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课文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25 06:48: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湘教版豆腐课文教案

湘教版豆腐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提起豆腐,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豆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吃法多样,然而对异乡游子来说,仅仅是这样吗?让我们一同走进黄苗子写的《豆腐》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作者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具体是怎样写的。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2.作者仅仅是向人们介绍豆腐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7.豆腐

冻豆腐 油豆腐 豆腐干 豆浆

豆腐-----豆腐干、千张、油豆腐、酱豆腐、腐乳

大豆

“娇豆腐”

勾起特殊滋味 ----乡土之情------多彩

(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2篇:豆腐颂课文说课稿

豆腐颂课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豆腐颂》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九单元饮食文化第1课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小品文,确切地说是一篇饮食小品,写的是豆腐。文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平易朴实、亲切自然。关于豆腐的诸多知识、掌故和见闻,作家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在文章的结尾,点明写豆腐的意图,提升了全篇的精神,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豆腐身上所寄寓的作家的火热情怀,体味出天涯赤子的那份浓浓的中华情、那颗滚烫的中国心。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共七段:颜色鲜艳 香味清淡(第1、2段);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第3段);豆腐的历史变迁:汉-宋-清,“豆腐”名称的沿革(第4段);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第5段);“麻婆豆腐”的传说(第6段);豆腐的价值(第7段)。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7个字;理解“名传遐迩、百尝不厌、孤苦无依、想方设法”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4.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由豆腐联系到祖国,学习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产生对豆腐的喜爱之情,并以我们的“中国豆腐”为荣。2.使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进而热爱中国文化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结合查找的相关菜肴的资料,通过图片、作法、人们吃它们时的感受,使学生产生对豆腐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 课文中多疑难生字,第二自然段教学的语言设计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 、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生理上比较好动,注意力易分散,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 1

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豆腐”揭示课题,让同学们说出与豆腐相关的菜名,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及与豆腐有关的名人。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围绕中心,以生活中的吃食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林海音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林海音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 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2)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多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件“法宝”。根据本文语言优美,而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着浓郁的情感的特点,在初读中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3)《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和发展语言,体会情感。因此我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4)布置作业:

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下你心中认为能代表“中国”的事物。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五、板书设计

豆腐颂

林海音

颜色 鲜艳

香味 清淡

历史 汉文帝时代 宋代 清代

象征 贫苦 老实 勤劳

第3篇:《豆腐颂》教案

《豆腐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风特点。

2、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豆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其文化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时安排:

两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豆腐,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可作家林海音却对它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感悟林海音那独特的“豆腐情结”。

二、走近作家

(展示作家图片)

林海音(1918-XX),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出生在日本,不久返台,因台湾已被日本侵占,后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就在北京长大。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开始文艺创作,作品有散文集《两地》、《作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关于《豆腐颂》教案

关于《豆腐颂》教案

关于《豆腐颂》教案

(7、8段)历史变迁:汉—宋—清

(9段)名称沿革:菽乳—黎祁—来其—少宰羊

(10段)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11—16段)“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

(17—19段)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价值”,及有关各地豆腐的不同做法的见闻和感受

一、三读课文,品味深意

设题: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领悟写作意图)(结合20、21段)

写的是豆腐,但目的是想借豆腐言志。“颂”豆腐,更重要的是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平易朴素,平和宽厚。

二 、四读,质疑解难

1、作者出生在台湾,在北京又住过一段时间,但从文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局限性吗?这能看出作者有一种什么心态?

(1)、看不出

①开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表明作者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做豆腐小学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参与制作豆腐的全过程,体验与农业有关的制作,体验劳动的过程,分享通过劳动得到的愉悦。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58~59页。

教学准备

提前用清水泡发好适量的黄豆,准备好制作豆腐所需要的工具设备。

农村学校可以准备小石磨、豆包布、锅灶、柴草、卤水或石膏、小竹筐;城市学校可以准备豆浆机、豆包布、铝锅、炉子、卤水、石膏或凝固剂、小塑料筐。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准备。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课文,激发学生们参与制作的热情。

2.分工。在开始制作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使劳动过程井然有序。

3.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注意劳动安全。

注意在“过包”(也就是过滤出豆腐渣的工序)的时候,最好过滤两次。

点豆腐的环节,卤水要稀释,点的时候要稍慢一点,不要一下子把豆腐点“老”了,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大班游戏教案做豆腐

文档仅供参考

民间游戏活动三则 做豆腐

做 豆 腐 游戏目的复习称谓词,培养幼儿协作能力。游戏方法

两人一组面对面坐,双手相拉,顺一个方向做“推磨”状。同时进行一问一答,如果回答不出或回答重复,问、答双方调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游戏规则

一问一答顺一个方向做“推磨”状,动作要协调。建议

问答称谓可随机安排。附儿歌

推推磨,拉拉磨,你推我拉做豆腐。问;做好豆腐谁来吃? 答:外婆吃。问:外婆不吃谁来吃? 答:舅妈吃。问:舅妈不吃谁来吃? 答:舅舅吃。外 婆 桥 游戏目的培养幼儿协作能力。游戏方法

两人一组,一前一后坐在草坪上,后一幼儿双手搭在前一幼儿肩上,边念儿歌边摇动。游戏规则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摇动时两人朝一个方向。建议

此游戏适合小班幼儿。儿歌用上海方言念,趣味更浓。附儿歌(方言、普通话)摇呀摇,摇到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做豆腐小学品德教案

做豆腐小学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参与制作豆腐的全过程,体验与农业有关的制作,体验劳动的过程,分享通过劳动得到的愉悦。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58~59页。

教学准备

提前用清水泡发好适量的黄豆,准备好制作豆腐所需要的工具设备。

农村学校可以准备小石磨、豆包布、锅灶、柴草、卤水或石膏、小竹筐;城市学校可以准备豆浆机、豆包布、铝锅、炉子、卤水、石膏或凝固剂、小塑料筐。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准备。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课文,激发学生们参与制作的热情。

2.分工。在开始制作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使劳动过程井然有序。

3.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注意劳动安全。

注意在“过包”(也就是过滤出豆腐渣的工序)的时候,最好过滤两次。

点豆腐的环节,卤水要稀释,点的时候要稍慢一点,不要一下子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豆腐课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豆腐课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