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 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 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 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 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 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 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 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省略词句,定要补上。 换——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 ——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一、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 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六、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释:[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2]扪: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第2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一、导入
1、指名背诵《学奕》。
2、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篇小古文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
3、读《新起点》孔子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错正音。练习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
1、小组学习。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2、反馈。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质疑不理解的词句。师相机指导。
重点语句: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孰为汝多知乎?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四、背诵课文
四、理解课文
1、两个孩子对于太阳有什么不同看法?
2、体现了两个孩子的什么特点?
3、他们问什么会这样认为?
4、从“孔子不能决也”,你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5、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五、扩展
1、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
2、孔子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新起点》中《论语篇》《孔子学琴》
六、板书
两小儿辩日 •
太阳位置
远近
依据
• • • • • • • • •
始出
近
大如车盖
日中
远
如盘盂
善于观察
初出
远
沧沧凉凉
有理有据
日中
近
如探汤
第3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悉本课生词生字
2.理解全文大意,重点掌握“故”、“去”、“沧沧凉凉”等字词的古意
3.领会从此事件中应该拥有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课文情景再现,分角色演绎;
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讲列子专心求道的故事,借故事介绍本文作者列子的背景,从而引出本文课题——《两小儿辩日》
2.初读课文,标出重点字词音
全班齐声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纠正某些易错的字词读音。
3.课文情景再现,分角色演绎。
请班上较活跃的同学分别扮演“两小儿”、“孔子”,并且请一位同学读旁白,活跃课堂气氛,提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4.细读课文,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论点论据
教师:请刚才扮演两小儿的同学向我们阐述一下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可以用书中的原话,也用自己的话说。
学生阐述观点。
教师:那么,你们的理由又
第4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两小儿辩日》教案1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 (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
第5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 去: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