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策略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6 07:01: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潍坊广文中学历史

一、潍坊广文中学是2006年7月12日由潍坊一中初中部和潍坊二中初中部整合,在原潍坊二中校址建立的纯初中学校,是潍坊市教育局唯一一所直属初中学校。

学校位于潍坊市奎文区广文街19号,校园占地106亩,建筑总面积59969平方米,共有80个教学班,在校生4700余人。学校环境优美,古树名木遍地,中西建筑辉映。环境幽雅的办公楼,高标准的教学楼、实验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温馨和谐的学生公寓、餐厅,国内一流的4200平方米的体育馆,以及一流的田径场和足、篮球场地等一应俱全。学校有一支职业道德好、教学观念先进、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318人,其中高级教师78人,中级教师128人;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6人,省级的4人,市级的52人。

学校始终把“用心成就所有广文师生”作为办学宗旨,把“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倡导“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师中倡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在师生间倡导“互尊互爱,共同成长”;在干部中倡导“甘为人梯,赢得信任,成就他人”。学校从构建校本化的广文课程入手,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搭建学生发展的多元平台,营造人文化的成长氛围,努力使广文中学成为人人向往的、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工作的乐园。

二、广文中学由美国基督教牧师狄乐播创办.1931年狄乐播创办的文华中学、文美女中和美国人李恩惠、阮芝仪创办的培基小学三校合并组建潍县私立广文中学,前后有着近七十年的发展历史,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潍坊开办最大的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是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紧密相联,其初衷是企图培养能够取代封建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以控制或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变化.然而,19世纪的新教文化代表着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当时清政府仍沿用八股取士、中国还没有学校的情况下,美国教会主动来潍办学,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技文化传播过来,在一定意义上为潍坊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和示范作用.全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美国教会学堂创办的背景、原因,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的苦恼及潍坊早期教会学堂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扼要介绍了广文中学的创建和发展,对广文中学近七十年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第三部分对美国在潍教会学校不同时期的办学特点进行了分析,每个阶段都受到国际国内政局、民众社会心理及传教士传教策略等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阐述了美国在潍教会学校对区域教育事业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促进了区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且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时代急需的重要人才.在肯定其功绩的同时,也剖析了教会学校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强制行为,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2篇: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第1~12期目录

第1、2期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

朱可

戴加平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朱可//01-02—09 专题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戴加平//01-02—13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黄怀球//01-02—17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周长森//01-02—21 专题六 人文主义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毛宏良//01-02—25 专题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宏良//01-02—29 专题八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周长森//01-02—33 专题九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朱世光//01-02—37 专题十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朱可//01-02—41 专题十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戴加平//01-02—45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朱能//01-02—49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朱世光//01-02—53 专题十四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朱能//01-02—57 专题十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周葳//01-02—61 专题十六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周葳//01-02—65 专题十七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黄怀球//01-02—69 专题十八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对外交往/朱可//01-02—72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参考答案//01-02—76 新时代的历史观·导言/黄仁宇//01-02—01 学术茶座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二)/臧嵘//01-02—81 教学研究

鸳鸯绣出凭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综述/鲁力//01-02—84 教材分析

我们到底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历史教材?/周建定//01-02—89 国家统一与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张彦//01-02—93 新课标教材中的“宜侯矢铜簋”及其他/徐丙利等//01-02—104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盛全生//01-02—109

高考研究

热点·重点·冷点·冰点——考点分级,增强历史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段家次//01-02—95 如何上好高三历史试题评讲课/王红兵//01-02—98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六)/陈伟国//01-02—99 试题集锦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曹朴//01-02—102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亟待关注/潘金传//01-02—105 历史博览

“爱国者”的歧路三例/粟真//01-02—106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3)/陈其//01-02—110 图说历史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九):佛教诞生/黄牧航//01-02—112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罗马和“城墙前”的圣保罗大教堂/(封面)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3期

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傅斯年//03—01 学术茶座

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与江南黄帝祠的修建/李凭//03—04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三)/臧嵘//03—08 教学研究

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史的教学为例/周凌,陈杰//03—12 从纪连海老师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傅元根//03—17 小议乡土文化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关系/赵东亮,巫云龙//03—19 公开课应不应该“作秀”?/展会//03—43 教材分析

简洁·清晰·生动·深刻——谈《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夏武荣//03—21 郡县制度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周群,李耀均//03—23 如何理解两个“最早”——《汜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刘梨//03—11 对新课标教材中梭伦像的疑惑/刘琴//03—22 对“长乐未央”瓦当的解读/谯全春//03—45 何为“有理、有利、有节”/温晓霞//03—52 高考指导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2007年高考(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黄牧//03—26

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科学备考——2007田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与最后阶段的复习对策/林桂平//03—33 2007年山东新课程《考试说明(文综历史)》解读/宋景田//03—37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七)/陈伟国//03—40 试题集锦

浅析高考“考古文物类”选择题/于云雁//03—42 创新性试题汇编(16)/潘勇,孙美艳//03—44 初中园地

2006年全国中考试卷特点简析/张炜//03—46 师爱无价/蔡文华//03—49 历史博览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马执斌//03—51 《文物讲读历史》序/朱启新//03—53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4)/陈其//03—54 图说历史

大权在握/胡胜章//03—07 相煎何太急?!/史秀鱼//03—2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荷马史诗/黄牧航//03—56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佛罗伦萨//03—(封面)学者选介:聂幼犁教授//03—(封面)读者来信//03—50

第4、5期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主编:赵鸿超 李栋山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一//04-05—04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二//04-05—06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三//04-05—08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四//04-05—10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五//04-05—12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主编:李栋山 赵鸿超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一//04-05—1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04-05—1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04-05—2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四//04-05—2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五//04-05—34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 主编:王溅波 赵士祥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一/李赛娥//04-05—39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二/饶超英//04-05—43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三/陈叙通//04-05—47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四/黄永友//04-05—51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五/赵士祥//04-05—56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六/赵士祥//04-05—60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参考答案//04-05—64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04-05—01 学术茶座

“浓妆淡抹总相宜”——陈寅恪与中国通史/代继华//04-05—79 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吴磊//04-05—81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徐为章//04-05—84 在高中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的尝试/刘琴//04-05—86 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上对农民等级的划分/邰英盛//04-05—89 高中课标教材选修Ⅰ教师教学用书拾疑/刘剑//04-05—92 关于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12处表述的商榷/周仕德//04-05—93 过渡时期的几个易混易错问题/冯红梅//04-05—94 中国近代史规谬三则/曾润虎,何青//04-05—80 “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王鸿娣//04-05—111 高考指导

开放了,还要不要戴上“标准”的紧箍咒?/施福荣//04-05—95 高考备考与应试中的心理调整/林起汛//04-05—97 网络阅卷环境下文科综合主观试题的答题规范/李永达//04-05—99 高三历史学习中如何处理试卷/胡胜章//04-05—91 试题集锦

高考主观性材料题创设浅析——以2006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蒋兆强//04-05—100 创新性试题汇编(17)/邢新宝,杨富丁//04-05—103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任岩兵//04-05—96

关于“鹿延第四将带器械”铜版上的阿拉伯数字/黄波//04-05—88 对《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一图的质疑/蔡宝芳,张秋香//04-05—106 历史博览

司马迁的教训/冯一下//04-05—105 谈谈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谢璇娟//04-05—107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学的先驱/李积权//04-05—108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5)/陈其//04-05—110 图说历史

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德恩怨的见证/吕琮//04-05—8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一):爱琴文明/黄牧航//04-05—112 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04-05—(封面)学者选介:姬秉新教授//04-05—(封二)

第6期

目录

一个旁观者眼中的邓小平/史景迁//06—01 学术茶座

是总统制还是会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体制相关问题辨析/杨秀习//06—04 教学研究

小组学习与社会调查/赵亚夫//06—08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梅莉莎//06—11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断想——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材为例/朱可//06—14 论“相似诱导”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苏全有,申艳红//06—17 我为什么不问?/潘金传//06—54 历史教学中的“四节课“/黄庆华//06—51 谈学生课上睡觉/阚新红//06—49 教材分析

浅谈“学习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为例/冯荣国//06—19 关于先秦时期的历史纪年/汪永臻//06—18 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王宗信//06—22 对课标教材中程颢、程颐像的疑惑/胡永霞//06—21 全面理解“摊丁入亩“/武旭辉//06—24 再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陆瑞//06—23 张之洞应高“暑两江总督“/孔媛媛//06—07 浅析“大跃进“时期农村工作中左倾思想泛滥的原因/付亦农//06—25

哥白尼学说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李国权//06—27 关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几个问题/刘堂裉//06—10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1)/刘琴//06—28 高考指导

近三年文综高考历史试题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张志胜//06—32 试题集锦

中国古代典型易错解析/刘森//06—34 世界史双语试题汇编/温才荣//06—38 巧用书信设题一例/潘勇//06—26 初中园地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综述/周朝阳//06—41 真实·趣味·智慧——一堂《历史与社会》公开课的启示/周云华//06—44 关于《世界历史》的两点疑问/段寒冰//06—33 一项至今难以超越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马执斌//06—46 换个角度看李广/史海威//06—48 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宋晓东//06—50 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木炭车/易春梅//06—52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陈其//06—53 图说历史

曾经把苏联变成历史的人走了/易卉,任俊琴//06—55 关于“门罗主义“的一幅漫画/刘卫萍//06—4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二):古代希腊/黄牧航//06—56 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宇治、大津的文物古迹和花园//封面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7期

灯下杂谈/吴晗//07—01 学术茶座

从《新时代国文大观》看民国初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张齐政//07—04 教学研究

历史意识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价值/陈志刚//07—07 关于社会生活史教学的思考/范何勇//07—11 试论历史教学设计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潘金传//07—55 教材分析

从历史必修Ⅲ看高中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得失/周道贵//07—14

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提法的质疑/冯一下//07—17 浅析法国大革命领导机构名称的变化/邢新宝//07—18 陈连升牺牲在何处?/方光禄//07—37 对《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一图的质疑/卓伟//07—43 爱琴文明始于何时?/王宗信//07—4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2)/刘琴//07—19 高考指导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07—23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鲁力//07—27 体现新理念,蕴涵新精神——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阅卷教师八人谈/叶炳健等//07—34 坚持探索改革,克服缺陷不足——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分析/孙双武,沈清//07—38 认真研究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做好新高三的历史教学和复习工作/王国华//07—40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和文综卷Ⅱ历史部分之比较/杨俊龙//07—53 初中园地

必须在乎的几个课堂细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调研手记/施福荣//07—4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梁颖群//07—44 让历史风采重现——浅谈初中课堂中历史情境的创设/罗美素//07—46 关于山顶洞人距今的时间/张志胜//07—16 历史博览

百年服饰折射中国朝代变迁/陈倩仪,蒋湘桓//07—48 探体育用语之源 彰人文奥运理念/曹靓//07—47 世界上君主制国家还有哪些?/朱新昌//07—50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2)/陈其//07—51 图说历史

走向联合的欧洲/张波//07—54 错综复杂的巴尔干漩涡/史秀鱼//07—1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三):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黄牧航//07—56 世界文化遗产:乌尔内斯的条木教堂//07—封面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周恩来/唐加寿//07—封四 教坛精英:胡军哲//07—封二

第8期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翦伯赞//08—01 学术茶座

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经过/张国镛,陈一容//08—04

教学研究

天堂里没有恐怖——《天堂此时》电影沙龙教学故事/李冰//08—08 用心、用情感受中学历史教学/胡军哲//08—12 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高中历史第一课讲什么?尹燕聪,侯召生//08—14 主题:课堂教学的灵气/刘俊利//08—16 课堂讨论法在高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崔向阳/08—18 历史课堂上的四种互动/张荣才//08—23 教好历史的“四诊法”潘金传//08—36 教材分析

人民版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为例/陈伟国//08—20 “官撩资本”概念解析/郭景纯//08—22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通史教学/毕茂荣//08—30 “行已有耻”还是“行己有耻”/沈丽平//08—38 关于“交子”与纸币/赵启莲//08—44 关于人教版教材所引《引享文集》中的一段史料/刘志昂//08—34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卓伟//08—0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3)/刘琴//08—24 高考指导

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品读/汪瀛//08—28 新课改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渗透及启示/林桂平//08—31 正本方可清源——从高考卷看教学存在的问题/桂俊//08—35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管窥/范鸿波//08—37 全球史观下“三过程一体化”高三复习模式的构建/林沙沙//08—39 新课标、新考纲下的高三历史教学策略/李泳筠//08—42 初中园地

一节幸福的课/王建新//08—45 “两弹一星”到底指的是什么?/喻维勤//08—52 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的中国记者/朱新昌//08—54 历史博览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评晚清重臣曾国藩/蒋兆强//08—46 华盛顿纪念塔中的中文碑——一道高考题引出的话题/曹靓//08—49 银元中的一段历史变迁/赵鸿超//08—50 南宋宫廷的讽谏戏/郭友刚//08—15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家庭与婚姻/余海琳//08—51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3)/陈其//08—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代价/吴新风//08—55 “群丑”还是“群美”?/刘玉广//08—1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四):雅典卫城/黄牧航//08—56 世界文化遗产:艾斯雷本和维腾堡的路德纪念场所(封面)如此相似/张齐胜//08—封四 名师选介:汪瀛//08—封四

第9期

历史主义贫困论·序/波普尔//09—01 学术茶座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道路比较:19世纪后半期/赵自勇//09—04 教学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与对话教学/陈志刚//09—08 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教学为例/任俊琴//09—11 浅析美国原始资料教学的特点/吴朝阳//09—15 现实关怀——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史丹丹//09—18 情景·实践·创新——与曹庆文、龚洁两位老师商榷/王叶军//09—21 历史亲教师如何促成自身的成长?/刘梨//09—26 历史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王必闩//09—52 教材分析

读课本——历史学习急需要重新重视的一个问题/桂俊//09—23 中国近代租借地的99年租期从何而来?/杨锦銮//09—25 何处是江南?/欧榆韦//09—27 关于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丁红军//09—28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指瑕/黄元罗//09—20 新航路开辟的七步学习法/李怀清//09—37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时间/焦庆//09—4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4)/刘琴//09—29 高考指导

近两年文科综合高考模式下历史试题的特点及2008年命题趋势预测与对策/陈银洲//09—33 “专题式”选择题何去何从?——全国文综卷Ⅰ、Ⅱ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王露忠//09—38 合作学习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张书林//09—41 2007年文综卷Ⅰ学生答题问题及教学建议/张叠//09—43 烟标中的历史/徐继宽//09—45 初中园地

最后的盛世,最值得探讨的问题——由研讨课《最后的盛世》引发的思考/施福荣//09—48 常识的魅力/周良梅//09—42 怎样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喻维勤//09—14 历史博览

对质疑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探讨/马执斌//09—50 关于“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韩增科//09—24 “军人魂”佩剑的兴替/尚磊//09—40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简介/杨润平//09—54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4)/陈其//09—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戏剧性/胡之柳//09—55 联合,或死亡/刘玉广//09—1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五):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黄牧航//09—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蒂卡尔国家公园//09—封面 名师选介:朱可//09—封二

第10期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10—01 学术茶座

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左双文//10—04 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育之痒/汪瀛//10—10 网络教研,鲜活挡不住/刘京平//10—12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王泳//10—14 中学历史教学回顾性提问的设计/王俊伟//10—18 公开课——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万成银//10—21 历史课堂语言浅议/杨麒//10—51 教材分析

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版与第1、2版对比为例/刘松柏//10—23 如何构建专题教学背景下的历史时空概念/宗加银//10—2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对华交涉全权代表称谓正误/梁建//10—29 如何理解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学林//10—30 以诗纪史话“两税”/张耀军//10—32 何处寻访“丹徒市”?/方光实禄//10—3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5)/刘琴//10—33 高考指导

社会史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冯一下//10—37 高中历史复习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策略/朱可//10—40 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特点及应用策略/杨芳//10—42 似曾相识气温图——2006年、2007年两道高考历史题之比较及启示/张小华//10—44 错题本——提高成绩的捷径,师生交流的平台/代俊侠//10—22 电影经典台词设题举例/于京凤,李道海//10—25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提纲/吴安京//10—46 初中园地

驱动内源,因材施教/何启国//10—52 “三限”中考复习训练法/贾兴岽//10—54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小议/孟凡永//10—09 历史博览

狗事杂记/刘降有//10—53 图说历史

朝鲜战争/张波//10—55 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史秀鱼//10—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六):亚历山大帝国/黄牧航//10—56 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城大津巴布韦//封面 读者来信/马天鹰//10—13 “两岸四地中学史地课程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封二

第11期

中国史通论·绪言/[日]内藤湖南//11—01 学术茶座

何炳松外国史教科书选材思想的的现实启示/张天明,赵海红//11—04 教学研究

评价—堂历史好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张显传、李宪老师商榷/陈志刚//11—08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一)历史教师的“史德”/徐赐成//11—13 历史课改亟待教师理念的转变/吴自兴//11—16 从杂志缝里找文章/潘金传//11—19 新历史课堂中五种常用课型简介/杨德志//11—53 教材分析

从“黄老刑名之学”到“独尊儒术”——西汉学术思想之变迁/王珺//11—18 浅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刘剑//11—20 后期新文化运动两个易错问题的辨析/王俊伟//11—22 “土地私有制”还是“国家授地制”——关于商鞅变法中秦国土地制度的疑惑/黎吉标//11—50 难寻难觅说“交子”/冯一下//11—1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杨晓晨//11—48 谈谈“绝对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区别/庞玉姬//11—36 关于岳麓版课标教材的几处表述问题/刘斌//11—38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6)/刘琴//11—24 高考指导

高考复习在课堂——再谈文科综合中历史科复习策略/胡军哲//11—28 2007年高考历史常识题举例/张波//11—33 专家争鸣与高考命题的动态/王涛//11—35 解读材料解析题的难度系数/夏东平//11—37 歧义重重的邮票题材试题/沈为慧//11—39 徐州市2008届高三摸底检测·历史/陈伟国//11—40 初中园地

历史教学中生成生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汤准田//11—45 莫把“祆教”当“袄教”——明末顾大韶的祆教考证/孙常凤,董光奎//11—47 “史书记载”是这样的吗?——兼谈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王爱军//11—49 郑板桥的《兰竹图》印反了/莫宇苍//11—12 历史博览

恪尽职守的循吏/刘隆生//11—51 何谓“韵目代日”?/张保玉//11—54 图说历史

“火山口上”的美国外交/吴新风//11—55 马歇尔计划和西欧经济的恢复/吕琮//11—0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七):古代罗马

(一)/黄牧航//11—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奈贾高原上的岩画//封面

读者来信:与你同行——致《中学历史教学》/贾兴岽//11—32 名师选介:周明学//封二

第12期

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12—01 学术茶座

教材所述“二十一条”第五条质疑/刘玉广//12—04 “二十一条”中“第五条”质疑/李佩岳//12—04 “二十一条”的来龙去脉/肖自力//12—04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二)——历史教师的“史观”/徐赐成//12—07 有感于一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诊断/陈春露//12—10 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历史》(学生版)体现的“全球史观”及其启示/刘松柏//12—12 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冷思考/李强//12—14 善待学生的“插嘴”/陈水土//12—19 老师也是“顺毛驴”/韩新萍//12—45 教材分析

走出关于康乾时代的认识误区——兼与操璐璐老师商榷/徐德厚,蒋运文//12—17 浅析雅典的选举方式及希腊城邦的规模城邦的规模/臧书磊//12—20 “权力”与“权利”辨析/陈登鹏//12—21 关于中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张继斌//12—37 北魏相州在何处?/唐剑锋//12—22 何谓“盟旗”/贾文治//12—50 内蒙古自治区为什么成立于建国前?/李健//12—39 初、高中不同体例历史教材衔接、整合的策略与思考——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王露忠//12—23 人教版《历史》必修①新、旧教材主要观点的变化/杜海军//12—2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7)/刘琴//12—30 高考指导

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王俊伟//12—34 高三历史教学提高学生选择题成绩的几点尝试/李明雨//12—38 联系《十七大报告》解读高考历史考点/卢虹//12—40 小议历史高考题中的解题指导语/张应进//12—26 革命歌曲巧设题/李道海,于京凤//12—47 初中园地

感谢周杰伦/莫宇苍//12—44 浅谈初中生的收藏爱好与历史学习/胡卓尔//12—46 历史博览

陈公博留下的文字资料澄清了中共“一大”的历史谜团/苗体君,窦春芳//12—48 孔子、孔庙与潮州红学宫/王忠雄//12—51 琉球半岛为何未纳入中国版图/姚焕成//12—54 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宋仲明//12—09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5)/陈其//12—53 图说历史

香港回归/易春梅//12—55 一战前的巴尔干局势/吕琮//12—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八):古代罗马

(二)/黄牧航//12—56 世界文化遗产:巴黎苏利桥和第纳桥之间的塞纳河沿岸的迷人风光//12—封面 教坛精英:徐赐成//12—封二

第3篇: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排后两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属于高校级别的专业历史刊物)。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忆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刊物一贯

《中学历史教学》

坚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贴近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对广大师生有着切实的帮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优秀)

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符文霞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体温,但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即使基础较好,也不能很快进入状态。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作为年轻教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总结范文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一定收获了许多吧,不如来个总结以对过去教学工作做个分析和借鉴。到底应如何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总结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总结1

本学期以来,我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开学初制定的教师工作计划。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3)、(4)、(5)5个理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并担任高二历史备课组长。本学期带理科班的一项任务是抓会考。由于班级数量多,学生的基础又不够扎实,所以,这项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因此,在开学初,我就制定好了教学计划和帮扶计划,并严格地执行。2010年1月份的会考是结束了,但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大全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大全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大全1

一学期以来,在校领导和各位同事的真诚帮助下,我的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面对新的学期,为了争创更加优异的成绩,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同时也对我的教学风格适应了。我所教的高一六班和四班在上个学期的全市统测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而只是在考试之前才看书。结果导致考试只能取得七十分左右的成绩而难以得高分,因此这学期的教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策略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策略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