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2、顺畅畅朗读背诵。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顺畅朗读背诵。⑵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
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力量薄弱,装备简单的条件下,以弱胜强的原因,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进而导入本文。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
(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学生阅读学习材料介绍孟子、《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多媒体出示要求)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朗读指导(多媒体出示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
3、齐读一遍。正音:(多媒体显示)
粟(sù)夫(fú)畔(pàn)通“叛”
4、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翻译全文
(1)明确翻译步骤:“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意思;看一看——注释;议一议——难点;说一说——理解;评一评——正误”
(2)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4人一组,推举小组长记录疑问)(3)教师出示重点及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亲戚畔之得道者多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学生组内合作学习完成后,班级范围内质疑、释疑。(5)重点检测
6、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研读赏析
1、文章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列举了那些事例? 学生思考发言。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语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环而攻之” 总结内容,指导背诵本段
3、在叙述第二个事例中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总结内容,指导背诵本段
4、文章到第三段中心论点已得到证明,那么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先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段中,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
5、齐读
五、拓展反思
结合历史和现实举例阐述“人和”思想的重要性。
六、当堂背诵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第2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故事就是《孟母三迁》,从那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孟子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孟母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培养出了一位圣人。另外还有胡适的母亲、六祖慧能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等等,可见世界的命运一多半掌握在妇女手中。
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 停顿 重音 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突出 富有节奏 正音:戚(qī)粟(sù)夫(fú)畔(pàn)通“叛”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五、研读赏析
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
1、文章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论点,列举了那些事例? 学生思考发言。(两个事例。具体句子----)
2、第一个事例中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③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④ 原因何在?(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板书)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胜利 指导背诵本段
3、第二个事例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双重否定句的排比句式;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读起来整齐、有气势)② 战争结果如何?(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③ 为什么?(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板书)地利不如人和(攻城胜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运用排比。作者将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
5、统治者治国“以封疆之界,不以山溪之险,不以兵革之利。”那么依靠什么呢?(人和)
6、对了,治国更学要人和,那么君主如何才能得到人和呢?(得道,施仁政
这就全面体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实行“仁政 ”这里也看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思想。)
7、那么得道会怎样?不得道又会怎样呢?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板书)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总结: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证明论点,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当堂背诵
六、拓展
通过以上我们的朗读、品味、赏析、背诵我们对孟子的人和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结合历史或者今天现实说一说人和的重要性?
(98年众志成城抗洪胜利 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 奥运成功的举办等等)
七、作业:背熟并默写全文
八、结束:我们这节课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背书声结束这篇课文吧,实在背不过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课文。
(三)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析论点: 守城胜利 攻城胜利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3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2、顺畅畅朗读背诵。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顺畅朗读背诵。⑵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
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名言积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
介绍孟子、《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
第4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亳州九中徐秀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