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他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他的事迹,我们时常听说;他的精神,我们依旧歌颂;他就是陶行知先生。
在没有阅读过陶公的著作前,我对于他的认识只停留在几个小小的故事,但过后才知道陶公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用心,对儿童的爱。“教育是立国之本”,这位留洋的教育家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国家的教育事业,深入基层教育,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他的理论和实践时常影响着我们这教育工作者们,如“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行是知之始”等。
每次读到陶公的文章时,我都有不同的启发:
一、“教学做合一”。陶公曾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教学生英语常常让我很吃力。本来这是一门可以十分有趣的学科,但是越到后面就越觉得力不从心。学生不愿意学,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成绩不断地下降,最终恶性循环。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个“做”字!我过去的英语教学的方式应该就像陶公所说的第一种先生的教学方式,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把学生当作书架子,字纸篓。很多时候,我发现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做”,其实就是指实践。如英语单词、句型,学生常常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记,但是记后没有实际用处,所以就会记得不牢固,很快就会忘记了,即学而不能致用,毫无实际意义。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创设一些教学场景或者是真是的英语交流环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真真切切的价值所在!此外,我认为要想“教学做合一”,老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符合社会的脚步,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使学生有机会和方法寻找无价的新理与创新!
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句话意味深长。“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陶公用很多真实的事例来告诉我们这个真理,但在此前很多人都赞同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行。”一方面,陶公想告诉我们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经途径,也只有实践才出真知并鼓励我们用实践更好地认知事物;另一方面,陶公更希望我们能够大胆地推翻原有的“真理”,而去寻找无价的新理,这就如地球是方的改为地球是是一个不规则的球形、太阳系从九大行星变成八大行星。教学方法也应在新的社会实际中应运而生,而不是固步自封,“以不变应万变”。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应该挖掘更好的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学。
三、“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
其实陶公所说的“学生自治”已经逐渐演变出“学生会”或者是“班委会”。“学生会”和“班委会”不仅是学校或者班上的积极分子,而且还帮助老师处理日常学习或校园的事务,是学生学习自理自治的好组织。但是很多时候,不少同学误解自治的含义,老师若处理不当,班级管理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我常遇到的。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有很多班干部喜欢“闹意气”、“把自治当作政权的器具”,很容易分门别类,树立派帜,本意想团结班级,则变得四分五裂。所以要以事为限,共管共治,民主有序。
陶公还提出“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因为“我们办学的人所定的规则,所办的事体,不免有与学生隔膜的。”对于这句话,我有深刻体会。在一次,学校征集“五四”节目,我们班学生准备自行排练一个现代舞,针对这次的评选员的年纪性格,我当时并不是十分赞成;而且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因为分歧而闹矛盾。但后来我发现领舞者征求评选员的意见,解决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就默认她们参选。虽然最后的名次不高,但是能满足她们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展示的需要。
“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教师,有时会把学生当成儿女一般看待,不仅将所知的倾囊而授,还容易帮学生管理一切的事情,这是很不好的,很容易养成依赖等坏习惯,这样学生就更难自治。如老师在时,规规矩矩;不在时,肆无忌惮。那如果,同学们共同定班规,立班法,将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体现其中,人人守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对于大家负责。这样就能共同自治了。
四、儿童用书选择标准
陶公对于儿童选书的标准也深深地触动着我。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承受着;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儿童用书便是小工人生活之写实与指导。这里面所包含创造与建设的人生观。而“中国是吃的书多,用的书少。吃的书中是鸦片的书多,白米饭的书少。”像现在有很多出版社为了销路利益的问题,经常会出版一些玄幻、暴力内容的书籍,而这些书籍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者沉迷其中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所以社会是否应该关注一下玄幻网络小说迷害青少年的事情?相关部门书否应该整顿相关的出版社呢?而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我们也应共同关注孩子的择书方向,而不是任由选择。不过,我还是遇到过这样的良师。本校经常会在开学期间邀请新华书店举办购书活动,有不少学生也会踊跃购买,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只会选择玄幻或者侦探比较血腥类的书籍,而优秀文学,历史著作则很少有人问津。而雷老师则在同学们的择书上严格把关,引导同学们选书用书。这样的老师才是用真善美去指引学生!
21世纪,我们讲求速度与效率,有时我们在生活中不免会急躁、在工作中不免会功利。然而教育事业需要我们潜心耐心地经营与策划。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精神引领着我们大胆地阔步前行。
梁LILI
2017年8月25日
参考书籍与文章:
《陶行知名篇精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 方明编 《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 张圣华 《教学合一》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陶行知 《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
《儿童用书选择标准》 陶行知
第2篇:《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教师读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数学一组 徐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现在想实在是羞愧难当,但是,我已经有了期待的信心:爱的教育一定能够使这一些粗糙的小草变成一棵香草,香气怡人,芬芳扑鼻。
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
陶行知就是热爱学生的典范,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家长,我们必须了解孩子,运用我们的智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教师读书”
才有回报。亲爱的同仁和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自觉自愿的学习,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吧!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第3篇: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名篇读后感篇一:《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以前只知道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他关于他的事情我并不了解。新教师培训第一天,是请南京行知小学的校长来做的讲座,讲座的题目就是“并肩走在行知路上”。通过那次讲座,对陶行知有了初步的了解,借助于寒假的时间,静下心来,细细阅读《陶行知名篇精选》,第一次真正走进陶行知,了解了他的教育思想。当我自己去领会他的思想和行动时,才知道他是多么有思想的一个人,在八九十年前就看透了很多教育的本质,看透了教育应该做的是什么。
陶行知的很多教育思想就旨在介绍一些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比如新教育、重视乡村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到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有用。
在“新教育”一文中,他对新教育的解释如下:一是要自新。他说我们中
第4篇:陶行知名篇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傅伟平
当翻开《陶行知名篇精选》这本书时,陶行知先生那一篇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获得了很多的启迪和感慨。陶行知先生那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谨的治学,爱学生的个人情操,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他的那些让我感触颇多的教育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句实在话,在此之前我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还有些模糊,片面。在认真地读了这本书以后,才让我走近了陶行知先生,对陶行知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认识陶先生的同时,也让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因此,我用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来作为我这篇读后感的题目,同时也作为我今后的教育目标和准则。
在先生的诸多教育思想里,最让我身有感触的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大部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第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
第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第7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通化县二密镇中学陈廷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陶行知先生开辟了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同时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所以说陶行知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