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逍遥游》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24 08:07: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逍遥游》

成都七中罗晓晖

当我们仰望天空的星辰,那深邃、遥远和神秘的星空,往往激发我们的遐想。宇宙的深远广阔和人生的短暂渺小,能有力的刺激人对自己在世界的命运的思考。苏轼在《赤壁赋》里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广阔的宇宙中,长江渺小犹如如蠕虫,苏轼尚且如此感叹,更何况面对的是浩瀚无垠的星空。哲学从仰望星空开始。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名言谓“在余上者星辰之天空,在余内者道德之律则”(DerBestimteHimmelubermirunddasMoralischeGesetzeinmir),可见星空对人类的思想者的深刻触动。

人类没有翅膀,无法飞翔。但人类对飞翔的渴望,不是从飞机的发明才开始。从西方神话里的天使长着翅膀的形象,到中国的嫦娥奔月、精卫化鸟,无不包含着人类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庄子的《逍遥游》,也包含了2300年以前的中国先民翱翔于无穷境界的渴望。

李商隐的《锦瑟》中提到庄周梦蝶:“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梦蝶的故事强烈地表现了人生的虚幻感,对李商隐的诗,我们多数人的体会都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对人的存在的追问。也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Tobeornottobe,that’saquestion”所蕴涵的哲学意义。庄子的哲学思想很深邃,由此也可见一斑。庄周为什么在他妻子死的时候,还要愉快地唱歌呢?这是因为他对生与死、存在与虚无有深刻的、和常人不同的理解。庄子认为,在梦与醒之间、生与死之间、存在与虚无之间,很难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人的生与死,都无非一个正常的自然过程,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人应该安时处顺。

庄子的文章具有的特殊文采和风格,影响也十分深远。中国历代的文人,如李白、苏轼,都深受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大凡浪漫主义气质浓重的文人,几乎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我认为,文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浪漫的,就连杜甫那样的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也会写出像“蓬莱玉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这样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

《庄子》的思想艺术特色,首先在于它的思想奇特玄远。在他看来,人生的精神极境,是绝对自由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我们根据现代科学可知,无穷这类概念,超越思辩。维特根斯坦等人认为,形而上的问题是不可验证的因而是不可讨论的,释迦牟尼也把十四种形而上问题归为“无记”而不予讨论。在我们看来,世界万有都是相对的,绝对自由,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

但庄子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也许出于人生的失落感,庄子希望存在着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这个境界即使在“无何有之乡”,对人渴望自由的心灵毕竟也是一个安慰。那么庄子认为何种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最高境界的人,遗弃了自我。神人,就是超越凡人的人,泯灭了功用。圣人,就是智慧明达的人,忘却了声名。至人、神人和圣人,既然都是无所待的境界,所以不能割裂开来,他们是“三位一体”的。他们没有对我的执着,没有追求功用的行为,没有获取声名的愿望,抛弃了一切的追求,达到绝圣弃智的境界。所以庄子说,假如你是一个乌龟,你愿意做庙堂之上占卜用的神圣的龟甲呢,还是做一只在烂泥中拖着尾巴的平凡的乌龟?在庄子看来,自由首先意味着自由的生存,自由是生命的自由,死亡则意味着最大的不自由。执着自我,追求功名而沦于困境,是与自由精神背道而驰的。

这是《逍遥游》结尾的论点。我们知道,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有两种提出方式:一种是开门见山式的,论点在文章开头;一种是曲终奏雅式的,论点在文章结尾。本文的方式,是曲终奏雅。

显然,结论呈现出来之前的文字,统统都是铺垫。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故事多,出现的事物多,有植物有动物,有天上也有地上,万象纷呈,看起来杂乱得很。全文是如何把这么多事物联系起来而不至于杂乱的呢?从宏观角度看,我们需要把握住结构的关纽。这个关纽,就是“小大之辩”。第一段,主要是从空间限制的角度,谈无论大小,都受限制;第二段主要从时间限制的角度,谈寿命对于万物尤其是人类的限制--彭祖被认为长寿,人们都与他相比,但彭祖之寿实在也算夭折;第三段由寓言及于人事,更谈到人的境界的小大之辩。由此可以看到,“小大之辩”,是统领全文结构的总纲。

从宏观方面把握了全文的主旨和结构,就可以进一步研究本文的艺术特点。庄子文章的艺术性,历来公认为先秦诸子中最高的。它高在哪里?前人有句话论《庄子》,叫“汪洋恣肆”。具体到本篇,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层层铺垫,曲终奏雅:此条易明。全文主旨全在结尾,前面则把它埋伏了起来。埋伏越久,铺垫越充分,后面的突然显露,作为高潮就越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铺垫。文意如百川归海,全在结尾处,然初读首段,谁知下文将欲何言?神龙见首不见尾,须于铺排处体会。铺垫繁复,而以“小大之辩”的对比手法笼括,散漫中也有收敛。大量的铺排,如涓涓细流;结尾主旨显露,如百川归海。这一点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贾谊的《过秦论》的结构。但这与贾谊的效果又有不同。贾谊的叫做“水到渠成,斩钉截铁”,本文却是“恍恍惚惚,悠远玄妙”。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一条。

二、象在言中,意在言外: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皆在文句之间,非常生动,历历可见;而象外之旨,恍惚幽渺,常理难测。九万里高飞的大鹏,既不考虑万有引力,也不管是否高空缺氧,本已玄妙;可庄子并不认为这已经不得了,大鹏看似逍遥,其实还在有待的境界中挣扎。庄子谈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宗教境界,不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能够达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写的这部著作会被后来的道教尊为经典的原因。既然庄子谈的思想很玄,他谈论的方式,也不是按常理出牌。请看下面这一条。

三、非断非续,无往不复:寓言繁复,笔法腾挪,如山阴道上看风景,让人应接不暇。本文一会天上,一会人间;上下九万里,纵横千万年;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散得很远,也收得拢来。反复写大鹏之游,前后照应。文章以“大小之辩”为枢纽,但内容却纵横放荡。前人说,做人要谨慎,作文要放荡。

四、比譬多方,奇幻汪洋:大量的形象,说的其实都不外乎“有待”而已。但他反复说,就让人觉得淋漓尽致,而显出汪洋繁复的艺术效果。而且这些比譬,忽而天上,忽而地上,忽而小,忽而大,忽而神话,忽而现实,造成恣肆奇幻的艺术效果。本文对后世文学影响最显著的是大鹏的形象。这个形象,令后代文学家们印象深刻,从李白到毛泽东,很多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都会有意无意间想起庄子笔下的这只大鹏。比如李白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显然是化用本篇的句子。此节写大鹏,写法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大词大句:写大鹏翱翔,气魄雄伟,让人飘然有凌云之志。二是意境奇幻:形象神奇,想象诡奇,神话色彩浓厚。三是善于腾挪,恣肆多变:写到大鹏,忽然又以杯水芥草比喻,又拖出蜩鸠相对比,笔法放纵得很。

庄子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气势恢弘的境界。其实,庄子也善于把他杰出的想象力引向微观世界的。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有国与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与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庄子则阳》)

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世界,竟然被庄子描写得这么真切。我相信,现在我们即使借助最先进的显微镜观察蜗牛的触角,也观察不到这个生动的世界和这场激烈的战争。你曾经看到过一只小小的蜗牛角上尸横遍野、硝烟弥漫的场面吗?你能想象它们在蜗牛触须上乘胜追击半个月的情景吗?庄子看见了。他的想象力之强,之玄,由此可见一斑。

庄子之伟大,并不仅仅在于这种想象力,更在于他的浪漫主义加神秘主义,使他对宇宙发出了哲人的追问。请欣赏下面一段庄子的文章。这段文章大家不要小看,它对一些西方现代物理学家影响很大,曾被普里高津引入了他阐述耗散结构理论的名著《从混沌到有序》中。

上天是运动着的吗?大地是静止的吗?

日月为什么不断地轮回?是谁在推动着宇宙的运行?

是谁在维系着宇宙的秩序?

是谁,在无意之间而推动了宇宙的运转?

宇宙的运转是不能自己停下来的吗?

还是有一种机关在推动,使它无法停止?

这就是庄子版的《天问》。《庄子》文章玄妙奇诡,要读懂,还是先从《逍遥游》开始吧。

恣肆汪洋非等闲,庄文奇诡三十篇。

开宗不晓逍遥义,似把梦游当游仙。

(这是《逍遥游》前几段的阅读笔记。)

来自:北大中文论坛

第2篇:读《逍遥游》有感

读《逍遥游》有感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上过文化素质选修《老子与庄子》后,老师要求交一篇老子或庄子作品读后感,我选择了庄子的《逍遥游》。

逍遥,如何能逍遥?万物生于天地,其必有形,有形则受天地的制约,便无法逍遥于天地宇宙之外。文章开篇便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神话般的生物——鲲鹏!借鲲鹏之大,表现其逍遥与万物之外,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鲲鹏为何能徙千里,在于其翼若垂天之云。有一个天下的胸怀,方能遨游与天下而无所累。自由在于无所累,而无所累在于无己。或许我们总是被太多无须有的羁绊所羁绊,原因就在于我们太过执着了,太过执着的愿望是人生至大的坎儿。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东西,那就是过于沉重的身外的名利,放弃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更多心灵的空间,可以更加自在的追求。要知道,天地的制约,其实来源于心,突破天地的制约即是突破心的制约。我想天地在造人的时候,便在人的心中植入了私心这一个东西,由此而来的各种欲望便阻碍了人的自由。心灵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为所欲为。正如华盛顿所言:如果自由流于放纵,你会迷失在这自由深渊。自由是真诚、坦荡、纯净、追求梦想、热爱生活的心,是豁达开朗的心态。总之,心灵纯洁自由的人,生活是充满甜蜜和喜悦的。

生活中我们欠缺的是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自主地主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无论是总看别人怎么生活,还是生活给别人看,活在别人的眼里的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心灵的不自由。蜩与斑鸠不知鹏鸟,天下的胸怀已不能为所有人理解,鹏徙千里是飞,蜩冲丈余也是飞,有何不同呢?但鲲鹏并未在意蜩与斑鸠的看法,而是自由翱翔。

庄子把他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 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的精神境界完全寄托在鲲鹏之上。庄子在文章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庄子憧憬的“无穷”,即是其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这不是一个客观的时空存在,而是一个作者构想出来的虚幻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这里时间真正成为无始无终,空间也真正成了无边无际。这是一个摆脱了外在世界的一切束缚、与天地真正浑然一体的精神世界,充分表现了作者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思想境界。当然,这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却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作者是由于不满现实,渴望精神上摆脱一切世俗羁绊,所以希望游于“无穷”而获得至大快乐。可见一心要飞离人世、超脱现实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本身,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从中也我们也可以窥见庄子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自由执着的探索和追求。

很多人说读庄子的文章会使人变得消极避世,但我认为恰恰相反,庄子的文章在交给我们一种怎样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观念。《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但这些在庄子眼里则是汲汲于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无为”才是一种大智慧。

这个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

我觉得庄子和惠子间的辩论更能阐释这个道理。惠子先举例说,种一树,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却因其无用,将最终将它击碎。惠子以此来讥讽庄子的逍遥神人之说。庄子用使手不皲的药的例子来讽刺惠子不能善用其无用,嘲笑惠子一窍不通。

惠子不服,又将庄子比成橒树,大而无用。庄子反击道:“子独不见狸狌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来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谄媚以求功利,俟其机会如狸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庄子自喻,虽然树大而无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无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圣人无求于世,所以不为世所伤。

也许我们会觉得庄子思想难以实践。但是,就拿做官来说,不同的人初衷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却是真正心忧天下,一心为民,看待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这样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庄子之说不相矛盾了。在上课之时,我常常思考,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某一日我恍然顿悟,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

人们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由此可见,追求心灵的自由是亘古永恒不变的旋律,寄予着人们对生活最纯净最神圣的渴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充裕已满足不了人们心灵的需求,富裕的物质和丰富的生活也让人们的心灵不再平和与安宁。无休无止的繁忙充斥大脑,紧张的竞争和压抑使人们喘不过气来。于是,人们开始向往心灵的自由,挣脱世俗的桎梏和束缚,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繁琐中寻求自由,在复杂中感受轻松。有了精神的追求,我们才能寻找到美,才会审美。为了幸福与自由,为了生活的美好,我们要放开心态,用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和情趣,努力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此外,心灵自由之人一定是经常徜徉于书海之中的。文字能够荡涤心灵的浮尘,使原本嘈杂的世界在顷刻间被那飘飘落落的宁静沉淀下来,使心灵自由地飞翔。又比如,试想一下,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灵动的音符跳跃在青山绿水之间,心灵是否能够感受到那份博览大山大水的喜悦与自由呢?于是说,想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就绝不能错过美妙的音乐。

诚然,追求心灵自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但只要保持着一颗对自由的尊崇与信仰之心,幸福与快乐就绝不会离你而去。

下载读《逍遥游》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逍遥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