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计算:5×3 解:5×3=15 27277 解:
34346 0 11 解:00 44我们已经熟悉正数及0的乘法运算,引入负数以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呢? 怎样计算(1)48
(2)56
二、问题探究:
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在L上的点O。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3)6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3)=6(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2)(-3)= +6 观察(1)-(4)式,根据你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填空: 正数乘正数积为___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___数; 正数乘负数积为___数; 负数乘负数积为___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___. 综合如下:(1)2×3=6(2)(-2)×3=-6(3)2×(-3)=-6(4)(-2)×(-3)=6(5)被乘数或乘数为0时,结果是0
三、得出结论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练习1:确定下列积的符号:(1)5×(-3)积的符号为负(2)(-4)×6 积的符号为负(3)(-7)×(-9)积的符号为正(4)
0.5×0.7 积的符号为负正 例如:(— 5)×(— 3)(同号两数相乘)
解:(— 5)×(— 3)= +()(得正)
5×3 = 15(把绝对值相乘)∴(— 5)×(— 3)=15 又如:(— 7)×4(异号两数相乘)
解:(— 7)×4= —()(得负)7×4=28(把绝对值相乘)∴(— 7)×4=-28 注意: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在确定积的值
四、例题讲解 例
一、计算:
1(1)39(2)2
2(3)71(4)0.81
解:
(1)39271(2)212 (3)717(4)0.810.8注意: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一个数同+1相乘,得原数,一个数同-1相乘,得原数的相反数。
五、练习1. 计算(口答):
(1)6954(2)4624
(3)616(4)600
293(5)342111 (6)3412
六、小结
1.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2.如何进行两个有理数的运算:
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当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为零。
七、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1.5第1题,第2题,第3题.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第2篇: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
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有理数乘法法则。
2。内容解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类似,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给出这种规定要遵循的原则是“使原有的运算律保持不变”。本节课要在小学已掌握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通过合情推理的方式,得到“要使正数乘正数(或0)的规律在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时仍然成立,那么运算结果应该是什么”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体会乘法法则的合理性。与加法法则一样,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的法则,也要从符号和绝对值来分析。由于绝对值相乘就是非负数相乘,因此,这里关键是要规定好含有负数的两数相乘之积的符号,这是有理数乘法的本质特征,也是乘法法则的核心。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
(2)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两个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能按照乘法法则,先考虑两乘数的符号,再考虑两乘数的绝对值,并得出正确的结果。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归纳过程。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的区别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本课要以正数、0之间的运算为基础,构造一组有规律的算式,先让学生从算式左右各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并得出规律,再以问题“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为引导,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规律下,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个负数相乘各应有什么运算结果,并从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总结出规律,进而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规定的合理性。上述过程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什么叫“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等,都会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应该在“如何观察”上加强指导,并明确提出“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看规律”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观察给定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 我们知道,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按照这种分类,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类的角度考虑,区分出有理数乘法的情况有:正数乘正数、正数与0相乘、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负数乘负数。
设计意图: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由此引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几种情况,既复习有关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又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问题2 下面从我们熟悉的乘法运算开始。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3=9,
3×2=6,
3×1=3,
3×0=0。
追问1:你认为问题要我们“观察”什么?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
如果学生仍然有困难,教师给予提示:
(1)四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左边都有一个乘数3。
(2)其他两个数有什么变化规律?——随着后一个乘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递减3。
设计意图:构造这组有规律的算式,为通过合情推理,得到正数乘负数的法则做准备。通过追问、提示,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如何发现规律”。
教师: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3×(—1)=—3,这是因为后一乘数从0递减1就是—1,因此积应该从0递减3而得—3。
追问2:根据这个规律,下面的两个积应该是什么?
3×(—2)= ,
3×(—3)= 。
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构造算式,加深对运算规律的理解。
追问3: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指师生给出的所有含正数乘负数的算式),你能说说它们的共性吗?
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正数乘负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设计意图:先得到一类情况的结果,降低归纳概括的难度,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问题3观察下列算式,类比上述过程,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3×3=9,
2×3=6,
1×3=3,
0×3=0。
鼓励学生模仿正数乘负数的过程,自己独立得出规律。
设计意图:为得到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做准备;培养学生的模仿、概括的能力。
追问1: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你认为下面的空格应各填什么数?
(—1)×3= ,
(—2)×3= ,
(—3)×3= 。
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
追问2 :类比正数乘负数规律的归纳过程,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指师生给出的所有含正数乘负数的算式),你能说说它们的共性吗?
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负数乘正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追问3: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种情况下的结论有什么共性?你能把它概括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已有的讨论过程,自己得出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并进一步概括出“异号两数相乘,积的'符号为负,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既使学生感受法则的合理性,又培养他们的归纳思想和概括能力。
问题4 利用上面归纳的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3)×3= ,
(—3)×2= ,
(—3)×1= ,
(—3)×0= 。
追问1:按照上述规律填空,并说说其中有什么规律?
(—3)×(—1)= ,
(—3)×(—2)= ,
(—3)×(—3)= 。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负数乘负数的结论。因为有前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学生能独立完成。
问题5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自己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课堂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看教科书。
追问:你认为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如果有困难,可先让学生看课本第29页有理数乘法法则后面的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归纳乘法法则,明确按法则计算的关键步骤。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教师说明:在(3)中,我们得到了
=1。与以前学习过的倒数概念一样,我们说
与—2互为倒数。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追问:在(2)中,8和—8互为相反数。由此,你能说说如何得到一个数的相反数吗?
设计意图:本例既作为巩固乘法法则,又引出了倒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同时说明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与乘—1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有—8=8×(―1))。
例2 用正数、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气温的变化量为—6°C,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结、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1)你能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
(2)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3)举例说明如何从正数、0的乘法运算出发,归纳出正数乘负数的法则。
(4)你能举例说明符号法则“负负得正”的合理性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小结。
作业:教科书第30页,练习1,2,3;第37页,习题1。4第1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判断下列运算结果的符号:
(1)5×(—3);
(2)(—3)×3;
(3)(—2)×(—7);
(4)(+0。5)×(+0。7)。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理解。
2计算:
第3篇: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1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
第4篇:北师大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第三十一课时
一、课题 §2.8有理数的乘法(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2.计算(五分钟训练):
(1)(-2)×3;
(2)(-2)×(-3);
(3)4×(-1.5);
(4)(-5)×(-2.4);(5)29×(-21);
(6)(-2.5)×16;
(7)97×0×(-6);(17)1×2×3×4×(-5);
(18)1×2×3×(-4)×(-5);(19)1×2×(-3)
第5篇: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通用10篇)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如下:
(1)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4)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为0。
有理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a·b=b·a;
(a·b)·c=a·(b·c);
(a+b)·c=a·c+b·c。
二、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
第6篇:有理数乘法教案
§2.7 有理数的乘法(1)
课时课题:第二章 第七节 有理数的乘法(1)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2年 10月 15 日,星期 一,第 一 节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2)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初步发展、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3)知道倒数的意义.重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及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
确定多个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
教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应用“启迪诱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仔细观察、主动思考、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是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之后,进一步讲解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关于负数乘法的运算过程,同时通过小组进行讨论,议一议,有理数乘法的同号和异号的乘
第7篇:有理数的乘法数学课堂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数学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有理数乘法法则;
2.探索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你知道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吗?你会用字母表示它们吗?在有理数范围内,它们仍然成立吗?
〖阅读理解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见P40)
〖探索2
下列计算若按顺序依次相乘怎样算?用运算律为什么能简化运算?
(1)25×2004×4;(2)-×1999×
〖探索3
运用运算律真的能节省时间吗?分两个大组,比一比:
计算×(-198)×().
〖练习1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1)1999×125×8;(2)-1097××().
〖探索4
1.每千克大米1.60元,第一天购进3590千克,第二天又购进6410千克,两天一共要付多少钱?你知道这道题有哪两种算法吗?哪一种简便?
2.如右图,你会用两种方法求长
第8篇: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