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课文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6 08:04: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品质》课文教案

《品质》课文教案

《品质》课文教案

《品质》教案

同学们,去年春节期间,中央十套推出了一档新的节目叫做《留住手艺》,它向人们介绍了现代社会里一群忠诚的坚持着传统生产方式的手艺人的故事,这个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实,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早就有一位作家关注了这样的手工业者,他就是约翰·高尔斯华绥。〔介绍高尔斯华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一位手工业者――格斯拉。

课前大家都对这篇小说作了预习,现在请回忆一下,读完本文,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特点)

刚才,有同学同情于格斯拉的悲剧命运,也有同学关注了他的个性特征,认识到格斯拉是一个 的人。 (指着板书说)

他的这些特点,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补:小说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也表现了人物的这些特点?大家再一起找找。)

格斯拉还有没有其他特点了?

〔提示:技艺高超、忠于技艺、坚持原则、诚实守信、认真踏实、朴实严肃、正直善良

他不偷工减料、不马虎了事、不损人利己……〕

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细节;(接待顾客的方式,格斯拉的愤怒)

侧面烘托:环境(橱窗摆设)描写,别人(我和年轻人)的评价。

〔这部分,当涉及到精彩的语言、肖像、细节描写的时候,可以请同学读读。

你能不能把这部分给大家朗读出来,读的时候要能够体现出格斯拉 的特点〕

高尔斯华绥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出了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格斯拉。

二、然而,这位有诸多美好品质的手艺人却在他六十多岁离开了人间,我们在同情、惋惜的时候,有没有好好想想他的死因。

医生说,他是由于慢性饥饿而死的。

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然而,手艺如此精湛的他,怎么会挨饿至死呢?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

(补:从这段话里,你能归纳概括出哪些死因?)

工作废寝忘食,资金全用在制靴这件事上,

积劳成疾,资金周转困难、无法维持生计

(补:刚才这位同学找到了格斯拉自身的原因,就其自身而言,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了?

〔提示: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材料,亲手精心制作质量最好最合脚的靴子,他的靴子最耐穿,相对而言他的货物的销量就要受到影响,他不愿意改变;他的费用总是在交费日才收;

这里这么多原因,说到底就是格斯拉对职业的无限忠诚。

(补: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提示: 外在的原因: 竞争对手:大公司采用机器生产,产品丰富,式样时髦;大公司利用广告吸引顾客、拉拢客源; 消费者:“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追求时髦和多样――消费观念改变

三、所以,从表面上看格斯拉是饿死的,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看到格斯拉的死是因为:是因为他与那个时代脱节了,而他又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以他的结局只能是一步步走向破产,以至最后死亡。目睹这一切,他周围的人有怎样的反映?

“我”――尽可能多的向他订做靴子;赞美他做的'靴子。

(补:“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尽可能多的定做靴子是同情怜悯格斯拉,在资金上帮助他。

(若先说同情,则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尽可能多的定做靴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除了多订靴子,“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反映了?

(补:为什么每次“我”都要赞美他帮我做的靴子?

因为,靴子的质量和作工确实越来越好。同时,“我”也认识到手艺人并不在意人们在物质上的慷慨施舍,他们更需要对手艺的尊重。靴子的灵魂是格斯拉赋予的,对靴子的肯定和赞美,亦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尊重。

除了“我”,文中还提到了谁?他又是如何看待格斯拉的?

年轻人――对他做法不理解,但对他的手艺深表钦佩(是个怪物,但做了顶好的靴子)

四、“我”是想帮助格斯拉的,但却并没能够使他走出困境。那么,有没有办法来改变他的命运呢? 如何改变格斯拉的命运?(尽量说)

他会这样做吗?

这样做,就改变了自己,格斯拉就不是格斯拉了。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制作质量最好的、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努力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即便是死亦会无憾。格斯拉虽穷困,但却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

所以,可以说格斯拉用死捍卫了他的职业尊严,他的死是他品质的最有力证明。他的死更突出了他的高贵品质。我们可能会惋惜他的死,同情他的悲剧命运,但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以发人深省。

高尔斯华绥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在《品质》中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助这个形象,我们也看到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八、思考后讨论: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时期,为了物质利益,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和美,我们该怎样面对他们,或者,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九、总结:

制靴的手艺人格斯拉,他用生命维持着与现代工业体制相对立的生存手段。在工业社会中,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苟延残喘,很多小手工业者走向破产。然而,即便面临生存危机,格斯拉都没有改变自己,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中的怪物。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朴素而又温润的光辉。同学们,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活于世,总该为真、为善、为美承受些什么的。

十、作业:

阅读自读课文《老王》,体味人力车夫老王这个生活在特定时代的底层劳动者的人格魅力。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第2篇:课文《品质》 赏析

《品质》赏析 高尔斯华绥

2、时代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3、基础积累

(1)字音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2)字形

(3)词义

簇新:极新、全新。羞怯:羞涩胆怯。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褶皱:皱纹。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三、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一个同学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品质》鞋匠格斯拉有高超的制鞋手艺,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四、合作探究

1、情节线索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环境描写

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请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明确:(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五、人物鉴赏

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明确:(品读的关键是这样不“美”的外形是否会影响人物形象?这样的描写既是老鞋匠外在形貌的突出特征)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明确: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25、26段)

明确: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明确: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明确: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明确: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这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 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六、能力提升

1、学生之间讨论 :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个人原因: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社会原因: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明确:(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七、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质”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八、拓展研究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第3篇:小学语文课文《品质》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品质》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品质》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1、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对五位义士的死作了高度评价,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含义。这五位义士,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然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与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

下面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必修三《品质》课文优秀教案

必修三《品质》课文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品质》课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质》课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