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岳飞》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一) 理解字词,读顺课文,能讲述文意
(二) 有详有略,层次分明地叙述人物生平
(三) 学习岳飞高贵的品质、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一、 走近作者及岳飞
《岳飞》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史学家,岳飞,________(朝代)著名抗金将领。
二、基础知识: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霄旰()恂恂()刍()戍()吴玠()猝()
撼()犒()立斩以徇()
2.解释下列词语。(结合句义翻译字词,在自学阶段就要牢牢记住这些基础字词的含义)
⑴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事亲:________
⑵宁大将安乐时耶宁:________
⑶课将士注坡跳壕课:________
⑷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问劳:________
⑸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撼:________
⑹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恂恂: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先用红笔点出句中重点词,然后进行翻译)
(1)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梳理结构
课文分三层:
第一展从开始到写岳飞
第二层从“师每休含”到写岳飞
第三层“从每调军食”到结尾写岳飞:
四、课文从这三个方面赞扬了岳飞爱国尽职的高贵品质。
五、根据目前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你认为哪些属于详写,哪些属于略写?为什么?
六、课文精析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人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1.这是文章的第几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这一层属略写还是详写?
3.这一层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4.岳飞“治军有方”一共包括五个方面,这五方面在文中都有体现。我们一起把各个方面的表现与这五个字对应起来。细读这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①找出与“仁”字对应的原句。
②找出与“信”字对应的原句。
③找出与“智”有关的原句。
④找出与“勇”对应的原句。
⑤找出与“严”对应的原句。
课外连接:《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 “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卢望
第2篇:岳飞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学科练习案课题岳飞第19教时
编制时间:3月24日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学科组长签字:
预习内容:
[知识链接]
1.本文选自,作者是 史学家。
[自主学习]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姬() 旰() 刍() 徇() 掳掠() 远戍()
犒() 猝() 阙() 蹙() 恂()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事亲:)⑵宁大将安乐时耶(宁:)
⑶课将士注坡跳壕(课:)⑷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问劳:)
⑸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撼:)⑹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恂恂:)
巩固训练:
⑴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
⑵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
⑶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⑷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⑸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
课后检测:
身处逆境,发奋苦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适,出嫁)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即临安,今之杭州),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沃:浇)面,往往饘粥(饘,稠粥)不充,日昃(昃,日过中午渐渐向西方落下)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或夜昏怠( )
②辄以水沃面(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之南都(之:)
②或夜昏怠(或:)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先:)
16、下列句子的译文,只有两句是正确的,请选出来()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范仲淹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很悲伤,哭泣着辞别了母亲,到临安去。)
B、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常常连稠一点的粥都吃不饱,太阳要落了才吃点饭。)
C、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终于精通六经,在天下慷慨得志。)
D、常自诵曰:“士当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常常自己高声说:“男子汉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欢乐之后才欢乐。”)
17、下列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A、此文赞扬了范仲淹身处逆境、胸怀天下、发奋攻读的精神。
B、此文记述了范仲淹出身寒微、生活贫苦、刻苦攻读的事迹。
C、此文介绍了范仲淹幼年而孤、母亲再适、发奋读书的情形。
D、此文用范仲淹的事迹告诫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有所作为。
张语晴
第3篇:满江红 岳飞 导学案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2015年春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满江红》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曹琳君 时间:2015年3月22日 教学目标:
1、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2、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重难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赏析词的意境。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诗歌,结合学生手边资料对诗歌进行“参读”。
2、运用知人论世,考析词意、疏通章句等方法赏析诗歌。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战士远比文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我们心目中的将军都是驰骋沙场,我们就此想象,诗人把手中的刀剑换成笔墨的模样,会不会像文人那般柔情?那自然是不会的,这些武将总会把沙场那动辄人心的豪壮之气挥洒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