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两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阅读教学的研究性。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以后可要注意了。
第2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是安排在小学语文课标版第十册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了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这篇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并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之所以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发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课文教学很顺利地完成了,在拓展升华的环节中,却卡了壳。
师:(过渡)童年的歌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吟唱,童年的美好画面还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一定勾起了许多童年往事的美好回忆,一定想起了你们童年时的那些有趣的发现。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了不起的发现告诉大家吧!(自认为不错的环节)
生:(一脸茫然,教室里鸦雀无声,平常爱举手的几个同学也低垂着头,似乎在思考,也似乎在回忆,可等了好几分钟都没有动静)
师:(我有些着急,也有些恼怒)孩子们,这个发现或许没有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么伟大,但你们一定都有过发现的,它就是你在生活学习中通过自己思考、观察得到的一个知识或者启示。生:(仍然一动不动)
师:(发火吧,不行,我压抑着,想个什么办法呢?)老师给你们讲讲我童年的发现吧:(学生的眼睛开始发光)那还是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
师:我的童年的发现讲完了,你们回忆起了自己童年那些有趣的发现了吗?(微笑,告诫自己别发火)
生: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发现人不能孵出小鸡
生:我回农村去的时候,发现下大雨前蚂蚁要搬家,燕子飞得很低,爸爸说蚂蚁搬家是因为它们怕被水淹着,燕子低飞是因为空气太闷了生:小时候妈妈逗我,说吃了西瓜籽肚子里会长出西瓜来,后来上学了,我才知道不会,因为肚子里没有土壤和阳光,我被妈妈逗我的那句话折磨了一年。(同学笑了)
生:我发现亮的东西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反射光。
生:……
师:同学们,你们有这么多了不起的发现,真不简单。拿起我们的笔,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吧!
反思:
这节课,在上到我自认为设计不错的环节时,却卡了壳,后来我积极应对,终于让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在这节课中,我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在遇到到学生冷场的时候,先稳定情绪,告诉自己,别动怒,他们还是孩子。
其次,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维受已掌握的知识、生活经验、储备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不可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那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都能作出及时的回应。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随机应变,随着学生的状态改进教学环节,在冷
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新构建,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改变提问的方式和所提出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迸发智慧的火花。任何一节课,都需要教师预设,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生成。只要教师拥有崭新的理念,课堂就会动态的生成,无限的生成。质疑处可以生成,出错处可以生成,偶发事件可以生成,空白探究可以生成,任何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都是生成点,只要你去做。预设只是教师的初步设想,并不等于课就一定要这么上。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课堂才会焕发光彩,教学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多学习,多摸索、多思考、多积淀,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3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8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太平中心小学五年二班林琼
片断一
自读自悟, 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1).我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
(2).举例说说你对课文中这句话的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2.小组合作学习。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片断二
抓住重点,读悟结合。
重点交流:
举例说说你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1)、根据课文,说说“我”的发现使“我”面临着什么?
(2)、说说你知道的其他例子。
[评析]让学生说说其它的有关科学家献身的例子,通过这一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科学家为此甚至受到不幸的事。学生纷纷交流
第4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
第5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虽然是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我”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沈志伟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我的自嘲;盛建平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
第6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颇佳。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中,从学生全神贯注的凝听中,我体会到了教师的快乐,我知道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是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课下反思,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
第一点,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内容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因此,我把这一课的教学放在最后,作为本单元的重头戏去认真对待,这样,学生有了前几课的学习基础,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第二点是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课前进行胚胎发育规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点,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
第7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杜秀莲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人第二单元的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四小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姚秋生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
第8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