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高中语文教学的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5 07:08: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关于生活化高中语文教学的论文

关于生活化高中语文教学的论文

一、培养学生阅读随写的习惯

语文课堂不一定单单是讲解课文、处理习题,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家电、药物等说明书,先让学生阅读说明,然后给大家具体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不妨对照说明书边操作、边讲解,学以致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语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准。中学生一提到作文训练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遇到好的情境,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触,都可以抄记下来,做日常生活的刻录机,积累多了就不怕没得材料写,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对篇幅长的文章难于读完、读懂并深刻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当编剧,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自编自导,起初可能剧情幼稚,语言欠熟练,但学生热情高,参与积极性高,久而久之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学实践调查的习惯

语文学习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多采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晰的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经过调查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认识很难统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思考、辩论,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作用,还能提高口头训练能力,并促进写作。例如,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学生带手机与学习成绩”调查和“假期与网络使用”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学生都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通讯网络的逐渐覆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日趋普遍,即使学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绝,且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学生自制力差,网络和手机上的游戏等不良信息诱惑着学生,大部分带手机上学和有网瘾的学生其成绩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成为当今社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3)合理利用手机和网络,充分发挥手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手机和网络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当务之急。学生将调查、讨论的内容写成了作文或者调查报告,本学期内手机作弊、网聊、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好转。我们做到了语文的生活化,学生不觉得语文枯燥,学习兴趣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通过语文生活化的转变,扩大了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的积极心和进取心,还养成了关心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使学生最终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2篇: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探析

[内容摘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在实践中学语文的要求,从高中语文教学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探析了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几个环节:教学资源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作业设计生活化。重点探讨了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实施方法,即导语设计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学习方式生活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

美国大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①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是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教学做合一”。②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生活。丰富的生活,构成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高考的忠实追随者,学生是高分的超级粉丝。高考的指挥棒指到哪儿,师生的教学就跟到哪儿,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过于单一,过于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缺少人文的滋养与情感的体悟;长期封闭的教学环境,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断吸收生活的新鲜血液,才能焕发勃勃生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让课堂再现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则成了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生活化语文教学是把生活场景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学资源生活化

研究证明,学生一天生活中说话的总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总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的十倍以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生活这片“沃土”,充分利用好生活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的语文知识才会日益增长,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

语文教学的资源极其丰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教材的外延便是生活的外延。老师要善于将生活场景课堂化,赋予学生一双慧眼,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看人来人往,观众生百态,丰富写作的素材;赏名山大川,访名人雅士,抒发今人的豪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把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引入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使之生活化。从汶川大地震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电站爆炸后网友的不同态度思考中日关系,从骇人听闻的药加鑫撞人杀人案中探讨作人的准则和道德的底线。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课堂,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师生成长的原野。只有在生活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生命的原野才能摆脱枯燥乏味的说教黄沙的侵袭,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景。

1、导语设计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每个学生都渴望上好这堂课,有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即“心向”。③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优秀的老师非常重视这一点,总是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力争一开始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语文课文千差万别,导入方法也就多种多样。如果老师在导入时,有意识地注入生活的元素,就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如讲解《拿来主义》前,利用媒体报道的某官员出国考察,不是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而是在赌场上一掷千金的事例引入,能引起学生对“如何拿”“拿什么”的思考,从而产生对课文探究的欲望。

2、情境创设生活化

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和学生们生活贴近的,形象直观的内容,学生都容易接受。语文教学中,情境设置越逼真,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丰富,理解文本也就越容易。

2.1、改变课堂布置创设情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场景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则一排排地坐在座位上记笔记。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里,教学环境不会如此呆板,可随教学内容而灵活安排。如学习戏剧单元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布置成舞台形,便于学生表演;学习辩论时,便可将座位拉成两大组,模拟实际的辩论比赛的场景。需要小组合作探究时,学生可围坐成小组,便于交流。

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工具书、报刊、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以及教学挂图、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网络等,积极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讲解《琵琶行》时,引入琵琶古曲烘托气氛;教学《古都的秋》,播放北方的秋景图片、山城的秋景图片和老黄葛在春季换叶的图片等,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3、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要把自己当成导演,组织或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之中。老师时而是名山大川的“导游”,时而是慷慨激昂的“演说者”;学生时而在顺流而下的小舟上,时而在变幻莫测的梦境中。引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通过形象扮演,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人物的情感。学习《项链》时,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自编剧本,自定导演,自选演员,利用晚自习进行表演。表演之前,导演要对剧本作出说明,演员对所扮演的角色作出阐释,学生评委根据他们的说明结合表演打分。

2.4、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教学中,我们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看(做)?现实中你是否碰到过类似的事(人)?这类问题往往能直接将学生带入课文需要设置的情境中,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类问题最感兴趣,往往能妙语如珠,口吐莲花。比如学习《雷雨》,围绕周朴园展开讨论:你觉得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感情?你对周朴园的所作所为有何看法?假如你是周朴园,你会怎么办?日本大地震后,针对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中日关系,仇日派和怜日派在课堂上进行激烈交锋,学生个个都能侃侃而谈。

3、学习方式生活化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采取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运用表演、交流讨论、辩论赛等形式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中,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以激励的语言、欣赏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被关注、被重视。使他们相互启发,乐于交流、相互沟通,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

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④课堂上,学生学语文;生活中,学生用语文。语文作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和实践课堂所学知识,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在作业的设置上多花心思,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心理因素,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呈现作业,既能达到检测的目的,又能促使学生快乐地成长。如学完《长亭送别》,崔莺莺和张生感人的爱情让身处花季雨季,对爱情充满渴望的学生憧憬不已。我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布置了“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你心中的崔张爱情”的作业。有同学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相遇相知又相爱/为何徒留伤害/难躲难藏难掩埋/试问原就不该/亦笑亦泪亦感怀/最怕总是疑猜/是缘是孽是无奈/唯向红尘之外

青山连绵,割断了送行的双眼/林木疏远,不成全别离的缠绵/淡烟暮霭,遮蔽了深情的视线/我在夕阳四绽的古道上,泪流满面/却听不见恋人爱的誓言/禾黍婆娑,秋风盘旋/唯听见马儿用嘶吼话留恋/不愿走的我要告别即将离开的你/真的好难/于是,我把别离揉进了泪里/不经意间,泪水便泛成了波澜

讲完《胡同文化》,我让学生研>

第3篇:生活化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生活化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 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语文课程的目标, 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在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即进行生活化教学[1]。

关键词: 生活化理念; 高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实施策略;

语文是一门来自生活的学科, 就像刘国正说的那样, 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 语文就是来源于生活, 产生于生活, 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也是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工具。[2]学生的生活化语文教学, 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对生活加大关注度, 开阔自己的视野,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 这样才能使生活化语文教学深入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语文教学生活化论文

语文教学生活化论文

导语:关于语文教学生活化论文,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建生活化情境进行语文教学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积累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这样才能够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更加了解语文的深刻意义。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训练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学生的生活教学根本不被教师考虑在范围之内,学生也不能够将生活体验以及语文文章的精妙含义联系起来,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只会感到负担越来越大,直到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进行生活化教学之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以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教育教学领域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但是在人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这个环节中却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一切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应试教育长久的影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他们像一颗毒瘤一样去除不尽。而写作教学又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于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感到特别茫然,很多教师由于多种因素,只注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重技能训练轻自由表达,这直接导致作文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写作能力低下。这种没有实践、没有体验、没有情感的写作让生活经验还十分贫乏的小学生苦不堪言。于是一提写作文,学生就像条件反射似的马上产生“皱眉头”“咬笔杆”“挤牙膏”------等一系列的作文“焦虑症”、“恐惧症”。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多年在教学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我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生活化教学论文7

摘自:《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研究的原因和意义

(一)研究的原因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然而物理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是: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以教材为本,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知识呈现单调、枯燥、无味;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枯燥与厌倦之感,物理学习已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课堂教学效果差。

(二)研究的意义

实践证明:当教学内容来自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时,课堂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物理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生活化高中语文教学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化高中语文教学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