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8 08:09: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

内容预览: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

⑴具答之(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 屋舍俨然( )

⑷各复延至其家( ) ⑸乃不知有汉( ) ⑹便要还家( )

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

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

⒌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⒍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

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⒋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⒌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香远益清( )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⒉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⒊ 选文第1节从 、 、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⒋ 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⒌ 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四)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⑵中轩敞者为舱( )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⑷高可二黍许( )

⒉翻译下面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

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⒋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⒌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不独亲其亲 ( ) ⑵男有分,女有归( )( )

⒉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通 解释

⒊翻译句子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⒋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旦( )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5.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七)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⒋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九)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⑴方其远出海门( )⑵每岁京尹( )

⑶为火所焚( ) ⑷四马塞途( )

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

3. 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

A.天下之伟观也 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⑵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十)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是日更定( ) ⑵余拿一小船( )

⑶拥毳衣炉火( ) ⑷客此( )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⑵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简答。

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

6.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测试参考答案

(一)1.详细 类 整齐的样子 邀请 竟然 通邀,邀请 2.C 3.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等 4.D 5.⑴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来。 ⑵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6.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二)1.托物言志 2.⑴出名 ⑵简陋 ⑶高尚、美好 ⑷使劳累3.B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C

(三)1.⑴多 ⑵美丽而不端重 ⑶更加 ⑷亲近而不庄重

2.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

4.言之成理即可。5.略

(四)1.⑴雕刻 ⑵是 ⑶零数 ⑷左右

2.(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2)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大苏泛赤壁

5.构思的巧妙 说明是在泛游赤壁

(五)1.⑴以为亲 ⑵职业 女子出嫁 2.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与,通举。选拔 3.⑴(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⑵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4.(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六)1.⑴飞奔的马 ⑵早晨 2.B 3.⑴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5.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七)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八)1.⑴交相辉映 ⑵消散 ⑶坠落 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略4.略

(九)1.⑴当时 ⑵年 ⑶烧 ⑷堵塞2.C 3.C 4.⑴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⑵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十)1.⑴完了,结束 ⑵撑,划 ⑶穿 ⑷客居 2.⑴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 ⑵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 ⑶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3.D 4.B 5.⑴痴 ⑵由面到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第2篇:八年级课内文言文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著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五柳先生传》等。

二、重点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

2、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欲穷其林(尽)

4、初极狭,才通人(只,仅仅)

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8、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10、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竟)

1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全,都)

14、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

15、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7、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18、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

19、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

20、寻向所志(标志),遂(竟,终于)迷

21、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

22、后遂无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者

三、通假字

1、具答之(同“俱”,详细地),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五、重点句子

1、渔人甚异之。渔人对眼前的美丽景色感到很惊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齐整,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竹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狗的叫声人们彼此都能听到。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隔离开了。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指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叹不已。

9、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里其他人各自再请渔人到他们家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

12、后遂无问津者。

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探究

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愿外界干扰破坏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

2、《桃花源记》中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南阳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在说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4、文中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5、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6、文章表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

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7、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 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检测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陋室铭》复习要点

【原文】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3、苔痕上阶绿(长上)

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弹奏)

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品德高尚)

二、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4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仙”“龙”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①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②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陋室铭》检测题

默写《陋室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2.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①斯是陋室 ②何陋之有 ..C.①可以调素琴 ②素湍绿潭 ..D.①草色入帘青 ②色愈恭,礼愈至 ..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①苔痕上阶绿 ②惟长堤一痕 ..C.①无案牍之劳形 ②罔不因势象形 ..D.①阅金经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___________ 灵:___________ ..②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_______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爱莲说》复习要点

【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文学常识】

1、(1),说:古代一种文体,用来阐明道理或主张,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抒发感情。

(2),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2,背诵课文,默写生字

蕃 淤 染 濯 涟 蔓 亵玩 噫 【重点注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常考点】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爱莲说》检测题

默写《爱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蕃()染()濯(蔓()枝()亭亭(亵()宜()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妖())植()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作者认为莲代表君子,写出下列句子的象征意义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4“香远益清”象征:

五、阅读理解

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第3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内阅读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

一.《岳阳楼记》,1.本文作者范仲淹是我国宋(北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①前 人 之 述/备 矣。②然 则/何 时 而 乐 耶? 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山岳潜形(隐没)(2)薄暮冥冥(迫近)..(3)把酒临风(持、执)(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5)谪守巴陵郡(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被贬))..(6)百废具兴(同“俱”).(7)朝晖夕阴(日光)(8)去国怀乡(离开)..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力测试试卷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力测试试卷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力测试试卷

一、(4分)扫描书写卷。

二、(22分)语言操练营。

1.根据拼音提示和课文内容填字。(2分)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dūn(),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qì()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qīnɡ()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xiào()。

2、成语填空。(3分)

因地制()井然有()巧妙绝()

别具()心自出心()()然不同

3.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课内文言文

八、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