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运动损伤体育教学论文
运动损伤体育教学论文
1、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的成因
(1)教师对于运动器械的介绍不清楚,功能介绍模糊。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利用运动器械辅助教学。而不同的运动器械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使用方法,这些运动器械的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使用要求。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紧张,大多情况下教师对于这些器械的使用方法只是简单的一句带过,导致学生在使用器械的过程中造成运动损伤。
(2)任课老师对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忽多忽少。体育运动讲求循序渐进,切不可一蹴而就。运动量安排不当,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是在体育教学、运动中特别是在专项训练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田径训练课上,这节课只是简单的将技术要领和规则规范介绍给学生而下一节课突然增大运动量。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十分容易给机体带来损伤。这种现象在体能测试中的800米和1000米测试中尤为突出,往往为了完成测试一些老师在原本少量运动量基础上突然将运动量加大,从而使学生由于身体承受不住而造成运动损伤。
(3)体育课堂只重视实践教学,忽视了运动保健等“软知识”的教授。大多数体育老师将授课的重心放在了实践教学之中,重点提高学生对于动作和规则的掌握情况而对于运动保健等体育运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避之不谈。运动保健的知识对于有效的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得。缺少了教授运动保健知识的`环节就会使得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或者造成了运动损伤之后不能及时处理进而发展为二次损伤。长期恶性循环下去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不透彻,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以羽毛球教学为例,由于羽毛球的要求手上动作和脚下步伐的高度协调,因此对于技术要领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体育课堂上由于教授对象的数量过多,老师不能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羽毛球的发球、接球手上动作和脚下步伐的特点,只知道一味的使大力,迈大步。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在接球或者发球过程中造成手部肌肉的拉伤以及因为步伐调整错误而引起脚踝扭伤,关节错位。
2、体育教学过程中避免运动损伤产生的解决途径
2.1、从学生自身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1)培养耐心听讲,认真观察动作示范的习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养成能够静下心来听老师讲看老师做的良好习惯。在遇到不清楚或者对于某个技术动作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切勿急于实践,在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之前要认真的询问老师,把不清楚的技术动作和不理解的技术要领搞明白。
(2)要不断的熟练技术动作,弄清规则规定。从了解到熟练的掌握一项运动是需要时间和不断练习的,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动作,但是真正实践起来还差很多。所以,在真正的参加体育运动之前一定要把所学到的技术要领反复在心里回放并且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练习。这样当投入运动的时候就很容易得心应手,有效地避免因为对于动作的不熟悉而造成紧张,进而产生运动损伤的情况的发生。
(3)重视热身运动,严格按要求执行。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热身,“该蹲的时候要蹲下,该跳的时候要跳起”摒弃原有的应付了事的错误习惯,可以极大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2、从教师教学过程中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
(1)细致讲解每一种运动器械。教师在运用器械辅助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详细的向学生讲明器械的原理,器械的结构构造还有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力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并且能够学会正确使用器械的方法。比如在使用臂力扩推器来锻炼学生的臂力时,要详细的讲明臂力扩推器的组成原件,以及作用效果,告诉学生不能突然发力或者突然收力,这样很容易造成手上肌肉的损伤。这样详细的介绍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还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安排运动量,为学生量身打造运动“食谱”。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将运动量合理的分配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的运动量循序渐进不会出现忽多忽少的现象。而且,老师还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为他们打造不同的运动计划,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同学要适当的放松要求,而对于体质较好的同学则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条件下适当的增加运动量,进一步使身体得到锻炼,这种因人而异的运动“食谱”可以很好的帮助解决因为运动量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动损伤的发生。
(3)增强运动保健知识的重视程度。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更加的重视运动保健知识的介绍,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会学生一些自我保护方法。可以在每堂课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地向学生灌输运动保健的知识,并且要培养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自我防护的意识。为了考核学生对于运动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大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开展运动保健知识小测试,通过点名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也能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起运动保健知识,不至于只是走马观花,过后就忘。
3、结语
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要不厌其烦的找到每一类损伤的源头所在,并且对症下药,寻求合理科学的解决措施,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为学生的体育课堂营造安全的大环境。
第2篇:体育教学运动损伤
自从事体育工作以来,我发现周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过运动损伤。据统计,在十名运动员中曾经因运动而受伤的有六名,这使得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加以重视。我想就如何预防运动损伤这个问题与同行们做个初步探讨:
运动损伤,是体育学科中又一个新的代名词,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为什么会发生运动损伤呢?原因很多,可分为直接原因和诱因。其中直接原因有: 思想上不重视,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技术上的错误:运动负荷较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组织方法不当;运动粗野或违反规则。场地设备的缺点;不良气候的影响九种。诱因有: 各项运动的技术特点和局部解剖的生理特点两种。
1.常见运动损伤种类:青少年学生运动损伤发生概率最高的是软组织挫伤,其中以肌肉挫伤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韧带扭伤、肌腱拉伤、骨折和脱臼、震荡性损伤及其他损伤。皮肤擦伤也占较大比例。运动损伤的部位大多集中在四肢,以踝关节周围的损伤比例最高。其余部位依次为膝关节,手、脚、大腿、小腿、腰等。我们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挫伤、肌肉损伤、关节韧带损伤、腱鞘炎、骨骺损伤、髌骨劳损、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脑震荡等。因此, 运动损伤的预防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2.运动损伤的发生特点
(1)运动损伤因性别呈现差异。男生的运动损伤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即使在同样的体育活动中,男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也高于女生。由于男女生在生理、心理特征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男生多喜欢参与凸显对抗性的体育活动,相反女生体育活动集中在体现个性的娱乐性体育活动。高对抗性意味着运动损伤的概率升高。
(2)运动损伤发生概率与年龄成正比。多项调查表明,个体年龄越大,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就越高。一般而言,伴随年龄成长,个体可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性体育活动的数量和种类呈增长态势,这决定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升高。有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运动损伤的人数是小学生的2倍,14岁以上的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比例明显增高。
(3)运动损伤与运动项目的种类密切相关。从事的体育运动种类是影响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有调查表明,篮球、足球、田径项目是青少年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的项目。排球、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球类、田径运动易于开展且受到学生喜爱,但其强度大,对抗性强,要求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易发生运动损伤。
(4)运动损伤在一年中呈现出不同特点。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3~5月、10~12月是青少年学生运动损伤的高峰期。原因基于两点:一是此时间段气温相对舒适,多有春季、秋季运动会等学校的体育比赛安排,青少年学生易于疲劳;二是气候冷暖交替对青少年学生生理的影响较大。3~5月气温逐渐升高,人体的骨骼肌存在不同程度的僵硬状态;10~12月由暖变冷,气温下降,肌肉的粘滞性增加,准备活动不充分,就易发生运动损伤。
一、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我们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 增进身心健康, 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 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 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 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 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 青少年学生常见体育运动损伤原因分析,造成青少年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五个方面。
1.气候、运动场地、运动器械差等导致运动损伤易发生
气温过高,人易发生中暑和疲劳和肌肉痉挛或虚脱;气温过低,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容易引起肌肉拉伤;光线不良、刮风等影响视力,易导致运动创伤。运动场地不够平整,跑动时易扭伤或跌倒受伤。地面过硬,足、腿及膝部所承受的撞击力大,容易发生慢性损伤。运动器材差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成,造成动作变形,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安排不合理易导致损伤
运动强度可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绝对强度,是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相对强度是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率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刺激程度。应根据体育运动人员训练水平和身体状况确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安排。如果身体素质、动作技术都难以达到动作要求,损伤就会随之出现。
3.运动组织者对运动训练的专业常识缺乏了解
如果缺乏运动训练和预防运动损伤的专业知识,且发生损伤后不能及时救治处理和分析损伤发生原因,损伤事故时有发生便不难理解。
4.学生安全意识淡薄,不做准备活动或者准备活动不充分所致的损伤
很多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前缺乏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没有做或者没有充分做必要的准备活动,不能准确掌握运动要领和运动规则,造成运动损伤。有调查研究就显示由于思想松懈、安全认识不够造成的运动损伤占到了26%的比例。
5.缺乏运动,身体素质差造成损伤
对于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平时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或者超重肥胖的学生,运动强度一大,就容易出现损伤。此外因技术动作不正确而出现的运动损伤也非常多。
三 青少年学生常见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根据青少年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对症下药,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预防:
第一,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加强专业化建设。课堂是青少年学生学习运动要领和运动损伤预防处理的重要场所。体育教师除了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掌握外还要备好预案,做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和比赛中, 克服麻痹思想, 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对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隐患、采取的安全措施,都做到心中有数。课上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应与学生实际相符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较大。对于较活跃的青少年来说,即使身体出现疲劳时,仍表现出对体育活动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对此要适当加以调整或抑制,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等教学训练原则,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在学习新动作时,要注意正确示范,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在一节体育课中,要把较难的、费力大的动作练习放在基本部分的前面或中间,练习强度和重复练习次数等要根据学生情况区别对待。加强易损伤部位的力量练习,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根据学生运动损伤经常发生的部位有的放矢,加强锻炼。通过提踵、足内外侧行走等重点训练膝、踝、腰、手腕及指关节,注意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与提高。
第三,剧烈运动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的内容相似。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气候条件和教学训练而定,一般认为,兴奋性较低、锻炼基础或训练水平较高、运动持续时间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些;相反,对于年龄小、基础差的学生在运动持续时间长或天气炎热时,强度宜小些,时间短些。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4分钟为宜,在运动中若间歇时间过长或教学训练专项时,都要补做准备活动或补做专项准备活动。
第四,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个积极手段。例如,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加强腰背肌训练外,还应加强腹肌力量训练,有助于防止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为预防股后肌群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练习等。
第五,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保护在器械体操练习中十分重要,它是一项复杂多变、空中动作较多的项目,很容易发生技术错误或失手跌下,尤其是处于身体发育期的青少年,肌肉力量弱,判断和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都应有人保护和帮助。每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应该掌握自我保护办法。例如,身体失去平衡时,要立即向前或后跨出一步,以保持身体平衡;当人要快要跌倒时,应立即低头、屈肘团身、顺势滚翻,不可直臂撑地;从高处跳下,用前脚掌先着地后屈膝,以增强缓冲作用等。
第六,重视体育教学和活动的规范化,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作为中小学,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实现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重视对学生运动安全、损伤预防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注重对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逐步配备、要认真做好场地、器材和个人防护用具的管理和安全卫生检查。对已损坏地设备及时维修,禁止穿不合适的服装和鞋子参加运动,平时要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遵守体育卫生要求的自觉性。完善和定期维护保养,保证场地器材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场地器材问题而导致的运动损伤。
第3篇:运动损伤论文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大学生运动损伤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和锻 炼的效果,而且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威胁。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减少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对培养大学生科学健身意识,全面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种类、项目特点以及损伤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提出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为大学生进行科学健身,更好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指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同时给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不必要的创伤。通过对运动损伤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较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帮
第4篇:体育教学常见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论文
体育教学常见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论文
摘要: 众所周知,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运动损伤的状况,如果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和处理,不仅会给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且还会给教师教学工作和目标的顺利完成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更好地预防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一、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在我校的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学生一共有80例,其中男生68例,女生12例。
2.研究方法。文献法:在我校的图书馆或者在网上查阅有关于运动损伤原理、运动方法等相关资料,并对学生的运动损伤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论证。逻辑法:对我校发生运动损伤的学生数量
第5篇: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损伤及预防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损伤及预防论文
摘要:
本文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常见类型以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预防对策: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学生课堂前的热身练习;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运动损伤;原因;预防对策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口号。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改善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的协调指挥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现代的高校中都开设了各式各样的体育课程。开设体育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还能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学生出现运动损伤问题。教学中运动损伤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
第6篇:体育教学中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体育教学中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对在校的学生来说,体育课也许是他们最主要的运动时间。由于缺乏对体育基本知识的了解,因此,他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容易导致身体的一些部位受到损伤,严重者甚至导致终身遗憾。
教师在教会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在运动中保护自己,预防运动损伤。如何教导学生保护自己预防运动损伤,笔者根据几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教师平时应加强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的意识,并使之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在上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安全上的隐患应及时地让学生知道。在课前的热
第7篇:小学体育课上运动损伤预防论文:小学体育课上运动损伤的预防
小学体育课上运动损伤预防论文:小学体育课上运动损伤的预防
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1)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2)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课上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运动和活动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掌握各种基本技术和技能的目的,只要学生动起来,在运动的参与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产生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伤害,教师的心理感到沮丧和无奈。受挫的心理压力让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学习时变得谨小慎微,强大的心理压力无形中捆住了教师的手脚,同时也束缚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机会,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无法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而枯燥,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为了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