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风筝》教案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6 08:05: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课文风筝教案设计

课文风筝教案设计

课文风筝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运用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的读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创设情境

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用歌曲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感情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初读,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彩屏显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的?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教师:

指导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情节。

(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三、研读,合作探究

彩屏显示: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题1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

四、精读,理解人物

学生活动(彩屏显示):

朗读第3、4段,说说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谁才是真正的`悲剧制造者。

演读:一位学生表演哥哥,一位学生表演弟弟,朗读第3、4段。要求所有第三人称均改为第一人称,并读出人物的感情。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真正体会人物的情感,以更好的理解人物。)

五、思读,质疑问难

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准备问题: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六、联读,延伸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择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把学生从课本引向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七、小结,朗读课文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与《满天的风筝》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三)。

第2篇:课文《风筝》教案设计

课文《风筝》教案设计

课文《风筝》教案设计

一、导入 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第3篇:课文风筝教学教案设计

课文风筝教学教案设计

一、课题的导入

〈一〉背一背。清·高鼎 《风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齐读,大声读,提高课堂气氛和活跃度。

风 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án)

〈 二 〉 猜一猜。下面这首诗是清·吴友如的一首题画诗,猜一猜描写的是一项怎样的活动:

只凭风力健,不加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①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曾经放过风筝的同学举手,并谈一谈你放风筝时的心情好吗?

③由鲁迅和他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沉重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二、认识鲁迅

①谁了解鲁迅先生的一点情况? 小学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篇课文《三味书屋》。

②补充有关鲁迅的资料: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风筝》课文教案设计范例

《风筝》课文教案设计范例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课文《风筝》的教案设计

课文《风筝》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体验感受生活中误解、冲突中的亲情。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部。他的文学作品以杂文成就最大。

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1、浮动的风筝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指名学生回答,讨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课文风筝教案设计大全(20篇)

教案能够规范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教案名字6]

课文风筝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读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句:“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精心制造出来的理想的翅膀啊!每个人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

3.初步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能够从放飞风筝联系到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德育目标:

培养孩子在联系实际中找到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能够从放飞风筝联系到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二、我会填。

课文分别写了()、()、()三件事情,当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我不解。

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课文风筝教案设计(优质16篇)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教案要注重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教案模板,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

课文风筝教案设计篇一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回忆了“我”小时候将小兄弟自己做的的风筝弄坏的事情,并且不让他玩风筝,认为玩风筝是那些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后来鲁迅才知道玩是儿童的天性,就像人要睡觉……痛恨当时的所作所为。想去找小兄弟说对不起的一件事。

鲁迅先生简约的几笔,就将小兄弟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让他自由自在,就像蓝天下飞翔的风筝,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

这篇文章通过这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课文《风筝》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文《风筝》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