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2 08:08: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

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

《倚天照海》(写曾国藩的):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

数峰无语立斜阳,也许曾国藩本人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块默默的无字碑。一个年少时就才学出众的天才,一个二十多岁就考取进士的少儒,一个当清政府在太平天国打击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挺身救驾的勇者。他曾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极品,也曾饱受倾轧,郁居乡里;曾在战场上带甲百万,挥斥方遒;也曾一败涂地,差点投水自尽。这截然不同谜一般的身世,也许也正是他一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内圣外王,不错,这正是国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开《曾国藩家书》,翻开《冰鉴》,翻开属于国藩内心的那一页,我为之所震惊,这难道就是扬名政坛,决战沙场,坚忍果断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惊叹,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也许也只有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最中肯:“曾国藩是地方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

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人无完人,安庆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国……这些是事实,不知是有意,还是不得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一下是文稿(历史中,我们唯爱周瑜)

我们都终将成为历史,却不一定会成为历史人物。历史人物首先要是个“人物”,是可能流传千古,其名其行被后人记住的人,即使不在正式的史书典藉之中,也会在士大夫的笔端,乡野的闲谈中世代相传。历史人物少有不少求身后虚名的,甚至于为此颠倒黑白,但后世如何评价总是不能掌握。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不多,算起来真心实意地喜欢的只有两个。因为我的标准不但严格而且细致,少一点都会打了折扣,全部符合的人堪称完人,可是这完人在世人眼里却远称不上完美甚至远称不上伟人,由此可知我的标准多少有点不可理喻 写自己是自讨苦吃,写自己真心喜爱的人却是乐事,神驰千载,想象他们在遥远的年代中的做为,为世上曾有这样的人而心存感激,这是一种奇异的精神享受。喜欢历史人有三个好处,其一是已成定局,没有悬念没有改变,再不可能让你失望。现实中的人要耗费你的一生去看他的一生,不免累人;其二是轻松,再难过的事情写在史书里也只是薄薄两页,发生在现实中却惊天动地,不一定承担得起了。其三是不存拥有的奢望和痛苦,只是全心地欣赏,就象欣赏任何从古流传下来的无瑕珍品去欣赏这人世间曾经有过的精彩人生。所以这标准也只适合于古人,不能用来衡量身边的人。身边的人都称不上完美,即使他是的,也须由后人来评价,因为是古人,你才可以极尽挑剔之能事,而对于现实的人,这样的标准无疑是太过苛刻近于疯狂了。 三国两晋之时是中国最风流瑰丽的年代,特立独行的人比比皆是,何以独喜口碑并不甚佳的周瑜?(其实这些不甚佳口碑全部都是由于罗贯中对孔明的偏爱而扭曲了周郎所有的优点与智慧的结果)要说的明白还得把我的标准一一列出来,实际上我也不知道是因为喜欢了周瑜才立了这些标准还是因为他丝丝入扣地符合了我的`标准才喜欢他。这些标准中有俗而又俗的,也有无章可循的,想清楚列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是由人而言之吧。

周瑜的生平可由三国中诸葛亮那篇假惺惺的祭文得知,祭文哀情虽假,内容倒是真的:“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剧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宏才,文武筹略;火攻强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这样的人宁不让我为之泪涟而心折。 首先自然是“吊君丰度”,一个相貌猥锁之人再有惊世之才也不在我喜爱之列,比如庞统。周瑜在三国里出场尚且年青,已是“容颜秀丽、姿质风流”,世人多称周郎,小乔是当世美人,却与周郎堪称佳配,可见其相貌已非不俗可喻了。但两晋美男子会聚,从夏候玄、嵇康后可列出一长列名单,可知仅有好相貌也不能让人倾心,象武则天的男宠张宗昌、张易之之流,即使“六郎面如桃花”也不过让人作呕而已;慷慨悲歌之士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死后让三军怆然的有李广,让主为哀泣的有霍去病,让友为泪涟的更是不计其数,三者共有的虽然较少也绝非绝无仅有,对于其他人我也感佩但不会心仪更不会喜爱至此,所以人格的因素不是主要的,周瑜的确受部众爱戴,受孙权倚重,在他死后数十年孙权仍将公谨作为第一人推崇,他临终之前推荐鲁肃的拳拳之心读之让人心碎,然而我想周瑜此人即使刻毒阴险,也不会在我心中损其分毫;火烧赤壁的丰功伟业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部,凡是青史有名者,谁无过人之处?凡是君王霸主之类的大功业让我望而生畏,那样的人只是让你崇拜评说而不是让人去喜欢的。大器晚成是让我叹气的一种,对于郦食其、范曾、商山四皓一类的老朽我缺乏兴趣,好在少年得志的古人更多。 只是有学问失之柔弱,即使是仗剑而行的李白也不过还是一介书生,我对诗人的喜爱只限于诗词本身,与其本人不甚相干,我很爱《红楼梦》,却并不喜欢曹雪芹,太悲剧和寒酸的角色让我难有热情。对于谋士一群我更是不知所谓地讨厌,象是巨堤下的虫蚁,除了阴谋没有阳性;战场上的武将我反而更为偏好,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气魄让我倾倒,李广“飞将军”的神采让我赞叹,一个男子的真性情只有在古战场上才能真正淋漓尽致地挥洒和释放,我迷信这种阳刚,然而粗鲁无华仍然是不够的,所以《水浒》中没有一个让我舒服的人,林冲稍稍好一点,但也称不上文武双才。 我喜爱的是“文武筹略”的人物,文得武得,并非是文会识字,武能耍剑就可以,两者并重且都有名证才可以,这样一要求,范围就小了,辛弃疾、岳飞都是能文能武的人物,但一偏于文而一偏于武是显而易见的。明代的王阳明无疑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学问出奇的好,仗也打得出色,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都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可我半点不喜欢。他们都太正统了,想起来都有黑白电影的感觉,因为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绮丽温情的背景作为陪衬,长长的一篇功劳簿看了让人生厌。唐朝的李靖在文武全才之上又比他们多了一分长处,就是有巨眼识英雄的红拂女相伴,让人有美丽的遐想的余地,可是他建功立业的时间贯穿一生,又寿终正寝没有让人扼腕痛惜的情由,何况死去时已垂垂老矣,与俊朗的标准已相差甚远 因而只有周瑜,才是世间少有的奇男子,才是我心头至爱。他“青年有俊声”,少 年得志统领三军,南平长江,西治巴蜀;治军有度才服程普,力辩群臣宁战不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决胜千里的帅才;羽扇纶巾,轻袍缓带是儒士风范;狂吟舞剑,听弦歌而知雅意是名士风雅;时人无不知“曲有误,周郎顾”,一曲《长河吟》与《广陵散》一般成为世间绝响。这样的人生还嫌不够精彩,又与小乔配为佳偶,琴瑟相合羡煞世人。历史上多少夫妻是见于传说的,杨玉环与唐明皇相爱而不相配,朱淑珍珠玉之姿配了莽夫,周瑜与小乔却是珠连璧合的一双人,一个男子有再大的作为没有似水柔情也是枉然,时人皆将小乔之配周瑜传为佳话,可以想见他们的幸福,诸葛亮特地以“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激起周瑜的怒气也可想而知小乔之于他的珍贵。 他拥有举世皆知的美妻,他是国之栋梁,军之明帅,可惜正当英年却寿终于三十六岁,去翻《三国志》,查证他的死因,果不其然,诸葛亮三气之说是子虚乌有的,孙权的三哭却是真的:闻道周瑜死讯,孙权放声大哭;见了周郎绝笔,再哭不止;接了灵柩又哭祭于前,三军举孝,举国哀悼。这样的人也许真的是天妒英才,他的绝笔中写出“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的叹息,我又何尝不为之叹不为之伤,正当击退强敌踌躇满志之时却一病而亡,高潮时骤然落幕,花盛时突遭霜毁,他死前该是何等无奈,何等悲凉,孙策死时国中因有周瑜而不至慌乱,而周瑜早亡却使孙权方寸大乱,直到看到他遗书中妥当安排才稍许安慰。

小乔呢?花容月貌适为谁妍,寂寞空房又何等凄凉?可她仍是值得羡慕的,她毕竟有回忆,有他抚过的瑶琴,舞过的长剑,翻过的书卷,有整个国家陪同她一起悲哀一并怀想这也许是幸事,至少我是因此而深陷于对他的喜爱,作为一世之人,他没有李靖活的完满,他抛下功名与娇妻走的不甘,然而作为万世流传的人物,他却比李靖更加完美,他因此而永远不会再平庸,永远不会再失败,不会象李靖一样老去,不会象孔明一样兵败歧山,他的早逝成就了一段无比辉煌的人生,令人神往也令人感伤。罗贯中对他的诋毁,把属于他的羽扇纶巾作为了诸葛亮的标志,甚至他是否量小是否死于诸葛亮的激将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这样精彩的人,是造物的宠爱将为人的最佳特质都给了他,又将惋惜与悲哀都留给了与他同时和他身后的世人。(事实上,周瑜是因病而死,并不是因气而死,有三国志及各类史料为鉴。) 我的标准就是完美,而我的完美却是不满之月,一现之花,唯有周瑜,只可惜一点,他与小乔的夫妻情深只能由别人的诗词中去体会,三国的史书中对此当然不会置一词,让人想象的空间虽然天马行空却了无线索。

第2篇:浅谈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

浅谈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

古人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今天的学生参加高考时已经是十二年寒窗,但很多学生高考时所写的文章别说“一朝成名”,连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都达不到。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贫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像没有好的建筑材料再好的建筑工人也不可能盖出坚固美观的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好的作文素材,又怎能奢望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事实上,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他们在作文时所缺的往往并不是新颖的观点和见解,而是承载它的好的载体,因此作文素材的贫乏成了很多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从现在的高考考纲和命题趋势来看,学生作文时审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在审题立意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于作文素材贫乏,很多学生考试时为寻找合适的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有的学生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最终即使有好的立意构思也被迫放弃,或者是勉强成文却辞不达意(立意)。有的学生由于思维幼稚,视野极其狭窄,作文时只会写自己的生活琐事,或者是父母师生朋友情,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一以贯之的老话题,写出的作文索然寡味。有的学生由于阅读量太小,知识面狭窄,积累的素材少而陈旧,只会把少数几种材料用得非常滥,比如司马迁、鲁迅、居里夫人等等。再加上对素材缺乏个人的挖掘和独特见解,所以最终只能是对传统见解的重复,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还有的学生由于平时忽视作文素材的积累,干脆考前临阵磨枪,大量地背诵现成材料。由于对这些材料缺乏深入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无法准确把握,作文时只是把些本无干系的材料硬拼凑到一起,结果往往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甚至材料和观点脱节,各说各话。

高中学生该如何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什么样的素材,历来说法众多。但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认为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提倡学生写日记、周记。针对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专家提出应该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重点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只是引经据典。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但有些学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味地写自己的生活琐事,选材幼稚乏味。甚至走向了反面,在写生活的口号下,为了吸引考官的眼球,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或者编造谎言,要不就是说自己身残志坚,要不就是说自己身世离奇凄惨,以博人同情换取考分。其实要抒写真情实感,并非只能依靠自己的生活经历,借用历史、名人事例,化用经典美文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特感悟,也是中国文学传承的优良传统。完全从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取材比较适合那些因各种原因所致生活经历较为丰富和特别,或者感情比较细腻,对生活勤于观察和思考,同时语言功底较好的学生。但这种选材方法对多数学生可能并不合适,因为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受现实条件所限,长时间的学校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狭小,个人生活阅历单纯有限,如果没有如同沈从文一类作家那种大巧不工,平中见奇的语言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而独特的感悟,要想从他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挖掘出好的作文素材并写出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恐怕是不大可能。

还有人则认为应该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来积累作文素材,因为多读必然会写,这实际上也早已被无数的作家成长的经历所证实。但这种方法对很多的高中生可能也不大合适。首先用这种方法所需的时间较长,短时间内是难以奏效的。众所周知,现在的高中生时间有限。对小学和初中生而言这种方法应该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首选,因为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其次,大量的课外阅读必然加重学生的负担,毕竟大多数高中生是不敢像韩寒一样置其他学科的学习和高考于不顾专攻写作的。再者,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学生阅读的质量实际上是难以保证的,如果阅读对象选择不当,弄得不好可能适得其反,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误入歧途,如近年有的高考考生作文时通篇网络语言,或者表现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趣味。另外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的,那就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迫学生去做,恐怕也不会有好的成效。我觉得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作文素材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部分有良好阅读习惯的高中生。

当然,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往往各有利弊,高中学生应该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解决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我认为以下两点应该要注意:

第一,尊重客观现实。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想着学生都会专注于作文,并为之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的高中生由于面临高考这个硬关卡,课业负担极重,时间精力都有限;再加上现在的高中生兴趣爱好广泛,并不是哪个学生都对作文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不管是从高考的角度还是从个人以后发展的角度考虑,很多高中生是不可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作文上的。

第二,了解学生写作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指“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是“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功能。”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作文自然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但是长时间以来,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理想化地把语文教育当成文学教育,误以为语文教师的使命是将学生培养成作家。这种好高骛远的要求弄得学生和老师都无所适从,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味道了。实际上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那些对文学并无多少兴趣的学生而言,学习作文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掌握一门工具而已,他们只要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较为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即可。

从以上两点来看,我认为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作文的要求不必过高,作文素材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比较快捷和有效。对很多作文水平一般的高中生来说,靠课外阅读或是背诵大量现成的作文素材来提高作文水平,其实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何不就近取材。且不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多么丰富的作文素材,其实就在我们的语文、政治、历史,甚至在地理、物理、化学等等这些教材之中,所包含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其涵盖面之广、其数量之大,难道还不足以提供学生写一篇寥寥800字的作文素材吗?前两年高考作文中有学生首创“实验报告”的形式,所利用的不就是理科的知识吗?即使仅就语文教材而言,十二年中语文教材(含语文读本)所提供的经典美文、诗、词、曲、赋,所涉及的古今中外文化名人、事例和名言警句等等,也足以支撑学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了。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都体现出视野开放和人文关怀的特点,考生临场作文时一般都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感觉。所以我想,对很多高中生来说,他们朝夕相伴的教材,特别是文科类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库。也许是“灯下黑”的缘故,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可能忽视了对所学教材中的作文素材的合理挖掘和利用。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取材方式,反对总是引经据典,认为这样写抒发的不是真情实感,也违背了创新的初衷。其实何谓“经典”?经典不就是能引起不同时代人们感情与心灵共鸣,并给人以启迪的作品吗?文化名人的人生经历和成功事例的作用也是一样。如果说以写历史、文化名人和化用经典美文就不能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鲁迅的《故事新编》那样的“经典”岂不都该扔进垃圾桶了?

高中生要利用好教材(主要是文科教材)这个几乎取之不竭的作文素材资源库,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熟读教材,浚本清源。高中学生要想写出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作文,我认为第一要务是先学好语文、政治、历史这些教材,熟读语文的课内经典,并且多读多背,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去引用教材中一些现成的素材。近年来在加强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或是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口号下,出现了语文教材作用被弱化,教材中的经典被轻视的现象。你没看到连国家统编的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也越来越少吗?现在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文言文、诗词之外的课文讲得越来越少,甚至不讲。我认为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误导。近年来高考中很多学生在引用历史文化名人、事例或典故时所出现的“关公战秦琼”这样的低级错误就是明显的例子。熟读教材与经典至少可以让学生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近些年有些地方高考作文题就直接来自于课内,如2006年福建高考作文备选话题之“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其中是“戈多”就是高中第五册《等待戈多》的主人公。这等于也是向高中学生提出了熟读教材的要求,否则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你将无从下笔。

第二,学以致用,熟而生巧。熟读文科教材除了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从语文范文中学习写作方法,还可以从教材中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并且在作文时熟练地加以运用。如果学生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能有意识地积极从教材中取材,那么经过三年的练习,学生应该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些从教材积累的素材了。从近年高考中许多考生作文实践来看,很多作文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有的甚至是直接以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为蓝本进行改写。例如2006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作文《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熎叻只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

文中所用的大量事例、典故对高中生来说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个考生之所以能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显然和他熟读教材以及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常常运用这些素材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化用名句、名篇,点石成金。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除了事例性的材料,其实也包括语言性的素材。在作文时可以引用这些平时积累的名句、名篇,而且这种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例如2006年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庐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这么一个深夜里,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精彩。

依旧是你——在我灰心的时候对我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在我奋斗的时候对我说:“就这样,有志者事竟成。”在我成功的时候对我说:“满招损,谦受益。”

„„

名句、名篇以其高度的概括和包涵的哲理为人们所推崇,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作文增色,读来让人觉得文采斐然。

第四,老树新枝,推陈出新。对高中生作文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那么我们在作文时引用这些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时也要注意创新,不能只是生搬硬套,人云亦云。例如上海一考生写的《我想握住你的手》:

还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没?还有什么墓碑能比你的名字永恒?还有什么样的手能如你的手触进人生和历史最深最重的一页?

鲁迅先生,我能握握你的手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坚硬,关节粗大。其实这本应是一双秀气的手,绵软白皙,最适合江南书生踏雪访梅,饮酒邀月。这本是一双翻唐诗填宋词的手,也可以调朱粉点秋香。但在腥风血雨、黑暗如磐的长夜里,你选择用这双手奋笔疾书,万千笔墨化作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刺向反动腐朽组成的阵营。你用这双手紧握长矛,横站着战斗。你坚定地说:“我一个也不饶恕。”书生成了战士,脂粉化作侠气。

我动容了。回望身后,一片蝇营狗苟;冷眼红尘,皆是求名逐利。当现代的肤浅和喧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谁还会去关注肤浅和喧嚣的背后?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给我一个解释,好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干瘦、枯黄,略带些苍白,却从手心里流淌出永不枯竭的热量。就是这双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颤抖着,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握住这双手,我明白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烈和赤诚,明白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忧思和深邃。

„„

我在朦胧中似乎看到了希望,这就是你给我的解释吗?

紧握这双手,在现代的肤浅和喧嚣中,我站成了一棵树,硬成了一块石,凝成了一抔土„„

鲁迅是高中生耳熟能详的一代文豪,很多学生在以他为作文素材时往往难免落入俗套,但这篇作文却立意深刻,意境深远。作者显然着意研读了鲁迅的文章,了解他的生平,并且读懂了鲁迅。他所用的素材几乎完全来自于教材,但他并不是重复教材中的观点,而是用鲁迅的崇高来批判现代的肤浅与喧嚣,鲁迅的手成了一种精神或人生态度的象征。这不是创新又是什么?

高考作文60分,任何一个准备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很多高中生苦于作文,作文常写却常苦,总是原地踏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许当我们把目光从波澜不惊的人生和浩瀚无涯的书海中收回,而致力于从我们的“近水楼台”——教材这个庞大的资源库挖掘和积累作文素材时,反而会“先得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或许能从中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第3篇:高中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高中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针对高中生学业特点,写作素材的积累可参考从如下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教材。实际上我们学习的教材本身就精选了大量各种体裁的篇章,其中古典诗词,古代文言名篇很多。如果我们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单纯为完成背诵任务去识记,而是自觉地积累,把它们运用到作文当中去,做到融会贯通,作文的`写作内容会丰富很多。

2、以教材为本,课外延伸。比如我们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时候,就可以联系苏轼的生平背景,将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等脍炙人口的词都积累下来。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我们又积累了很多素材。同样,由作品当中的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作文素材积累

柴静的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获得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下面是她的演讲稿: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西藏。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她的床头有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作文素材积累

作文素材积累

赶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以前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还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呦,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温馨提示: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作文素材积累

作文素材积累

作文题目:

有人说,你能看多远,舞台就有多大; 也有人说,你能走多远,天地就有多宽。1 关键词,理清关系

看多远:眼界(宽广)目光(长远)见识、视野开阔

舞台:人生成就(破开比喻)“只有…才”“因为…所以”

走多远:实践,脚踏实地

天地宽:人生境界开阔,功业伟大 准确表述关系

宽广眼界成就人生伟绩、登高方能望远、目光长远造就辉煌、脚踏实地方能成就璀璨人生

给你的作文拟一个贴切、观点明确的标题

3如何根据材料引出中心论点(1)有人说:“你能看多远,舞台就有多大。”的确,只有目光长远,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实现成功伟业。——《长远目光成就丰功伟业》(简单明了,开头破题、点题)(2)海子说“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的,“你能看多远,舞台就有多大”,人的眼界决定着生命的色彩与未来。——《眼界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作文素材积累

作文素材积累

Part 1

课内名言名句: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 主

题:

自然、永恒、变与不变

移 事 件:

我们要从多角度看问题而非把问题绝对化,即使我们身处课内名言名句:

题:

移 事 件:

课内名言名句:

题:

移 事 件:

课内名言名句:

题:

移 事 件:

课内名言名句:

题:

移 事 件:

课内名言名句:

题:

移 事 件:

课内名言名句:

逆境也应该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学习、超越、进步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善于在 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人只有不断学习,改造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