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电动车纳入法制化管理探讨论文
电动车纳入法制化管理探讨论文
(一)电动车的标准问题
电动车国标一出,立刻引来民众的广泛热议。电动车的使用群体实在庞大,国内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如今已超过1.4亿辆②。据业内专业人士估计,在此标准以下的可能不超过20%。这个标准只要正式实施,数千万民众便面临一道难题:或选择上机动车道,或改变这种相对环保的出行方式,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涉及民生之本,我们应该慎之又慎。标准中有两项规定,“40公斤以上、时速20公里以上”,就时速20公里以上的限制,笔者认为比较合理,对40公斤车体重量限制有待进一步商榷。出于重量的考虑,电动自行车的材料厚度、结构强度、电磁容量等均受到了限制,故有待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标准。目前对标准的主要的异议来自两方面的人群,一是电动车的制造厂商,害怕失去已有的成熟市场,同时由于电摩划入机动车范畴,生产的许可条件及市场的准入门槛提高,部分厂商将只能够生产电动自行车,而不具备生产轻便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以下简称:电摩)的资格;二是对出行速度要求比较高,又不愿意增加运行费用成本的购买者,对这部分人群,轻便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划入机动车范畴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及行驶费用的增加。对此,笔者建议国家尽早出台合符国情民生的电动自行车强制标准,合理区分出电动自行车和电摩,这是后续管理的前提。
(二)对区分后的电动车的管理问题探讨
通过国家对电动车标准的强制推行,对电动自行车和电摩进行不同的管理,更重要是把电摩纳入新的管理模式中,而不是简单地把电摩跟以往的摩托车一样,实行同级管理。对电动自行车,无需做多大的管理调整,我国是自行车的王国,在这一方面我们以往有一系列的生产、销售及道路行驶管理制度,在此就不一一详述。对电摩,我们首先应该纳入机动车的管理范畴,但这中间尚有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进行探讨。
(三)电摩的生产制造安全问题
1.生产许可及生产准入的问题对于电摩的制造,首先从生产企业来讲,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条件要求,实行生产许可制度,对电摩的生产,我们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设置合理的.电摩生产许可证制度及市场准入门槛,不应简单地考虑对某些法规的无缝对接,这是不切实际的。据业内人士估计,超过2000家电动车生产企业将变成无证生产的非法企业,超过500万就业工人将面临失业③。2.设计制造的安全问题电摩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速度快,承载大,但从主体结构方面又不等同于以往的摩托车,这就要求相关制造企业,要严格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针对电摩的动力及使用特点,对标准中规定20公里以上,速度限制在50公里以下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技术规范,保证其具有可靠的安全特性。
(四)对电摩的交通道路管理问题的探讨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电摩列入机动车的范畴,在机动车道路上行驶,那会给那些早已经禁摩的城市带来新的问题。对道路上已禁摩的大中城市而言,将是一个尴尬两难的情况。城市道路已经拥挤不堪,如果电摩行驶在机动车道路上,对城市道路交通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对电摩行驶的安全也是很大的挑战,人民的生命安全面临很大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电动车的大部分车祸都是跟机动车相撞造成的④。所以,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对电摩这样一个低碳、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不同的地方还应该根据自身交通情况,出台合理的道路行驶规定,不宜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标准,给电摩行业应有的发展空间。否则,电摩禁止上路的日子也就不远。
(五)电摩的行驶、驾驶等交通管理问题
新国标实施后,必然会带来相关管理措施的变化,对电摩的规范化管理既有必要,也是必需。笔者了解到一些地方的交通管理部门,还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回应,只是表示具体措施还在制定中。新国标实施后,电摩首先要上牌登记,原先在大多地区电摩是不允许上牌的,现在电摩上路要有电摩的机动车牌照。要上牌就必须经过参加保险等等的手续,才能到车管所登记,这既可以增加国家税收也便于规范的管理。也就是说上路行驶必须购买保险,牌证齐全,驾驶者必须年满18岁并考取电摩驾驶证,无牌无证无保险上路将面临处罚。
(六)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年限及报废制度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电摩由于其自身的行驶特性,必然会存在着一个强制年检和报废问题,对此我们要根据电摩的技术特点,对电摩除了强制年检外,还需要建立一个报废制度,以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隐患。电摩是以电池作为动力的,目前大部分的电动车使用的是铅酸电池,使用胶体电池比较少,对铅酸蓄电池的报废回收有待进一步的规范。使用电动车的一大优势,是电动车比较环保,没有汽油摩托车的尾气问题,由于电动车的大量使用,必然需要大量的蓄电池,但如果铅酸蓄电池的回收管理及在制造过程存在不当,同样也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一点有待我们需要制定出一整套的法规,予以规范,防止造成新的环境污染事件。本文来自于《法制博览》杂志。法制博览杂志简介详见
(七)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建议国标委、公安部、工信部、交通部等部门,尽快沟通协调,达成共识,出台合情合理的电动车新标准,对电动车实行分类化管理;在标准出台的同时,配套的管理法规尽快予以完善,使标准的修订要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把电动车纳入规范的法制化管理轨道,在保障人民出行交通方便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的利益,正确引导电动车产业向合理、有序、规范方向发展。
第2篇: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途径论文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途径论文
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层建筑也根据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地完善,具体表现为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推进、法制化建设的不断完善。而法制化、民主化的不断发展也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实现程序化、法制化。因此,各高校必须改变旧有的高校管理制度,打破阻碍高校管理模式发展的“瓶颈”,推动高校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从而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落实。
一、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主化、法制化观念深入人心。我国各高校逐渐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即公民受教育权逐渐受到重视、高校行使的教育权不断体现服务化性质,因此,各高校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改变旧有的高校教师管理为主、忽视学生管理主动性的僵化模式,而应当以保障学生受教育权为前提,对学生管理层面的权限、程序等要素给予明晰和扩大。然而,反观现如今某些高校,为了方便学生的管理,在出台一系列本校的《校园管理准则》中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义务性条款,而对应的学生的权利性条款则故意模糊化甚至淡化,这种行为不仅会阻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责任感,以至于使得高校脱离正常发展的轨道,阻碍高校的发展道路。因此,各高校应当切实保障学生权利,建立起民主、合法的学生管理规范,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学校管理。
二、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措施
(一)革除旧观念、深入依法治国方略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民主化、法制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这也使得社会上的微观主体,小到学生群体、大到学校主体的指导思想、行为方式发生转变。如今针对于各高校衍生出了依法治校理念,这是一个由依法治国延伸而来的新观念、新思维,也是依法治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各高校应当主动接受依法治校理念,革除旧有的“人治”为主的管理方式,以“法治”来取代“人治”。应当顺应我国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适当减少教师的管理参与实践,让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起“管理”作用,从而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以法律为准,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各高校的学生管理条文应当与国家有关法律条文同步,达到与社会发展进步与时俱进的目的。然而,当前的各高校的管理制度中仍旧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为管理条文遏制人性、阻碍学生自由发展、甚至与国家法律条款相冲突等特点。例如,前几年北京大学出台的校园管理规定中禁止学生在学校中摆摊规定、最近安徽师范大学针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的管理方针等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上述高校行为也压制了大学生发展的自由,不利于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因此,各高校应当要以法律为准绳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彻底规范和清理,还应当在制定法规时考虑学生的个性自由、人身自由等等权利,而绝不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与学生的自由发展权利相违背。
(三)完善相关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新模式要求权衡学校官方和学生群体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制度建设我有一下几点建议:
1.建立学生听证制度:将学生融入到学校管理的核心层面,当学校要制定有关于学生利益的制度时,要积极听取学生建议、接受学生监督。学校的听证会成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例如学生代表、各班班长、学生会主席以及有关部长和干事、各社团负责人等,从而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切实制定出符合学生利益的规定。
2.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此制度设定的目的是切实维护学生的权益,改变学生面对高校处分只能够被动接受的局面。建立学生申诉制度,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想法以及提供证据的平台,从而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建立学校监督机制:学校在积极听取各方建议后可以制定师生年终考核评优条件、建立绩效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并且将有关条件和有关制度给予公示,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平等,让师生树立责任感,监督自身行为。
(四)树立探索精神、不断探索适应本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途径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因此高校应当树立探索精神、不断探索适应本校的学生管理措施,跟上时代发展脚步。例如现如今我国社会不断的民主化、法制化,未来社会也更加的强调个人的自由,因此新模式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出适应大学生个性发展自由的管理模式,呵护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而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
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一个庞大且兼具复杂性的工程,可是伴随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各高校只要打破以往“人治”色彩浓厚的管理模式,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理念以及依法治校理念、积极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发展自由,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服务意识,就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得学生管理法制化工作的不断完善。
第3篇:学生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论文
学生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论文
一、依法治教的内涵
依法治教的内涵:完善好教育管理法制法规,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的专业水平,实现学校法制化现代化管理水平,依法维护好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利益,保证学校教育事业、科研事业的顺利发展。依法治教的工作重点在于优化学校办学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打造出政治理论过硬、思想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发展的学校专业团队,不断创新学校法制人才的培养机制,提高学校、老师、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提供支撑。全面推行学校规章制度为重点,实现学校法制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发展。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具有法律知识素养的公民提供保证。
二、学生管理实现法制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法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还是微观的角度
第4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法制化 现实意义 现实问题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本文阐述了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措施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学生对母校提起诉讼的案件时有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变化;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已经不是以前单纯的管与被管的关系,其法律关系日渐凸显。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毕业生因种种原因起诉母校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7月,广州五山黄某所在学校下发通知,称其“由于黄某未能缴清学费,决定暂时不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事后,黄某多次找学校的各级部门反映,要求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