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阿迅读后感
阿迅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迅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阿迅读后感1
这本书我想借很久了,因为在豆瓣上看到评分不错,而作者朱迅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也算一位有文化的人。一般来说,有点底蕴的人写出来的书都不会差。
一直都知道,北京是卧虎藏龙的地方,中央电视台更加是人才辈出的`中国第一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中国真正有本事的人基本都在北京,北京不亏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的房价也为什么是中国第一高。
朱迅的父母是知识分子的一辈,她17岁留学日本,自己边打工边学习。一年时间,她就可以熟练掌握日语,每天只睡4个小时。生病了开刀动了手术,她也要咬牙坚持去端盘子,伤口裂了在重新缝合。18岁的她,可以吃得了这种苦头。真是让人佩服!
对于自己18岁的当年,的确差太多了。她也在后面提到,正是因为有了这段时间的苦,让她以后做什么都不怕。
少不离家是废人。年轻人,待在父母身边的确可以安安稳稳一些。但是世界那么大,人总是想着去看看。出了家这个门,你就是独自一人奋斗。生病了,你就要自己去买药,肚子饿了,自己准备吃的。面对这未知的迷茫,人的本能就是退缩。勇敢一点,跨出第一步,你的人生可能就因此改变。
此书的确文字简单,但是叙事清楚,看得到作者的认真。面对未来,我们要勇敢一点,一步一个脚印。
阿迅读后感2
不知不觉3个月转瞬即逝,来京的日子平凡而忙碌。心中总有遗憾,担心自己的公众号被注销。偶尔看到星光大道的朱迅,俏皮,坚毅,美丽一如既往。她回国后,也曾遇到沉沉浮浮,不曾改变的是对工作的热忱与“拼命十三娘”的劲头。
遇到了她生命中亦师亦友的男人——他的丈夫,后来迎来了他们的儿子。她依旧善良、美丽,更多了一分从容与成熟。
阿迅的丈夫陪她走过失去父亲的.日子与癌症再度复发的岁月。朱迅也尽自己所能对公婆好。甚至一度回归家庭,把重心放在照顾儿子了。
儿子上学后,即使曾经的光环不在,朱迅依旧勤勤恳恳,不介意做很多节目的“接力棒”。
为什么她那么成功,那么幸福呢?首先因为阿迅爱国,敬业。他的父亲是我国早期的驻外记者。外祖母陪伴在朱迅的身边。在她决定踏进演艺圈或是出国深造的时候,母亲都无条件相信她。
父亲患病,长期卧床的时候,她认识了丈夫。朱迅毫不掩饰自己对丈夫的崇拜与欣赏。我想大概因为朱迅一直都被爱包围着,所以也会去好好地爱身边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正反馈吧。
朱迅年少成名,但是依旧选择去海外求学,闯出一片天地后,又为了年迈的父母回到祖国。我喜欢她脚踏实地,佩服她一直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随波逐流。愿她一生平安、幸福!
阿迅读后感3
我去听过她的演讲,真实、一气呵成是多年来做主持人的功底。看了她的书,我愈加发现其实付出和回报是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的。
朱迅早年留学日本,和大姐二姐住在一起,中国人在日本是不被当地人看重的,与房东先前还有点摩擦。朱迅一边读书,一边赚钱,受过好多的苦,不向家里要钱,自立自强。后来在日本媒体工作,日子稍微顺利了些。回国后,遇到了瓶颈,结实了王志,生了王法,父亲还状况不断……
王法稍长大后,也和龙应台的《目送》里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朱迅也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心里的落差也可想而知。有的时候会和一些人疏远,不似从前亲近,只把回忆当成了温暖的点,储存着积累成了生活的.阅历。我们踩着这样回忆努力向前进,零零散散的丢失了一些,还不知道在有生之年能不能再次想起,想起了又是哪年哪月,不免又随当时的境遇去感慨物是人非了。
这本书里有着朱迅自己以及家人待人处事的方法态度,对话较多,以回忆整理为主,用时间将事件串联,记录了朱迅的一些大事。
第2篇:阿迅读后感范文
阿迅读后感范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曾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在读《阿迅》这本书之前,我对朱迅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位优秀、知名的央视主持人,而对她光鲜背后的出生及成长、家庭与事业、疾病与抗争一无所知,某次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后忍不住拿起来细细品读并且一口气读完了她不为人知的三十年。
该书是朱迅的自传,讲述了她一路成长的故事。15岁因一次偶然机会成为童星,17岁赴日本边打工边留学,后进入NHK,在当地已很有名气的她又选择了回国,一切清零,一切从头开始……
这些经历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在日本留学的那一段时光。而让朱迅放弃在国内发展的大好机会,出国求学是因为姥姥的一句话“老不离家是贵人,少不离家是废人”。在日留学期间,为了房租与学费,她做过清洁工,每天从一层到十八层的打扫厕所;也做过餐厅服务员,即使在伤口化脓时,仍忍痛端盘子;之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有机会做了一名主持人,在NHK初绽芳华,并且一步一步成为了日本最受欢迎的中国主持人……
该书文风明快,洗练细腻,阅读轻松,引人思忖。她的父亲是新华社的国际编辑,还担任过中国新闻学院的副院长,母亲则是一名大学教师,这样的出生即使她当时没有放弃名利,没有留学,没有经历过这种种伤痛,她的人生或许也会过的很好,但是我相信,她不后悔她的选择,因为这是一场关于青春和梦想、关于祖国和尊严、关于人生意义的探寻。也让身为读者的我们受用终身。尽管因为甲状腺肿瘤住进医院,手术后一个月她便回到了工作岗位;生活中,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光鲜亮丽的`人,羡慕他们的出生、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名利双收,但实际上他们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跟普通人一样的不易、坚持和隐忍,事实上,无论你起的多早,总有人比你更早;无论你多努力,总有人比你更努力;无论你的生活有多辛苦,总有人的生活比你更辛苦;无论你被现实折磨的多凄惨,总有人比你更凄惨!
想为年轻朋友带来一份力量。这是朱迅写作《阿迅》的本意。她说,曾经历了背叛,才知道忠诚的价值;曾直面了磨难,才激起奋斗的意志;曾被嘲笑贬损,才知道尊重的意义;曾被四面围困,才知道倾听内心的声音;曾被病痛折磨,才领悟健康的金贵;曾感受到孤独,才珍惜真爱的陪伴;曾遭遇了绝望,才明白了梦想的力量;曾经历了生死,才懂得了因果的必然。
该书也切切实实给了我生活的、生存的、生命的启迪。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大概或多或少都看过几本励志的书。年少时,阅历浅,我们很难明白其中的执着和道理,直至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历经酸甜苦辣后,真真切切的有了共鸣、有了反思、有了感慨也有了力量,尽管无法复刻他们的坚毅和成就,但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无助的夜里,在无法承受的打击面前,我们需要他们的故事来教会我们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
此书推荐给身在异乡独自打拼的年轻人,遇到困厄多一点微笑和坦然,在作者真挚细腻的笔下找回当初义无反顾的初心。
第3篇:《阿迅》读后感范文
《阿迅》读后感范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迅》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迅》读后感1
原本不知道有《阿迅》这,也不记得在哪个群里有人提到微信读书,我好奇地下载了,当进去之后,就有许多新书推荐,我在新书推荐里找寻自己想要看的书,用手指轻轻滑动手机屏,当看到《阿迅》封面上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迅,我是非常喜欢她的,毫不犹豫,我加入了书架,从此后每天看1到2章,在前天天早上,我终于看完了。
朱迅,我只在电视荧屏上看到,没看书之前我对她成长经历一点也不知道,大概知道她与我差不多年龄,曾患过什么肿瘤的病。在她润屋细无声的文笔中,我了解了她的成长经历,让我更加佩服。
她家三姐妹都是优秀的,大姐漂
第4篇:《阿迅》读后感(精选10篇)
《阿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迅》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阿迅》读后感 篇1
出生书香门第,一路拼搏努力,逐步历练成熟,用实力证明前半生,用优秀品质赢得喜爱和尊重。光鲜靓丽的背后是一个坚毅、大气、独立、果断、担当、积极、乐观、有情、有爱、满满正能量的普通女性,十年求学用五箱行李换来一身本领,回国开拓事业并非一帆风顺,成功从来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正如朱迅所说:“我会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朱迅一路走来一路挑战,谁说女子不如男,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生活总是馈赠给善良优秀的人,二十年一回眸发现自己就站在了当年的梦想里,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座桥
第5篇: 鲁滨迅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迅漂流记读后感
我看完一本鲁宾逊漂流记的书后,感觉掩倦沉思、回味无穷。这本书的主人公他那勇于开拓、勇敢的`精神值得让我们学习。
鲁宾逊原来的家庭条件很好,但是他放弃优裕的生活,敢于挑战未来,敢于冒险,他选择了危险的航海事业。他一共经历了四次航海,最后一次,他在航海中遇到了海难,船突然被沉下了水底,只有他一人幸存,并被漂到荒无人烟的岛上,那里只有花草树木和野兽,但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并勇敢地开始新的生
活,他打猎、种田、筑“城堡”、养牲畜……,并在荒岛上建设自己的家园,他凭着勇敢、顽强的毅力过了近三十年漫长而艰辛的孤岛生涯。
鲁宾逊那种勇于开拓、勇敢生活的精神值得让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勇于去思考问题、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这样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才能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