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从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看其女性观
从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看其女性观
导语: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巨匠,他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且其思想博大精深。
“女性地位之窳弱,自古云然。社会学家知其意,乃有研究女性问题之创,解放之声,亦随之以起。夫女性而成问题,女性之不幸也;为男性者,当本‘同为人类,悲乐与共’之旨而扶掖之,赞勉之。” 杜甫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落半生,身世飘零,但其一生始终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他以敏感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关注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如椽大笔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他的作品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的伟大人格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而他的女性观是其整体社会观的一部分,是其伟大人格的一个方面,他笔下描绘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众多女性,无论是村姑农妇,艺妓歌女,深闺怨妇或是新嫁娘,诗人都给予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对自己的妻子,他更是满怀爱恋与尊重;甚至对武则天、杨贵妃这样的女皇贵妇,他也能持较为客观与公正的态度。在他的诗中,我们看不到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看不到男权意识之于女性的优越感。
一、杜甫对妻子的态度
据记载,杜甫30岁成婚,其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 。三十年的夫妻生活,在杜甫的诗作中留下了许多篇章,根据我仓促的调查,他用妻、妻子、妻孥等词汇描写妻子的诗作达二十余首。这种对于题材的选择本身就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杜甫对妻子怀有深挚的感情,三十年不离不弃,可以说是鹣鲽情深,老而弥笃。无论是悲哀忧伤还是高兴喜悦,诗人都会想到自己的妻子,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生活如何困顿,诗人爱恋、顾念妻子的心从未动摇。
至德元年(756年)8月,杜甫身陷长安,当时正值中秋,诗人不禁望月思亲,写下了著名的赠内诗《月夜》,诗中把妻子美化的如此自然,乃杜甫情之深、思之切所致也。杜甫困在长安,经秋历冬,忽又春天,落花飞絮引起他的相思,不禁羡慕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他的《一百五日夜对月》一诗便是抒写这种感情的。在**的年代里,杜甫夫妇分离,彼此牵挂,思念是如此的辛酸和痛苦。杜甫对妻子又爱又敬,生活中始终把妻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看待。每次相隔异地,杜甫都尽量与妻子保持联系,以诗寄情,或说明情况告知归期,以免妻子担心。如:“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述怀》),“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 因为战乱频繁的分别,经常是杨氏一人独撑门户,杜甫对妻子的付出心存感激:“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杜甫十分体贴妻子在窘迫的生活中所遭受的诸多苦楚,同时也常常为自己未能尽到为夫的责任而感到深深的愧疚,特别是杜甫漂泊荆湘的最后几年,饱尝了衣食无着和寄人篱下的痛楚。直到诗人去世,出身官宦人家的杨氏从未跟着杜甫享受过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甚至连安定的生活都是一种奢望,这让杜甫深感愧疚,比如在《奉赠射洪李四丈》中杜甫说:“万里须十金,妻孥未相保。”又如在《自阆州领妻子都赴蜀山行三首》中说:“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也正是因为这种愧疚,使杜甫晚年更加珍惜自己的妻子与家庭。当他在成都草堂生活稍安定时,有诗云:“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反映了夫妻相依,亲子和谐的画面,表现了夫妻相敬弥笃,稚子可爱之貌,让人感到一种平凡的相守与幸福。又如在《进艇》中说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也可看出杜甫与妻子悠哉相处,和乐融融的欢乐气氛。正是对彼此的爱恋和尊重,使得他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流露出不须言喻的深情。
漂泊一生的杜甫,对他的“老妻”充满着无限的爱恋与愧疚,付出了最深沉的挚爱。杨氏跟随杜甫虽然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但是却得到了专一的爱情与人格的充分尊重,从这个方面说,她是幸福的。所以,人称老杜不仅是“诗圣”,而且是“情圣” ,不但是因为他那关爱万事万物的博大胸怀,也因为他在夫妻情爱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坦荡的君子之风。
二、杜甫对劳动女性的态度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经历了大唐帝国从兴盛到衰败的巨大转折,经历了劳动人民所遭到的巨大痛苦和不幸。这就使他这个“奉儒守官”的世家子,在生活上接近劳动人民,在思想感情上和劳动人民因共患难而同忧乐,再加上他具有民胞物与的人道主义情怀,所以对于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女性,诗人无不用饱含真情的笔墨记述她们的痛苦与不幸,她们的勤劳与坚贞,她们的情爱与心曲。像《石壕吏》中“从吏夜归”的老妇,“出入无完裙”的儿媳;《新婚别》中与征夫分别的新妇;《垂老别》中与被征去当兵的老伴离别的老妇;《佳人》中被丈夫遗弃的佳人;《负薪行》中悲惨的夔州女等都是这一类女性形象的代表。对这些饱受生活艰辛的女性,杜甫既寄寓了深厚的同情,又赞扬了她们的可贵品格。在杜甫所处的时代,给予下层女性如此关注的诗人是不多见的。
写于肃宗乾元二年的《新婚别》,成功地描写了一位结婚只一天的新娘子在面临离别时的九曲回肠。仇兆鳌解曰:“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 可以说,杜甫通过“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和“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将其对此女性的无限同情和由衷敬佩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在《佳人》这首诗里,杜甫写了一位在战乱期间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悲哀和不幸命运。诗人以赋的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丧兄之痛和被夫遗弃的痛苦现状,又运用比的手法,通过柏枝和绿竹来形容该女子的自怜自爱、坚贞不屈。只有像杜甫这样有着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的诗人才会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给与如此的同情和赞赏。
杜甫以下层女性为题材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要数《又呈吴郎》,诗中的老妇人在战乱中变得一无所有,穷困潦倒。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偷打杜甫�西草堂前的枣子充饥。难道一个贫苦的老妇人就没有自尊心吗?只是她实在别无他法。杜甫非常体贴地说:“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了解老妇人的心情,也同情她的处境,所以总是任由老妇来打枣。不仅如此,当诗人搬到东屯,把草堂借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之后,听说吴郎不让老妇打枣,立即修书一封,劝阻他不要这样做,“即防远客虽多事,遍插疏篱却甚真。”杜甫搬出草堂还惦念着这位可怜的老妇人,专门写信为她向吴郎请情。杜甫心中的关爱与同情,都融化在这八句诗中了。难怪王嗣�云:“读此诗见此老菩萨心” 。同时,此诗也显示出一个有良心有见识的文学家对穷苦人的同情心和洞察事物根源的敏感性。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用心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状况。当然,这和诗人本身的生活遭遇是分不开的。长安十载,杜甫大部分时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辛酸生活;安史之乱中,诗人一家颠沛流离,亲身体会到了普通百姓于乱世中的悲惨际遇;安史之乱后,除了短暂的为官时期,杜甫也一直生活在民间,对百姓的疾苦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而女性在战争中所遭受的不幸则更加深重。她们在和平年代需要依附男子而生存,战乱一起,由于兵役的缘故往往会失去经济上的甚至精神上的支持,生活之困顿更加难以想象。杜甫对这些女性都怀有深深的理解与同情。
三、杜甫对歌舞伎的态度
盛唐是一个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在文学艺术之间有一个联系的纽带――歌舞伎。她们有一定的音乐、舞蹈和文学素养,是联结诗歌创作者和其他艺术的媒介。歌舞伎是那个社会富贵之河上盛开的苦难的莲花,她们以自己的美貌和青春点缀着那个时代,以自己苦楚的心灵为那个盛世唱着欢歌。但是她们的社会地位却是很低下的,在很多诗人的诗歌中,她们常常被视为低贱的玩物。例如“二八花甸,脸若芙蓉胸似雪。”(欧阳询《南乡子》)“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而杜甫也有一些涉及歌舞伎的作品,但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贱视和玩弄的态度,他以对艺术超凡的感受能力,对这些下层女性充满了欣赏与尊重。
杜甫描写歌舞伎的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从此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歌舞伎并无偏见,表现了诗人对怀有绝技的她们的欣赏与称赞。王嗣�是这样评论这首诗的:“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 。是的,这诗并不是专为公孙师徒所写的,不是专为赞美公孙师徒的绝技,但赞美、钦佩之情仍在诗中居重要地位,而且所描绘的公孙大娘的舞姿,也是戛戛独造,句句创新。如果不是对诗中所写人物怀有深厚感情那是写不出来的,即使写出,也达不到那样的艺术高度。
杜甫还曾写过一首《听杨氏歌》,诗中引用李延年《绝代有佳人》歌和传说中秦青“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列子》)的典故来赞扬善歌的女子,杜甫完全被杨氏的歌声打动了,即使描写杨氏姿容出众,也只用了“佳人绝代”几个字,绝非对歌伎的体态容貌有特殊的爱好与赏玩态度。杜甫还有一些诗写到歌舞伎,如《乐游园歌》中的“拂水低徊舞袖翻,绿云清切歌声上。”《城西�陂行》中的“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等等。这些诗句不仅在描写女乐的歌声和舞姿时用语清新,而且具有欣赏与尊重的`健康态度。虽然唐代妇女生活较为自由一些,地位较其他朝代也要高一些,但是像杜甫这样以如此健康的情感、端庄的笔墨和赞赏的态度来描写女乐的诗人毕竟不多。
四、杜甫对贵族女性的态度
关于贵族女性,杜甫的态度是比较复杂的,这些妇女社会地位高,大多生活奢侈,骄横放纵,作为一位关注国计民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她们多持讽刺与批评的态度,但是对于象武则天这样具有治国安邦才能且政绩斐然的贵族女性,杜甫在诗中明确表达了肯定的态度。
杜甫在天宝十二载所作的即事名篇《丽人行》,前面大半部分着意描绘,极言其奢侈,憎恨之意在言外。但是重点还在后面小半部分的反衬,外形之美掩不住内心之污,虽然着墨不多而其情备见。浦起龙评其:“无一刺讥语,描摩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甚得杜诗之旨。又如《解闷十二首》中的第十二首:“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鲐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直接讽刺了杨贵妃的奢靡生活。作为一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先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认为杨贵妃与安史之乱并非全无干系,事实上,杨玉环早已作为封建社会史学家眼中的“女祸乱国”的典型,背上了道德的政治的沉重包袱。但鲁迅坚决反对女祸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丧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该男的负。” 使我感动的是,一千多年前的杜甫也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原因简单地全部归到杨贵妃身上去,当长安陷落,一国之君仓惶逃难,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坡时,《哀江头》又表达了诗人的另一种态度。苏黄门云:“《哀江头》即《长恨歌》也。《长恨歌》费数百言而成,杜则不然。” 当然,《哀江头》未必高于《长恨歌》,但是这两首诗对杨贵妃的怜惜却是一样的。在国事突变的时刻,杨贵妃虽贵为**,也不得不引颈受死,成为玄宗政治失败的牺牲品。自古以来,无论一个妃子如何得宠,都只是帝王权杖上一个精美的点缀而已。所以杜甫在写《哀江头》时,对杨贵妃是带着同情和惋惜的态度的。
武则天是很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女皇的身份减弱甚至遮蔽了她原本可圈可点的政绩,而她的暴政、阴谋、酷刑、广置面首等等都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劣迹。但是在杜甫的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对她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尊重人才的赞美,以及对那个济济多士时代的向往。他在《赠蜀僧闾丘师兄》和《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两首诗中写到女皇武则天,从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是十分肯定的,完全是把武后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来看待。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优秀的诗歌无不渗透着诗人最真挚的感情。好诗之所以传诵不衰,就因为它表现了无比真实的感情。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是来自社会上各阶层的真实人物,某些人物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诗人对她们有较多的观察:对妻子,充满爱恋与愧疚;对劳动妇女,极其同情与理解;对歌舞艺妓,满怀尊重与欣赏;对贵族妇女,也客观公正。流露出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否定以及对女性人格的尊重,显示出其男女平等的可贵意识。这种从杜诗中反映出来的进步女性观,与他诚实地做人及诚挚的一生相连,也是杜甫文学在今天仍不失其光辉的理由所在吧!
第2篇:李商隐诗中的女性形象
李商隐诗中的女性形象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诗歌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作者用唯美的笔法来塑造这些女性形象,但是李商隐诗中女性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她们或是红颜薄命,过早地香消玉殒;或是内心抑郁不平,过着孤独苦闷的生活。
一、李商隐的一生,命运多舛,身世飘零。
早年“浙水东西,半纪漂泊,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祭徐氏姊文》)九岁丧父后便一直过着孤苦寒微的生活,成年后又不幸陷入党争的夹缝之中,遭受世人的非议。但正是这一生坎坷曲折,使得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表现在他的诗中,人物形象众多,类型也异常丰富,而女性形象尤其出色。或是出于典故、史实,如作者钟爱的宓妃、嫦娥、杨贵妃、莫愁;或是形形色色的歌妓;或是唐代的特殊群体――女冠;或是无名无姓。这些身处深宫、闺房、酒肆的女子,每一位都美丽多情。例如:“户外重阴黯不开,含羞迎夜夏临台。”(《无题二首,其二》),试想女子带着羞意,独自在阳台上盼望,这是多么有韵味啊!“赚得半年来,低扇遮黄子”(《宫中曲》)见到期待的人,女子用扇子遮住脸,不光是为了遮脸上的痣,可能更是因为心中的无比羞怯吧!“见我伴羞频照影,不知身属冶游郎。”(《无题二首・其二》)诗中女子一副羞羞答答的样子,频频照镜子,这是多么美好!“龙头泻酒客寿杯,主人浅笑红玫瑰”(《河阳诗》)美人嫣然一笑,两片红唇美得像将要绽放的红玫瑰。
可是李商隐生活在一个末世里,并且他出身于一个“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的清贫之家。命运的坎坷,生活的不如意,使得李商隐的性格颇为忧郁孤独。于是,李商隐的抒情诗中充满了泪水,李商隐诗中的女性的命运多为悲剧。
1. 诗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也许是上天的嫉妒,美丽的女子常常是不幸的,自古就有“红颜薄命”的说法。那些可怜的女子不会因为美丽的容颜,善良的内心赢得幸福的生活,反而较早地消失在人们的世界中,留给人们对红颜的早逝的无穷叹惋!
李商隐有一首诗是这样的“神仙有分岂关情,八马虚随落日行。莫恨名姬中夜没,君王犹自不长生”(《华岳下题王母庙》)。这首诗中提到的名姬是指穆天子的盛姬,因遇风寒而死,仅一夜就这样香消玉殒,即使身为天子,也是束手无策。面对眼前美貌的女子的尸体,谁不感到惋惜。
李商隐还写过这样一首诗:“许靖犹羁宦,安仁复悼亡,兹辰聊属疾,何日免殊方。秋蝶无端丽,寒花只暂香。多情真薄命,容易即回肠。”(《属疾》)诗中说到,秋天的蝴蝶即使无端的美丽也很短暂,寒天的花朵,就算芬芳,也不会久长。多情的人往往是薄命的,一眨眼的工夫就令人荡气回肠。作者用秋蝶短暂的美丽和寒花不久长的芬芳比喻红颜的易逝,以及多情人的薄命,写得让人荡气回肠,伤感万分!
2. 诗中女性的情感孤独
美丽女子的香消玉殒固然可悲,但花样女子的缺乏情感依托,终日处于思念的煎熬之中,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则更为可悲!
且看一首李商隐的《代赠》。《代赠》一诗是借一豪门姬妾之口,感叹深闺寂寞的诗!写得像词一样缠绵哀婉,别有情趣!“杨柳路尽处,芙蓉湖上头。虽同锦步障,独映细箜篌。鸳鸯可羡头俱白,飞来飞去烟雨秋。”(《代赠》)诗前两句给读者交代了女子所处的自然之景,杨柳成荫的小路,芙蓉满池的`湖水。三四句又说得很明白,虽然享受着豪华的生活,可惜独映细箜篌,无人相惜,最后转而羡慕白头相伴,在烟雨中飞翔的鸳鸯。诗中女子生活环境豪华富贵,享受着锦步障,以金丝装饰的金箜篌,但她的内心并不快乐,因为她的生活是寂寞的,只有她独自一人享受这豪华的生活。因此,她羡慕白头相伴在烟雨中飞翔的鸳鸯,期待甜美的爱情生活!所以,这位女性形象的情感无疑是悲剧的!
李商隐还有一首诗是这样的:“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乾。但觉游峰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当句有对》)这是一首描写女冠爱情的诗。“女冠”就是女道士,在崇尚道家的唐代,道家学徒可以通过道举而步入仕途,宫中有女子因为带着黄冠,所以被称为“女冠”。她们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少受到礼法的约束,但她们仍要受到道教戒律的束缚,所以,不可能完全正常的与文士交往,不可能得到真正幸福的爱情,过正常人的生活!属于她们的只有孤寂冷清的道观生活,以及在痛苦失望中漫灭青春年华的悲剧生活。这首诗中的女冠居住的地方覆盖的是秦楼鸳鸯瓦,陈设的是汉宫的承露盘,但她的内心是痛苦的,爱情是不幸的。眼见三星自转,而娶嫁无期,何况,紫府路程遥远,天宇茫茫,未来如何,无从臆测。李商隐正是抓住了女冠们对爱情无望的孤独内心世界去描写,并融入自身的情感经历,将此类诗写得尤为哀婉动人!
红颜薄命的女子过早地香消玉殒,富贵乡里的女子忍受着思念、追求和别离的痛苦,失望以及绝望等复杂心情的折磨。这些都是悲剧的,虽然悲剧的主人公有着美丽的外表,高超的才艺……但正是由于这美,才将她们的命运凸显得尤为悲伤,才能给人一种震撼心魂的悲美!
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自屈原开始便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之寓的文学传统。
一些仕途不顺的文人墨客喜欢用美人迟暮来比喻自己的人生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受此影响,同样有着不幸遭遇的李商隐便用诗中美丽的女性来寓托自己的情感遭遇,及仕途的郁结!他用唯美的笔向人们描绘了一个个极美的女性,但是,李商隐又用叹己忧时的思绪为诗中的女性形象染上一层悲美的色彩,用一个个既美且悲的人物形象寓托着自己的不幸的人生遭遇。
1. 情感悲剧的寓托
李商隐的一生据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员和洪范的考证,共有3次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与河南玉阳山宋华阳女道士的早恋悲剧;与柳枝姑娘失之交臂的终身遗憾;与结发妻子的阴阳相隔。
李商隐早年在河南玉阳山学道,认识了侍候公主的女道士宋华阳,两人相爱并且约会山谷,后来因为女方怀孕而导致事情败露,最终两人都受到了惩罚,被迫分开。这段真诚的初恋,是李商隐情史上的第一幕悲剧!
李商隐情史中的第二幕悲剧发生在李商隐赶考的途中,他在洛阳认识了能歌善舞,美丽聪明的柳枝姑娘并与之相爱,但由于李商隐要追一位拿着他行李先行的朋友而没有赴柳枝姑娘的约。因此这段恋情便以柳枝姑娘嫁人,为人姬妾而宣告结束,李商隐后悔莫及,感伤不已。
经历了两次没有结果的爱情以后,李商隐最终与王茂元的小女儿王氏结婚,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由于生活所迫,李商隐不得不漂泊他乡,与妻子两地分割,忍受思念的煎熬。更为不幸的是,就连这样聚少离多的生活也不能持续,最终妻子的早逝,给李商隐的生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宣告了他爱情的终结!
“诗穷而后工”,李商隐在经历了数次失恋的痛苦后并未消沉,并且超越了苦难,用泪水写出了他的痛苦与欢乐,将他的情感遭遇写进了他的诗歌中,用诗中女性的孤独表现自己的孤独;用诗中女性的痛苦表现自己的痛苦;用诗中女性的忧伤表现自己的忧伤。
2. 仕途不顺的寓托
李商隐在他的《无题》中塑造了这样一个女子:“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做裙钗。十二学弹琴,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无题》)八岁偷照镜子,画细长的眉毛,十岁去踏青时,都晓得用芙蓉花来装饰自己的衣裙,十二岁开始学习弹琴,手上的银甲就不曾卸下来,但是到了十四岁,就要刻意地回避左邻右舍,因为大家都在揣测她为什么还不曾嫁出去;再写到十五岁,就只好迎风哭泣于秋千架下。这样聪明伶俐的一个美丽的少女,为什么还没有嫁出去呢?其实这首的寓意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怀才不遇。这首诗正是作者自身仕途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商隐“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上崔华州书》),“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李商隐的自诩亦等同于那位悬而未嫁的姑娘,那位姑娘十五悬未嫁,而李商隐连续两次乡试不中。
不是李商隐能力有限,是因为他身处唐末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李商隐在年轻的时候托身于令狐楚,并在令狐楚的儿子的帮助下金榜题名,但李商隐及第不久之后,令狐楚去世。为了仕途上的进一步升迁,李商隐入王茂元府,娶其女王氏为妻。由于王家和令狐家分属党争的两派,于是李商隐的举动遭受世人的非议,身陷党争的漩涡。加之文人性格狷介,于是,李商隐的仕途便越走越窄,毕生坎坷!落得“背面秋千下”凄凉之境!
李商隐曾在《偶有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说过:“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由此看出李商隐是渴望入世,追求建功立业的,他积极进取如王粲,从未有过陶渊明的归隐情怀。所以他努力学习,广泛结交有识之士。他试图通过科举甚至政治婚姻来入世,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
就这样这位可与杜牧合称“小李杜”的伟大诗人,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无可奈何而只能将满腔的忧郁寄托于诗歌之中,用女性的美代表自己的满腹才华,并用美人的孤单寂寞寓示自己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可见只有将李商隐的诗歌和李商隐的身世经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会他诗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内涵!
第3篇:李商隐爱情诗中女性形象
李商隐爱情诗中女性形象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唯美的笔法,神化的思维方式,塑造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女性形象。
一、李商隐爱情历程中的女性形象
李商隐的爱情历程,是一段伤感深情的情感经历,这段情感经历在诗人的爱情诗中被诗意的呈现出来,那些曾经出现在诗人感情生活中的女性被诗人写入了诗中,既真实,又美丽感人。因为在这些女性身上,不仅有诗人的爱情,还有诗人理想的诗意呈现。
“唐代崇尚道教,道家学徒可通过道举而步入仕途。宫中有女子因为戴着黄冠,所以被称为‘女冠’。她们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少受理法约束,但她们仍要受道教戒律的约束。所以不可能完全正常的与文士交往,不可能得到真正幸福的爱情,过正常人的生活。”李商隐少年时曾“学仙玉阳东”、“形魄天坛上”。所以结识了侍候公主的女道士宋华阳。两人相爱并且约会山谷,后被迫分开。这本
第4篇: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看其女性观文献综述
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看其女性观文献综述
大理学院文学院2008级汉语言文学本科3班
席天华 学号:2008122317 指导教师:张锡梅
副教授
前言
白居易是唐代诗坛的一颗明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1]今存诗作三千余首,为唐代诗人之冠。[2]自此诗作问世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近年是白居易史上
[3]的鼎盛时期,硕果累累,成就斐然”。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研究面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生平思想及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的研究;还兴起了从思想热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对其诗歌创作的女性观的探讨。在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研究中,人们总能够标新立异,运用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为其诗歌创作的研究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
主题
1有关白居易生平及诗歌创作理论的研究
生平和诗歌创作理论的研究,在文学研究的众多层面中是不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