发现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使得人类走上解放,只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进化
第4篇:马克思传_读后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这些天读完了《马克思传》,读后心中有很多感想,对马克思本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
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
第5篇:《马克思传》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的伟大,在于思想的伟大.我崇拜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当中,能够得到我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马克思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直接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上。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
第6篇:马克思传 读后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这些天读完了《马克思传》,读后心中有很多感想,对马克思本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
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