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审美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审美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作于熙宁九年(丙辰1076)中秋夜,当时苏轼正在密州任上。作者与其弟弟苏辙(字子由)已经有七年没有团聚,因而,对着圆月想念亲人,自生离愁。同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因而,在离愁别绪外有增添了浓浓的忧郁。于是,在中秋之夜,面对圆月,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全词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小序,不但说明了写词的时间及其原因。更重要的是小序中“欢饮达旦,大醉”,这不但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情绪的低沉,而且也说明了写作此词所表现出来矛盾心理。
词的上片开始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苏轼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联。苏轼对李白的诗句稍加变化,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也是具有多义性的'。李达武老师在《中国古代诗歌精神》中个归纳出了月的象征的多义性,比如,“忧患的寄托,孤独的象征”、“美人的风貌,明君的象征”、“爱情的见证,忠诚的象征”、“乡情的投射,无私的象征”、“理想的化身,事业的象征”、“性情人格的显现,社会时代的投影”等。苏轼在词中,“月”就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懂得情感的意象,当然也就成为自己情感倾诉的对象,因而先对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问话来得很是有力量,不但表现出了人间沧桑,而且把视角转入了天上的明月,从而暗示了人间的恨别与所带来的苦恼、惆怅。就诗句来说,“今夕是何年”,是借用唐人小说《周秦行记》中的典故。《周秦行记》中有这样一首诗:“香风引导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天。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这诗歌的意义表现了宇宙茫茫,无始无终,沧海桑田而引发了惆怅无限之感。苏轼化用“今夕是何年”,也就是借用诗歌所蕴含的无限惆怅之感。诗人在无限的惆怅中想到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里,苏轼明确地表现了内心的矛盾。要“乘风归去”,离开人世间,摆脱世俗的烦恼,却“又恐”、“高处不胜寒”。而“乘风归去”出自《列子·黄帝篇》中的“列子乘风而去”。从《列子·黄帝篇》来看,这句话的意义表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苏轼化用了这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在心理——忘记一切,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就表现了苏轼的矛盾心理——出世和入世思想的矛盾。因而,也只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舞弄清影”是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中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意。这与上面相接,词人也就在月光之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随人舞动。这就表明了苏轼对出世的否定,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在人间,也只有人间才有这样美好的生活啊!
总之,上片把苏轼由想超出尘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从而表现了苏轼热爱现实人生及其豪放飘逸的情怀。
词的下片有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分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移动着,照在 “朱阁”上,有照在“绮户”上,明亮的月光使我难以入睡。“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月亮你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你为什么都在人间有别离时你就圆了呢?今天晚上的月亮多么圆啊,可是人却不能团圆!是啊,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嘛!这里诗人借月“长向别时圆”表现了离愁别绪的情感,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却又理性地表达了“此事古难全”的思想。这不但是一种无可奈何自慰,而且也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因此,在最后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结。这里化用了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可以说,苏轼的化用,不但提高了词的境界,而且以理驭情,不但表达了对亲人的祝愿,也是自己得到了解脱。这里苏轼把离愁别恨又以一种旷达的方式加以处理,更表现出诗人豪放飘逸的情怀。
总而言之,这首对月怀人之词,不但含蓄地表达了苏轼贬官居外的孤独寂寞之感,而且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离别思念之情,同时,更表现出苏轼热爱现实人生以及超然旷达的乐观情怀。
第2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并答题①词的上片问天 ;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山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抒怀,结尾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与弟苏辙都是唐宋八大散文家。小序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3、但愿:只希望。从全词来看,这两句诗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与深深的祝福的感情。
4、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如李白的《静夜思》: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相见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5、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包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赏析:作者由月引出离别,把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联系在一起,说明世间万物不可能十全十美,表达出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态。
哲理:人世的聚合离散犹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显示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6、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并解释“婵娟”。
这两句表明情谊的相通,不受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表达了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7、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何理解?
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表达了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8、本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豁达情怀。
10、哪些语句是对人生的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必然有离别,这就像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规律。
11、作者哪些词语流露出思念亲人之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2、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值得我们学习。
13、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是在月宫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或“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或“清影”是指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14、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表现饿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尚萍
第3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词原文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第4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词。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诗人依旧不能与胞弟苏辙团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
第5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第6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到天上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