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语文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我们常常要开展全面的分析研究,最终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那么调查报告要注意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预习情况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前言
自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改革以来,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初中生语文预习情况调查报告。但课前的预习还是比较低效的,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预习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主动型,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这也就需要我们教师进入深度的思考,对学生预习方法进行有的效指导,最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无疑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学生的预习是否落实?在落实中是否做到位?这两个问题也深深的困扰着我们。这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水平,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的两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问题难道真的无解了吗?在我看来不是这样的。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有效的途径,及时做好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了解及反馈工作。
二、设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调查的目的: 为了了解学生当前预习情况,寻找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制定实施策略提供依据。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三、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从本校三个年级选取了三个班级,1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2张,收回率100%。
2.调查过程 :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由10道题组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学生对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是怎么看的呢?
你经常进行预习吗?
A、经常 54%
B、偶尔 22%
C、老师布置的时候 24%
经常会预习和在老师布置的时候的人数占到了78%,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预习比较重视,有22%学生课前就不预习。喜欢课前预习的占52%,不喜欢的4%,一般的44%。由此可见,大多学生还是认可预习的。
你觉得预习对学习新课有帮助吗?
A、帮助很大 67%
B、一般 29%
C、基本上没帮助 0
D、预不预习一个样 4%
可见学生普遍都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参与到课前的预习中。
2.预习的主动性 你的预习是:
A、老师的要求 53%
B、自己的习惯 47%
选A的占53%,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在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是不利的。选B的仅占47%,可见有一半的学生在被动的预习或不预习。
3.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
你是怎样预习的?
A、看看书,画一画 20%
B、做摘录,做练习68%
C、提出问题 12%
可以看出学生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内容偏重做课后练习,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随便看看书的就占12%。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4.预习的效果调查
你对即将上的`语文课的内容
A、已全部掌握 7%
B、已经认真预习42%
C、知道要学的内容 39%
D、一无所知学合作 12%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效果不大,全部掌握知识的仅仅只占到了7%,没有预习一无所知的占到了12%,而其他81%的学生只是浅层次的预习。结合“你能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吗”的问题,经常能的完成任务的仅仅只占了37%,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五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对课前预习重视程度不够。
以为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背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提前预习。这样就不愿动脑筋,长期不加思考和分析地接受一切,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未养成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走马观花,匆忙完成,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如就简单地看看课文和画一画,自己却不愿动脑思考。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我们应养成良好的自觉的预习习惯。
3.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学生预习结束后,能主动去做课后习题进行自我检查的学生较少,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4.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或者千篇一律的抄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5.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敷衍了事,装模作样。对各种问题不钻研、不归纳、不总结;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六、建议
1. 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绝不包办代替,同时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教参,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个性解读。
2. 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体认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安全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前预习。
3.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高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4. 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5.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小组教育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
附录调查问卷:
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为了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你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我们学校特别进行本次的调查问卷活动,欢迎你参加。这不是考试,也不会算成绩,请不要有任何顾虑和担心。你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在选项里打上“√”就行啦。
(一)预习情况调查:
1.你经常预习吗? A、经常 B、偶尔 C、老师布置的时候
2.你喜欢预习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
3.你认为课前预习,对课堂上的新课学习
A、有较大帮助 B、有一些帮助 C、基本上没有帮助 D、预不预习一个样
4.你喜欢预习的原因是:
A、预习了,听课效果更好。 B、预习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5、你不喜欢预习的原因是:
A、不知道怎么预习。 B、没意思。
C、预习也没用。 D、看不懂
6、你的预习是: A、根据老师的要求。 B、自己主动预习。
7、你是怎样预习的?
A、看看书,画一画。 B、做摘录,做练习。 C、提出疑难问题。
8、预习前你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吗?
A、不需要帮助。 B、提供预习提纲。
9、你对即将上的语文课的内容:
A、已全部掌握 B、已经认真预习
C、知道要学的内容 D、一无所知在
10、你能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吗?
A、 经常能 B、有时能 F、不能
第2篇:初中生语文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初中生语文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语文预习情况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改革以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但是长期以来,初中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主动,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课前预习效率低下。学生的预习是否落实?在落实中是否做到位?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预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水平。基于此我们应该进行深度思考,积极寻求有效的途径,及时做好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了解反馈工作,对学生预习方法进行有的效指导,最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了解学生现在的预习情况,查找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策略提供依据。
内容: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及方法等。
二、调查对象与过程
1、对象:从本校三个年级选取三个班级,9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3张,收回率100%。
2.过程: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由10道题组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当学生对此事感兴趣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力。学生对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是怎么看的呢?见下表:
你经常进行预习吗?
A、经常55%
B、偶尔21%
C、老师布置的时候24%
经常会预习和在老师布置的时候的人数占到了78%,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预习比较重视,有22%学生课前就不预习。喜欢课前预习的占52%,不喜欢的4%,一般的44%。大多学生还是认可预习的。
你觉得预习对学习新课有帮助吗?
A、帮助很大67%
B、一般29%
C、基本上没帮助
D、预不预习一个样4%
学生普遍都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参与到课前的预习中。
2.预习的主动性
你的预习是
A、老师的要求53%
B、自己的习惯47%
选A的占53%,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在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是不利的。选B的仅占47%,可见有一半的学生在被动的预习或不预习。
3、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见下表
你是怎样预习的?
A、看看书,画一画20%
B、做摘录,做练习68%
C、提出问题12%
学生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内容偏重做课后练习,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随便看看书的占12%。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4、预习的效果调查
你对即将上的语文课的内容
A、已全部掌握7%
B、已经认真预习42%
C、知道要学的内容39%
D、一无所知学合作12%
学生的预习效果不大,全部掌握知识的仅仅只占到了7%,没有预习一无所知的占到了12%,而其他81%的学生只是浅层次的预习。结合“你能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吗”的问题,经常能的完成任务的仅仅只占了37%,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五点问题。
1、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
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下来,认真练习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提前预习。但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样没有主动去动脑筋,长期不假思索、分析地被动的.接受一切,久而久之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
2、没有养成预习习惯。
有些同学虽然也预习,但只是被动的去完成课前预习,他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走马观花,匆忙完成,根本没有想着自觉的预习。例如:有些学生简单地看看课文、画画词语,没有发散思维,没有动脑思考。结果在课堂上听讲时无法理解重难点,小组合作时无法完成预设的任务,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
3、预习方法不正确。
学生在预习课文内容时往往偏重基础性知识,而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重视。预习结束后,能主动去做课后习题进行自我检查的学生较少,并且预习时采用的方法较单一。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而是将希望寄托在老师的帮助以及借助于资料,或千篇一律的抄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5、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敷衍了事。对各种问题不钻研、不归纳、不总结;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听讲时无法理解重难点,小组合作时无法完成预设的任务,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所以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五、反思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教师绝不代替,同时引导学生不依赖资料,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解读。
2.教师积极的创设课堂条件,让学生体认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例如:课堂上教师创设情景,营造宽松活泼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再给予积极评价。教师积极的创设激励方法,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前预习。
3.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让学生有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高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4.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5.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小组教育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监督。
第3篇: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研究的报告------李玉燕
经过对刘泮小学4-6年级部分班级的问卷调查,让我们了解到小学生(高段)的语文预习主要分为课前和课堂两部分,各部分又可分为自主或老师引导两种方式。
课前预习是了解课文大意,初略感知文章情节,发现生疏的字词句,不清楚的内容以便查找资料更正,这是为学生学好,弄懂本课内容最好的最捷径的学习方法,也是为解决文本中的深刻含义而奠定基础。
课前预习是学生按预习要求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首先是自读课文,然后是解读课题,初步分析题目意思;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查找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了解掌握作者的简介。接下来是进一步的读课文,这一环节要分“三读”:初读,又读,再读。
课堂的预习主要是老师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环节,而这一环节基本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老师精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登
第4篇:初一语文预习
初一语文预习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才是真正重要的。
学会预习是培养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可以使我们预先知道要学的知识,并有目的地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而且,在正式的学习中不至于手忙脚乱,感到时间不够用,而是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如果能够坚持进行课前预习,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而且能够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那么学好语文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己学习将要听讲的功课。通过预习,做到初步了解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自己能够解决的新知识,为深入学习新课做好准备。预习的具体方法是:
1.拿到一篇新课文,首先快速默读一遍,画出生字
第5篇:语文预习课题
井字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预习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
第6篇:语文预习步骤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
第7篇:预习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8篇)
报告应该具有可读性,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和清晰的结构,以方便读者快速获取信息。在撰写报告之前,要充分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如果您需要撰写特定领域的报告,以下是一些相关领域报告的例子可以供您参考。
预习情况调查报告篇一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为了配合《新课标》,我们课题组想就本校初一学生的课前预习现状做一个调查。
为了解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的情况,了解你们的内心感受,分别从学生的预习认识、预习的必要性、预习内容、预习的有效性、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设计。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要内容。
(3)学生预习的方法等状况。
1。调查对象。
从本校初一两个班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