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炸圆子的经典散文
炸圆子的经典散文
只要在饭店吃饭,一看到有油炸糯米丸子,就肯定抢着吃。这习惯很难改。
在老家,这道菜叫做“炸圆子”。虽然不免有方言发音之缪,但对于文化古城的老百姓来说,取名“圆子”肯定自有道理。原来,这圆子平时是见不到的,只有到了过年,家家户户才早早准备,不仅在年夜饭上把它当成一道寓意阖家团圆的佳肴,整个正月都将它当成佐餐的'美味。
上个世纪中叶,家里很清贫。平日里,粗茶淡饭。过年了,父母总是要做点好吃的给孩子们刹馋。每到年边,母亲就忙开了。其中,炸圆子,就是一个重要活计。
煮好糯米饭,冷却后拌以山粉糊,加上姜末、小葱、酱油、味精、咸盐。沾湿两手,沾着粉芡,将中和好的糍黏黏的糯米饭搓成一个一个鸡蛋大小的丸子。锅里菜油沸腾了,将丸子轻轻地擦着锅边溜下去,翻几个身,圆子炸黄了,捞起来冷却沥干。这时的圆子是最好吃的,香脆可口,松软糍黏。
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桌子边,弟妹们争着要吃炉子锅里烫的圆子,母亲只有不停地烫的机会,却没有吃的份儿。那时,吃圆子简直就是一种奢侈。能吃上圆子,就好比做了上等人。
不成想,女儿的出世竟跟炸圆子有关。
那年腊月二十八,母亲照例炸圆子,妻挺着大肚子硬是要帮忙。于是,母亲在下,妻子在上,一个负责烧锅,一个负责炸圆子,这一站就从下午三点站到了晚上九点。结束时,看着木盆里堆得金字塔似的黄橙橙的圆子,妻脸上露出疲惫的笑容,一只手支撑着酸疼的腰急切找个椅子坐下。除夕早上天寒地冻,我骑自行车送她上班。在一段下坡路上,忽地连人带车滑倒,妻子仰面朝天。等我爬起来,她已经先站起来了。下了坡,她又坐上自行车,我一路小心翼翼载她去单位。下午放假,妻感觉肚子有动静,我们急急送她去医院,不到三小时就顺产了。提起早产,当护士长的表姐说,虽然摔倒是直接原因,但炸圆子过于劳累,也是促成早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随着生活条件好转,过年炸的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少。年饭时,除了取意思,谁也不会多吃一个。正月里,再也不会有人见到圆子就抢了。
可我还是对圆子情有独钟。每年正月离家返程,母亲给的东西什么也不带,除了圆子。在我眼中,圆子不仅仅是一种食品,它浓缩了深深的母爱,寄寓了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
年关在即,香味扑鼻的油黄的炸圆子又在招引着我。我该回家了。
第2篇:鱼圆子情感散文
鱼圆子情感散文
每到过年,乡村人家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道鱼圆子,寓意“年年有余”和“万事圆满”的双重好兆头。
鱼圆子,是皖江地区的一道特色菜,也是徽系菜谱中“吃鱼不见鱼,吃肉不见肉”这一说法的经典作品。民间相传为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途经安庆时,因舟车劳顿,娥皇染疾,喉咙肿痛难忍,唯欲吃鱼而厌其刺,于是心地善良的女英根据当地一渔民的单方,融入了自己的手艺,用鱼、肉、配置适量清凉泻火的莲子粉、荞麦粉原料,做成了一种柔软滑嫩的鱼药丸子。娥皇吃了这纯白色,用清水煮熟的鱼药丸,觉得味清甘美,不到几天,气色红润,病情迅速好转。舜帝听闻,亲自品尝,并对鱼丸子赞赏有加。后来,为了提高口感和便于保管一段时间,又新创了一种用菜油炸制出的鱼圆子。从此,这两种鱼圆子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到了腊月廿七八,乡村的空气中飘荡的全是炸鱼圆子的味道。记得有一年腊月底,父亲突然奢侈起来,一改往年尽买水鲢子或胖头炸鱼圆子的习惯,他从街上买回了一条七八斤重的青鲲子。母亲麻利地片下鱼肉,去掉刺,和剁碎的猪肉泥一起加上姜汁、葱花、适量蛋白、淀粉,用手使劲匀速搅拌、拿捏至所有食料蓬松方罢。搁置半小时后,将菜油加热到起烟时,一个个白色的鱼圆坯子,像吐钱机似的从母亲左手空心拳口滑溜而出,再经右手汤匙放入涌着油花的滚锅中。此时,我的几个弟弟妹妹们像几只馋猫似的蹲守在锅台周围。一双双小眼里充满着焦灼的期待。我也是心神不宁地在灶下添柴加火。母亲反复提醒我,食料下锅时火候不能太旺,只需炆火保持油温。那些丸子周身吐着气泡,边翻滚边脱去银白色外套,转眼间就成了妩媚诱人的金果果。刚捞出炸好的第一锅鱼圆子,堆了满满的一大碗。不消片刻,这些“尝品”,很快就被围在锅边的几只馋猫们一一瓜分了。
五十多年前的农村,还不知道冰箱是什么东西。鱼圆子炸好冷却后,只能装到一只新买的箩筐中,盖上几片散发着清香的荷叶后,便挂在高高的房梁下面的铁丝钩子上,然后作为招牌菜,用来慢慢地招待春节里的宾客。刚炸好的鱼圆子有着一种钻心入肺的香味。到了夜里,那诱感的'香味竟招来了一群老鼠们折腾。这些精灵们忽而爬上了床顶,忽而跳到橱上方、忽而攀爬到房梁之上,突着贼眼,朝着那可望不可即的“美食”,发出一声声吱吱地哀嚎,却久久不愿离去,扰得人心烦意乱,难以入眠;白天,饥饿难忍的我们这些“米老鼠”,也会背着大人,攀上凳子,用脏兮兮的手爪偷偷地抓上一把,躲在角落里慢慢地解馋。那金黄油亮的丸子一入口,便有一种外脆内嫩,轻轻一咬,满口喷香。饥饿难奈时,我们往往一口一个地直接咽下,连咀嚼也免了。
如果在食材原料中加了些蛋清,那炸出圆子既蓬松又有弹性。入口即化,鱼鲜满口,而且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即使是没有牙齿的老人也不用担心吃多了不好消化。要是用它来招待北方来客,你不告诉,他根本看不出来这是鱼肉做的!
如今,鱼圆子越做越精美,一些讲究的家庭还融入了牛羊肉、山药、香菇等食材。由此可见,鱼圆子作为一种年味,带着一种美好的记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食习惯,而是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积淀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民俗文化,完成了一种食品向文化印记的转换。
第3篇:散文《母亲的圆子》
散文《母亲的圆子》
庄墓圆子,名声在外,但我母亲做的圆子毫不逊色。
为了做一碗圆子,母亲每年都大费周章,不辞辛劳。庄墓圆子用五花肉,母亲用后座肉和五花肉,熬汤时再加入棒子骨。庄墓圆子用馍馍须做馅,入口有些微黏腻。母亲则用面糊摊出薄饼,挂在麻绳上晾上一整天,一刀刀叮叮当当剁上大半天,筛子筛出的小丁做馅。
土灶架上柴火,腿骨、老母鸡、后座肉和五花肉焯水后,一同投进大铁锅,不消多大功夫,满院就飘起浓稠的肉香骨香。肉皮用筷子一插即破,明晃晃的肉条捞出来,就像晶莹的玛瑙躺在砧板上睡大觉。煮肉时,我们围在母亲身边,蹲在锅边半天不走,等候母亲揭开锅那一股扑鼻的香味,或者等母亲捞一块骨头让我们尝尝看肉烂了没有。我们叉着双腿,双手捧着肉骨头,嚼得满嘴流油。那是一年中最肥美的时刻。
乳白色滚烫的'汤汁,浇在肉丁、葱姜蒜
第4篇:一盘炸蝉蛹散文
一盘炸蝉蛹散文((集锦12篇))由网友 “Farah”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一盘炸蝉蛹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一盘炸蝉蛹散文
一盘炸蝉蛹散文
最近这两年的除夕夜,我家的年夜饭桌上增添了一道亲切爽口且勾起我们童年回忆的小菜——一盘炸蝉蛹。说起蝉蛹这种六脚小爬虫,着实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记得小时候,每到夏日的傍晚,跟小伙伴儿们到果园的大果树下拾蝉蛹是最快乐的一件事。那个时候,果园里的苹果树粗得我们伸开两只胳膊都抱不过来,钻到一棵果树底下转一圈就能捡到十个八个蝉蛹,一晚上下来,少则几十个,多了能捡一二百个,回到家让母亲放锅里撒点盐一炒,那叫一个香!如今我们已长大成人,大果园早就不在了,童年知了声声的夏天已经离我们远去,蝉蛹们成群结队爬上果树的盛况也早已成了历史,取而代之
第5篇:一盘炸蝉蛹散文
一盘炸蝉蛹散文((集锦12篇))由网友 “Farah”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一盘炸蝉蛹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一盘炸蝉蛹散文
一盘炸蝉蛹散文
最近这两年的除夕夜,我家的年夜饭桌上增添了一道亲切爽口且勾起我们童年回忆的小菜——一盘炸蝉蛹。说起蝉蛹这种六脚小爬虫,着实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记得小时候,每到夏日的傍晚,跟小伙伴儿们到果园的大果树下拾蝉蛹是最快乐的一件事。那个时候,果园里的苹果树粗得我们伸开两只胳膊都抱不过来,钻到一棵果树底下转一圈就能捡到十个八个蝉蛹,一晚上下来,少则几十个,多了能捡一二百个,回到家让母亲放锅里撒点盐一炒,那叫一个香!如今我们已长大成人,大果园早就不在了,童年知了声声的夏天已经离我们远去,蝉蛹们成群结队爬上果树的盛况也早已成了历史,取而代之
第6篇:炸蛋花经典散文
儿时的玩伴森哥已经大四了,在隔壁的大学,今年刚刚毕业,得知他几天后就要离开学校去成都,我想为他饯别。他走之前,让我最高兴的就是意外尝到了他的“炸蛋花”。“炸蛋花“做法简单,在家里边倒是不算什么稀奇物,但是来了现在的城市读书之后,就很少吃得上了。
那天的炸蛋花说来也巧。乐山的绿心公园正在重建,人家户迁往别处,留下了这些小惨惨,比如说南瓜啊、红薯啊、四季豆之类的。炒蛋花的就是小南瓜的花,至少也是七八朵的样子。起先,还没得这种摘来吃的想法,但是事情发生了转机!这窝小南瓜的旁边有笼草草,走近一看,还有两颗白花花的蛋,当时把我们乐坏了。森哥”见蛋起意“,一把拿起蛋在耳边摇了两下说:“蛋还是新鲜的,我们把小南瓜的花摘了去,整道好吃的。”我们立马回头,几下摘了小南瓜的花花,拿上蛋,按原路返回定好的小饭馆。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