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导学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6 08:02: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萧索()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折()本惘()然恣睢()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

凄凉隔膜展转 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

3、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二、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杨二嫂: “我”: “我”母亲:水生: 宏儿:

三、组间交流,精讲点拨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2、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检测,课堂小结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五、课后提升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第2篇: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主备教师:马熠皎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3.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了解作者的情感及执着信念。

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二、资料放送

1、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2)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篇。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小说

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

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

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并理解词语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黛()色愕()然五行()

一望无际:无端:景况:

松松爽爽:

隔膜:惘然:恣睢:

2、整体感知课文

(1)、按小说“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2)找出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

(3)讨论比较人物在这20年间产生的变化,要求在书上划出来。

(4)归纳人物形象: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现在的杨二嫂:

20年前的“我”:

现在的“我”:

(5)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20年前:

20年后:

(6)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的萧索破败、故乡人的麻木恣睢?

四、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

“我”在小说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情感是什么?

小说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感基调?

如何理解小说最后一段话?

五、写法盘点

1、对比的写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借景抒情,以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运用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形象

4、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

六、拓展阅读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海子

„„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读过昆明诗人于坚一篇访谈,印象颇深。于坚是个热爱故乡的人,曾用很多美文描绘身边的风物。但10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

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他说的内容,现实视野中根本没有对应物。该文还引了他朋友的议论:“周雷说,‘如果一个人突然在解放后失忆,再在今年醒来,他不可能找到家,无论他出生在昆明哪个角落。’杜览争辩道,‘不可能,15年前失忆,现在肯定都找不到。’”

这不仅是诗人的尴尬,而是时代所有人的遭遇。相对而言,昆明的被篡改程度还算轻的。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讯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

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

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

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

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

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我后悔了。我去晚了。我不该去。

由于没在祖籍生活过,多年来,我一直把70年代随父母流落的小村子视为故乡。那天梳理旧物,竟翻出一本自己的初中作文,开篇叫《回忆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是一个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的村庄,有哗哗的小溪,神秘的山洞,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傍晚时分,往芦苇荡里扔一块石头,扑棱棱,会惊起几百只大雁和野鸭„„盛夏降临,那是我最快乐的季节。踩着火辣辣的沙地,顶着荷叶跑向水的乐园。村北有一道宽宽的水坡,像一张床,长满了碧绿的青苔,坡下是一汪深潭,水中趴着圆圆巨石,滑滑的,像一只只大乌龟露出的背,是天然的游泳池„„”

坦率说,这些描写一点没掺假。多年后,我遇到一位美术系教授,他告诉我,30年前,他多次带学生去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写生,还路过这个村子。真的美啊,他一口咬定。其实不仅它,按美学标准,那个年代的村子皆可入画,皆配得上陶渊明的那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几年前,金银花开的仲夏,我带夫人去看它,亦是我30年来首次踏上它。

一路上,我不停地描绘她将要看到的一切,讲得她目眩神迷,我也沉浸在“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想象与感动中。可随着刹车声,我大惊失色,全不见了,全不见了,找不到那条河、那片苇塘,找不到虾戏鱼溅的水坡,找不到那一群群龟背„„代之的是采石场,是冒烟的砖窑,还有路边歪斜的广告:欢迎来到大理石之乡。

和于坚一样,我成了说谎者,吹嘘者,幻觉症病人。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大树、影子,早已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第3篇:关于《故乡》导学案

关于《故乡》导学案

关于《故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描写人物的方法。

2、联系写作背景,思考小说表达的主题以及一些语段的深刻含义。

二、课前预习:

(一)课前小测:我要掌握的生字词:

阴晦 萧索 愕然 隔膜 恣睢

(二)整体感知:

1、归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

(提示:找出文中关键的语段,用一个词或字概括)

记忆中儿时的'故乡:

现实中眼前的故乡:

2、见故人 —— 故人相见不相识

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故人的变化?

三、自主学习:

这篇小说题目是“故乡”,却主要写的是故乡人的变化。请用你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出人物的变化,并思考其变化的原因。

(速读课文,用圈划点括批注法自学课文)

1、人物之变: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闰土和杨二嫂的前后不同的语言、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的句子,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故乡》的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乡》的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