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作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8 08:09: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2017-02-24 09:33:02)

标签:

分类: 教学设计 教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读题。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既然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为什么文中写了两次抱母亲?两次抱母亲有何不同?既然已经抱了一次,为什么还要抱第二次? 今天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相互启发探讨。

二、研读第一抱,体会意外和愧疚

1.我一开始是怎样抱母亲的?打开课本,找出相关的语句。指名朗读

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自由地朗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些什么?

(1)母亲【轻】: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指名读读

(2)我没想到母亲很轻:“没想到”,“使劲一抱”,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没想到就是出乎预料,由此看出作者以为母亲【重】一起读。

2.那母亲究竟是轻还是重呢?自由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由交流。(1)轻

出示【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点击:只有

最重 最重的时候只有80多斤,更别说母亲此时重病卧床了,那就更轻了!王昊,你有多重?母亲居然还没有一个孩子重。板书:这么轻。(作者知道吗?)——板书:竟然这么轻

谁来通过朗读将母亲的“轻”表达出来。(指名读)(2)重

出示:【在我记忆里,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很重?指导理解“总是”“手拉”“背背”、100多斤,翻山越岭。

王昊,你行吗?让你这么做你有什么感觉?——累、辛苦。

你们一次就那么累,再看看母亲,解决“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3.你能想象一下母亲手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担子翻山越岭的情景吗?

(指导观图:崎岖的山路上…… 泥泞的道路上…… 骄阳似火的夏日……

寒风刺骨的冬天…… ——用朗读这段文字再现当时情景)

(音乐)春天,阴雨绵绵,山间的小路泥泞不堪,母亲——读……; 夏天,烈日当空,汗水早已湿透了母亲的衣衫,母亲依然——读…… ;秋天,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母亲还是——读……; 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母亲依旧是——读…… 就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简单的三个字,道出了你对这位母亲的赞扬)如果你和这样的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你觉得母亲是轻还是重? 现实和估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竟然这么轻!读板书

4.如果你是母亲的孩子,你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难过、愧疚)

出示: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那么母亲真的是有这么大的力气吗?为什么这么轻的母亲竟然能挑起如此重的担子呢?

(因为母亲坚强、因为母亲肩负着责任、因为母亲爱我们、爱能给人无穷的力量!)那么重的不是母亲的身体,而是她对家庭的那份责任,是她对儿女的那份母爱!【板:母爱那么重】

指导朗读。(让我们通过朗读,感受这份沉甸甸的母爱。)5.面对愧疚不已的儿子,面对护士真诚的夸赞,母亲怎么说,读

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母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母亲的轻何止是体重的轻,她还把自己放在一个很轻的位置上,而她心中最重的便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板:身轻如鸿、恩重如山】

三、研读第二抱,感悟爱的深沉和真切

1.正因为这样,我突发奇想,想要做什么?

出示:“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指导朗读)听出了愧疚,母亲爱儿子,儿子也爱母亲哪,齐读

2.这一次,我是怎样抱母亲的?

出示:“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像我小时候她抱我一样,轻轻的,那是爱的拥抱,读;不光是用双手,儿子也是用心、用情在抱自己的母亲,读)

把 “。”换成“……”紧紧地抱、轻轻地摇 一次又一次,再读。(标点变换PPT也要显示)

3.这一次,我为什么要这样抱母亲?【板:感恩】

4.教师引读:(护士不忍离去——流下来……)

母亲为什么会流泪?那是怎样的泪水?(欣慰、幸福、满足、喜悦、甜美、感动)指导朗读。

5.小结:作为儿子,母亲是无数次地抱过我,我都觉得受之坦然,而我第一次满怀感恩地抱母亲,母亲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谁的爱更重些?当然是母爱,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前后比较

感悟亲情

1、既然课文中写了两次抱母亲,那么课题为什么是第一次抱母亲呢?这两次抱母亲有何不同?

2、出示两段话,学生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抱的动作不一样(使劲 轻轻),抱的心情不一样(不得已

发自内心),抱的目的不一样(换床单

回报爱)、抱的感情不一样(只是抱 感恩)。)

抱的动作,抱的心情,抱的目的不一样。其实,后面一次才是儿子真正发自内心、出于感恩的第一次抱母亲!

儿子的愧疚,儿子的感恩都在“第一次”中展现无疑。再次朗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起母亲,第一次抱母亲入睡,这是感情的升华,这是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补充诗歌

升华情感

同学们,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出示诗作,学生轻声诵读: 母爱

母爱是一泓清泉,即使岁月蒙尘,也能让你清澈澄净; 母爱是一株老树,即使季节轮回,也能为你固守家园; 母爱是一首田园诗,悠远清净; 母爱是一幅山水画,自然清新; 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是润物的细雨,是相伴你一生的盈盈笑语,是你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

你觉得母亲又像什么呢?请你动笔写写。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第2篇:《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

星湾 孔庆振

第一次抱母亲的经历,母亲的伟大和儿子的一片孝心,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

训练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自然地产生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同学们,当你的母亲生病或者非常劳累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帮助或者照应过她?请一位同学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经历。用一句话说说事后有什么体会。

(二)真得很感人,谢谢你把这段难忘的经历给大家分享。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三)那么,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当中,文中的我又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齐读:《第一次抱母亲》。速度再快一点——(再读);像说话那样自然——(又读)。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一)围绕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会问:

1、为什么是第一次?之前有没有抱过?

2、作者为什么要抱母亲?等)

(二)不着急,带着这样的思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三、字词突破,初读重点段落。

(一)字音都读准了吗?课文都读通顺了吗?出几个词语考考大家:文中作者对护士说了这样一段话:

 出示:

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

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

么重的担子。..

1、指名读。(相机指正字音。基本上读通顺了。)

2、这段话比较难读,原因在于这段话藏着三个多音字。

(1)“背上背着妹妹”,比较简单,身体的一部分,名词,四声;动词,把东西用背驼

起来,读第一声。指2名读,齐读。

(2)挑,比较简单,挑水。挑战。

(3)担,重点讲。担子,有两个读音,在这里读第四声,在这里的意思是:挑东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它还有一个读音,第一声:①用肩膀挑②承当,负责。

从多音字的意思去记多音字的读音,是学习多音字的一种好方法。担的字义你理

解了,你能否读好这些词语:

出示:担水担子担负重担担惊受怕

(4)请大家齐读这段话,看看这些难读的字音你能否读准。

3、我注意到刚才在朗读的时候,同学们重读了一个成语:翻山越岭。很好。

 出示: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1)教写翻,如何写匀称,写好看:右边的“羽”,左“习”在短横处起笔,右边“习”

要高于左边“习”

(2)解释翻山越岭。先字面:翻,翻过;越,越过,跨过。翻山越岭连起来怎么讲?

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

再语境:这是字面上的意思,把它放到文中呢?

 出示: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母亲翻山越岭,说明她走过了不少山路,很是艰辛。翻山越岭懂了吗?

(二)再读这段话。

 出示: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

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

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指1名,齐读。

(三)课文中还有一段话,是课文的高潮部分,这段话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字的背后都藏着作者的情感。

 出示:我坐在床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

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1、指名读一读,很好很通顺。

2、这篇课文是作者回忆第一次抱母亲的经历,语言朴素,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像说话

一样自然,这样才能把文章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谁再来试一试,像说话一样自然,指明。

3、同学们,读课文应该这样,反复读,多读几遍,才能把书读熟,把文章读懂,让读书

变成一件有味道的事情。谁再来试一试,像说话那样自然

4、你读得真好,我注意到了,你在读的时候,不仅注意到了语气,像说话那样自然,你

还注意到了文中的标点: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省略号的背后也是有语言的。换成句号:怎么读?换成省略号呢?

 对比出示: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5、有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注意这个省略号,并像说话那样自然,咱们再次齐

读这段话。

四、理清脉络,概括大意

(一)很好,同学们,就用这样的语气,再次自由朗读整篇课文,要求,每读完一个自然段,停下来想一想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想好了,紧接着读下一自然段。开始。

(二)请同学们打开补充习题,第 题,已经帮我们划分好了段落。很据你刚才思考的内容,你来做一做这道题。先概括第一段。一分钟。

1、写了„„(不能用写了)„„的事。(是一个短语,不是概括段意)(让学生指出错误

点)

2、长长的,用原文的对话写的。(近期我们训练的内容就是从人物的对话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公仪休拒收礼物》是,《我不是最弱小的》也是,这篇课文也是,我们知道从对话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能把对话照搬过来,而是要用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加以概括。这是他的错误所在)

3、概括得很好的。好的概括就应该像他这样。分析好,好在哪里。第一,语言简练,不

拖泥带水;第二,字迹工整,好的书写就应该像他这样;第三,概括大意没有照抄句子;没有写得过于简单;从对话中提炼主要内容也很准确。非常好。

(三)接下来给你三分钟的时间,订正你的第一段大意,并用刚才孔老师说过的方法,概括

第二、三两段的大意。

(四)巡视写得好的。让他站起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同意吗?同意,王嘉涛重复。第三段亦

如此。

(五)孔老师也概括了,看你和孔老师的概括有哪些异同。

 出示:

第一段(1):“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那么轻;

第二段(2—3):“我”心里难过,回忆母亲翻山越岭的往事,护士也因此深受感动;

第三段(4—5):“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六)订正。

(七)三大段的段意我们都概括好了,如果让你概括整篇课文的段落大意,应该很简单了吧?

就是把这三句话整合在一起就行了。指名概括大意。

 师补充出示:

“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瘦弱的身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于是像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五、总结课堂

(一)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了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初步感受了作者抱母亲的感人经历,学习了生字词,并给文章理清了脉络,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二)剩余的时间,完成补充习题和课堂手札。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同学们,有一种人,她尝尽了人间一切辛酸,却总是给儿女一片甘甜;有一种爱,她就像湖畔含情脉脉的红莲,一生一世不求回报„„这种人,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这种爱,就是人间最伟大的母爱。

(二)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读:《第一次抱母亲》。

1、很好,老师觉得,如果你能把“第一次”这三个字读得再响亮些,就能把作者这一抱的特别之处读出来了。谁来再试一下?很好。

2、“第一次”加着重号,这是个关键词,说明作者文中记下的这一抱是很特别的,作者通过这一抱,体味到了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艰辛付出,体味到了母爱的博大,对作者十分有意义。

3、再次齐读课题。

二、抓住两个“没想到”,感悟“抱”中之情

(一)第一次抱母亲,对作者来说,非常特别,因为这一抱,他就抱出了两个“没想到”,你找到了吗?

(二)出示两处没想到:

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 猛,差点仰面摔倒。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三)先来看第一处没想到。(感触第一处没想到,体会作者的意外吃惊)

 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1、谁来读一读作者第一处的没想到?指名。

2、基本上读通顺了,不错。如果你能够注意我抱母亲的动作:托住、托住、使劲一抱、仰面摔倒,就能读得更有感觉了,你再来读一读。

3、同学们,这是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第一处的没想到,他没想到什么?生:母亲轻轻的。

4、是的,母亲生病住院,要换床单,(师边做动作边引读)我左手——,右手——,使

劲——,由于不了解母亲的体重,这样一抱产生的后果是,没想到——,我——,差点——。

5、同学们,透过这没想到,作者多少感觉有点——意外、吃惊、诧异等。

6、板书:意外、吃惊。

7、来,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那份意外与吃惊来。生读。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

了母亲很轻。但是我还没有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意外的心情。谁再来读。指名。很好。

8、我感到吃惊、意外,护士却很生气。指名读接下来护士、母亲与我之间的对话。

9、你读得很好。不仅像说话那样自然,而且我留意到了她再朗读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了一

个词:责怪。责怪是责备吗?不是,用责备就太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

他们毕竟素不相识。换成埋怨行吗?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着急。你的母亲病成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自己先练一练这句话,然后我找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 出示: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10、是啊,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板书。

11、过渡:我为什么很难过?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2、3两小节,一起走进作者的记忆

当中去。

(四)再来看第二处没想到。(感触第二处没想到,体会作者的难过)

1、在我的记忆当中,我一直以为母亲是什么样的形象?用文中的一个成语回答。(力大

无穷)

2、也就是咱们一开始找到的第二处没想到这个句子。

 出示: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生:“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

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4、母亲如此坚强,如此能吃苦耐劳,在我的眼睛里,她是高大的,是力大无穷的。但是,“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母亲为什么总是自己来挑重担啊?是因为母亲力大无穷么?

5、那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母亲她那80多斤的身体竟承受这么重的重担?生:母爱的力

6、对!母亲的力量不是无穷的,但是母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7、怪不得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您真了不起。”

8、过渡:每个母亲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生存,用那柔弱的身躯去承受那么重的重担,让我们一天天长大,而母亲,却一天天老去!而文中的我竟然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生:母亲竟然这么轻!

9、指名再来朗读这段话,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心情。

① 难过。是啊,活了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母亲这么轻,母亲生病了,我却发现了,心里确实很难过。

② 自责。是的,作者责怪自己不细心,没有察觉到母亲这么多年来一个人扛下来的艰

辛。

③ 愧疚。是的,作者惭愧不安,为这么多年来没有主动分担母亲的重担而感到愧疚。

10、课文学到现在,看来大家对这一段话都理解了。出道题考考大家。出示两个“担子”。

孔老师告诉大家这两句话有两个“担子”,但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不一样,你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

 出示:

①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②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1、指名读两句话。

12、做补充习题。“担子”:①挑东西的担子,文中指母亲挑的一百多斤的东西;②指母

亲为家庭、生活承担的责任。

三、定格动人画面,体味其中深情

(一)作者也终于从这个让他“差点仰面摔倒”的一抱中,顿悟出母亲的爱,和母亲的坚忍,更感到母亲这一辈子生活的艰辛!于是作者突发奇想,想做什么?抱母亲入睡。

(二)请同学们一边看着书上70页的插图,一边听老师读最后一小节,在我读的时候,边听边想象,一起走进这对相互依偎的母子。

(三)师配乐朗诵最后一小节。

(四)音乐声降低,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你是怎么理解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的?(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

1、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

师:欣慰的泪水。仅仅是欣慰吗?还有吗?

2、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

师:恩,儿子懂得了报恩,有多少母亲才能得到这样的拥抱?幸福的眼泪,真好。

3、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

师:感动的。还有吗?是苦的吗?

4、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师:激动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六)师: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

(七)其实,此时的作者是想用这一抱,来报答母亲。板书:以“抱”母亲来“报”母亲

(八)想不想伴着优美的音乐读一读这段话?齐读。

(九)这泪水中包含着母亲的酸楚与欣慰,儿子理解了母亲的艰辛与伟大,母亲知道了儿子懂得了回报,所以会幸福,会流泪。这样的画面,不论谁看了,都会为之动容。此刻,无声胜有声。而在这安详的寂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伴着音乐,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补充习题第题下。

四、小结升华,结束教学

孩子们,现在的你们,不可能,也不必去抱起自己的妈妈;但老师希望,《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能永远留在你的心里,让我们永怀一颗感恩之心,当我们的亲人老去时,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时,别忘了伸出你拥抱的双手,就像小时候,他们抱你那样„„

第3篇:第一次抱母亲

四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蒋阳成 课时编号:039

13.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备课时间:2008年4月1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课时目标:

1、初步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会文中生字、新词。教学进程:

一、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激发同学对母亲的热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学生自读,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蒋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读准生字词的音,会写“摔、翻”,并读通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并归纳段意。

4、解决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游泳,第一次为妈妈端药等。有的第一次或许就在你的不经意之间过去,有的第一次却是终身难忘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是:板书:第一次抱母亲

就是另作者终身难忘的事。

2、说到母亲,我想每个孩子对母亲都充满了感激之情,我们也学了很多赞美母亲的诗文,你还记得吗?

《母亲的恩情》。里面有一首诗,我们来记一记。《游子吟》„„

3、今天我们又要学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一起读课题

4、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吗?

作者为什么要抱母亲?在哪里抱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歌曲导入:阎维文《母亲》,ppt播放有关母亲的图片

2、是啊!每每看到“母亲”这个词,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温暖。再读。

3、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曾为我们付出了许多的辛劳。母亲身上最让你感觉温暖的是什么?(怀抱)(板书:抱)

4、是啊!母亲的怀抱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从小到大,母亲曾无数次抱过我们,那我们有没有抱过母亲呢?说说你抱母亲时的感受。

5、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文中的“我”第一次抱母亲时有什么感受。

(板书:第一次)

6、请同学们读题目,针对这个题目,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第一次抱母亲

13.第一次抱母亲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自主阅读探究文章大意。

2、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三、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朗读配乐:舒伯特的《小夜曲》。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生字词。

一、揭题导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

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案

秦 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课前谈话

出示歌德的名言,希望学生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回忆一下,“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母亲生病了,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好下床,于是“我”抱母亲)师:于是就有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

过渡:当我抱起母亲,才发现,引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出示)

1.“竟然”是什么意思?(出乎预料,没想到)没想到,对作者原以为母亲很重,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画出相关的句子。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听着熟悉的歌曲,我们知道母亲就是,在你入学时,帮你拿书包的人;雨中,为你撑花伞的人;在外,牵挂你的人;在家,给你沏茶的人;生病时,照料你的人;开心时,和你一起开心的人。歌颂母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出示歌词和歌曲《母亲》)

二、体会作者的感受

1、抱母亲,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我的心情犹如平静的湖面扔下石子,变得不平静了,我的感受怎样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用“——”画出我的心情的句子。(巡视指导)

2、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出示:(1)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3、这两句中,哪些词语直接写出了我的心情呢?(板书:难过、愧疚)

4、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个词。

三、体会母亲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盐城市第二小学

汪娟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我”在守护母亲住院时才知道母亲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由此想起了母亲以瘦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难过愧疚之际,“我”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和一般歌颂母爱的亲情类文章相比,《第一次抱母亲》的语言更平实、自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对母亲的敬爱、愧疚和感恩„„一切复杂的情感都包含在儿子对母亲的“一抱”中;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字里行间却都是母亲对儿女的拳拳关爱之心,以及母亲那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设计理念:

1、反复诵读,逐层递进,读中领悟中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第一次抱母亲

让眼泪伴爱一起飞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随想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以朴实的笔调撷取生活中儿子抱母亲的一个生活镜头,让人体会到母爱的博大深沉,展现了人间浓浓的母子深情,引导人们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该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第一次读我的内心就被强烈地给震撼了。我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眼前就像放电影似的,从小到大母亲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年纪小时,不懂事儿,常常不领情,让母亲黯自神伤,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才体会到母亲的深情。我由读文章边联系着自己的生活实际不禁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一次次地被感动,一次次地潸然泪下。这样一篇文章我该怎样带领学生去感悟呢?思来想去,我认为除了需要多力合成之外,老师的引导也显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第一次抱母亲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次抱母亲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