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特产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6 08:08: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家乡特产

家乡特产

---------随州板栗

姓名:王含

专业及班级:电信5111班

说起家乡的特产,记忆里似乎都与吃有关,有随州蜜枣, 随州油桃,,随州黑木耳,随州板栗,随州热干面,随州香菇,泡泡青菜,黄花菜,三黄鸡等等。现在我就其中一种介绍。板栗,我想大家都应该吃过吧。栗子又名大栗、板栗、毛栗子,它是我国的特产。栗子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糕点、菜肴、煮粥等,而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清甜爽口的糖炒栗子及栗子烧鸡或栗子烧肉。栗子,古称木奄子。从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有栗子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采食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栽种栗子已很盛行。

板栗外形玲珑,色泽鲜艳,不粘内皮;果仁呈米黄色,糯性强,甘甜芳香,口感极佳;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及铁、钙等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达到养胃、健脾、补肾、养颜等保健功效,有东方“珍珠”和“紫玉”的美称,被日本人称为“中国甘栗的最佳食品”。

栗子同时也被奉为“干果中的珍品”。香甜味美的栗子,自古就作为珍贵的果品,是干果之中的佼佼者。板栗属于坚果类,但它不像核桃、榛子、杏仁等坚果那样富含油脂,它的淀粉很高。干板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77%,与粮谷类的75%相当;鲜板栗也有40%之多,是马铃薯的2.4倍。鲜板栗的蛋白质含量为4%~5%,虽不如花生、2

核桃多,但略高于煮熟后的米饭。同时它还且有较好的药用价值,中医主为栗有补肾健脾、强身壮骨,益胃平肝等功效。因此栗子又有了“肾之果”的美名。

栗子的营养成分丰富。栗子产生的能量较高,只是因新鲜生栗子含的水分较多而致各种营养成分比干栗子和熟栗子相对少一些而已。由于栗子所含的糖类不低,因此,在吃栗子进补的时候,要避免吃得太多,尤其是糖尿病人,以免影响血糖的稳定。栗子中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热量也很高,栗子的维生素B1、B2含量丰富,维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每100克还含有24毫克维生素C,这是粮食所不能比拟的。人们恐怕很难想到,鲜板栗所含的维生素C比公认含维生素C丰富的西红柿还要多,更是苹果的十多倍!栗子所含的矿物质也很全面,有钾、镁、铁、锌、锰等,虽然达不到榛子、瓜子那么高的含量,但仍然比苹果、梨等普通水果高得多,尤其是含钾突出,比号称富含钾的苹果还高4倍。栗子另合有钙、磷、铁、钾等无机盐及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多种成分。栗子中所含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矿物质,能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栗子含有核黄素,常吃栗子对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有益; 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干果品种,能供给人体较多的热能,并能帮助脂肪代谢,具有益气健脾,厚补胃肠的作用; 栗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维持牙齿、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3

骨质疏松,腰腿酸软,筋骨疼痛、乏力等,延缓人体衰老,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果品。

栗子还具有食疗作用。1.益气补脾,健胃厚肠 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干果品种,能供给人体较多的热能,并能帮助脂肪代谢。保证机体基本营养物质供应,有“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称,具有益气健脾,厚补胃肠的作用。

2.防治心血管疾病 栗子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益于人体健康。

3.强筋健骨,延缓衰老 栗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维持牙齿、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腰腿酸软,筋骨疼痛、乏力等,延缓人体衰老,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果品。下面是介绍栗子做成的保健食谱。这些吃法大多对身体起滋补的作用。是非常好的营养食谱。

1.栗糕 栗子200克,糯米粉5O0克,白糖50克,瓜子仁、松仁各10克。将栗子去壳,用水煮极烂,加糯米粉和白糖,揉匀,人热屉中旺火蒸熟,出屉时撒上瓜子仁、松仁。本糕味香甜糯软,具有健脾益气养胃,强筋健骨补虚的功效,适用于年老体弱,腰膝酸软,不欲纳食等病症。

2.栗子糊 栗子500克,白糖适量。将栗子去皮壳,晾干磨粉。取适量栗子粉加清水煮熟为糊,调人白糖即可。栗子糊具有健脾胃,厚肠道的功效,对于小儿腹泻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4

3.栗子羊羹 栗子250克,红小豆、白糖各1000克,冻粉40克。栗子洗净,略煮后去外皮,再放人锅内煮熟;红小豆以水浸泡后煮烂,搓去豆皮过筛,再用纱布滤去水分,制成豆沙;将清水烧沸,加冻粉煮化,再加白糖,煮沸后滤去渣,与豆沙同煮,边煮边搅,至豆沙粘稠时起锅;先往方盘中倒人一半豆沙,再放上煮好的栗子,把另一半豆沙倒在栗子上面,待凝固后,切成小长方块即可。本羹具有补气健脾,散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泄泻,吐血、衄血、便血等病症。无病者可强身健体。

4.栗子烧白菜 生栗子300克,大白菜500克,白糖、湿淀粉、花生油各适量。栗子煮至半熟,捞出,剥去外壳,对半切开;大白菜洗净,切长条块;锅内放人花生油烧热,下栗子略炸后,捞出沥油;锅内留少许底油烧热,下白菜略炸,放人栗子,加清水、酱油、精盐、白糖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烧至熟透,用湿淀粉勾芡,起锅装盘即成。本菜具有补脾、益肾、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血,体倦乏力,肾虚腰膝无力,大便带血及坏血病等病症。

除了吃栗子有很多好处,当然它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项。

1、栗子“生极难化,熟易滞气”,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

2、新鲜栗子容易变质霉烂,吃了发霉栗子会中毒,因此变质的栗子不能吃。

3、栗子生吃难消化,熟食又易滞气,所以一次不宜多食。

4、脾胃虚弱消化不好或患有风湿病的人不宜食用。5

栗子的药用价值

祖医学认为,栗子味甘性温,无毒,有“益气补脾、厚肠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

生食或熟食栗子都有治疗腰腿软弱无力、小便频数、反胃、便血、慢性淋巴结炎和颈淋巴结核以及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或因肾虚引起的久婚不育等疾病。用风干的栗子壳烧成炭再碾成粉状,加蜂蜜调和后用水冲服可治内痔出血。

有的中医还用栗子壳与夏枯草、丹参复配治疗急性颈淋巴结炎和甲状腺肿大。它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三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止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腰脚不遂、小便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及外伤骨折、淤血肿痛、皮肤生疮、筋骨痛等症。

栗子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有对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功效。

板栗的药用----从药用方面来说,栗果是补肾佳品,兼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泻治咳等功效

栗子的营养保健价值虽然很高,但也需要食用得法。最好在两餐之间把栗子当成零食,或做在饭菜里吃,而不要饭后大量吃。这是因为栗子含淀粉较多,饭后吃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不利于保持体重。

选购栗子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果肉的色泽洁白或金黄。金黄色的果肉有可能是经过化学处理的栗子,相反,如果炒熟后或煮熟后6

果肉中间有些发褐,是栗子所含酶发生“褐变反应”所致,只要味道没变,对人体没有危害。

最后我热烈欢迎想尝板栗的人,可以去我的家乡,同时在那里你可以见到很多我家乡的特产.姓名:王含 专业:电信5111班 时间:2013年5月27号7

第2篇:家乡特产

《商品学》

项目作业二

班 级:营销拓展S2012-1班 学 号: 07 姓 名: 张 涵 指导老师: 黄 建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3 年 11月

荆门特产荆门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物产丰富,荆门特产地方特产有葛粉、藜蒿、茶叶、香粉、橡粉、矿泉水、干菜、泡菜、稻米、香干、玉雕等,湖北石膏: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古代盐湖或泻湖的化学沉积物。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称生石膏。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具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主治高热烦渴、肺热咳喘及胃火牙痛等症。石膏外敷,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具生肌敛疮之功效。荆门特产主产于应城、云梦、荆门等县市。

荆门的中天街和长宁大道是荆门市内最繁华的地带,荆门特产这个地带上集中了荆门的许多大型购物商场和超市,如:东方百货、金城大厦、新一佳商场、雅斯购物广场等。

荆门雪枣:因原产于本市子陵区八角乡,又名八角雪枣。创始于宋末,明代渐有名气。采用当地优质糯米和荆门象山的蒙、龙、惠、顺四泉泉水精心制作。团林铺镇:小磨麻油。钟祥市 长寿镇:长寿米、胭脂梅。转斗镇:陈香酒畅销全国。石牌镇:大蒜瓣、“五香茶干”驰名。石牌镇瓦瓷滩村:民用陶器已有千年历史。客店镇:娘娘寨云雾茶、香菇、木耳、葛粉。

其中以京山桥米、葛粉、藜蒿最为出名,荆门特产京山桥米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在明朝时就被御封为皇宫贡米;荆门的野生葛粉以其延年益寿的独特功效而畅销海内外,成为日本皇室贡品,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葛粉之乡”的钟祥市客店镇是葛粉的主产地;沙洋县李市镇是藜蒿的主要种植区之一,种植范围超过万亩,远销省内外。

京山县 京山花菇:产于三阳、厂河和杨集等地。菇圆肉厚,荆门特产菇面生有独特的紫白花纹,色泽艳丽,菇边有铜锣似的卷边。桥米:洁白似玉,馨香爽口。孙桥镇:“桥米”。厂河乡六房街村:天麻、杜仲、金石斛。沙洋县 荆门特产拾回桥镇:卫生纸、耐火毡、板鸭。十里铺镇:黄金港白酒。

荆门位于湖北中部,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现辖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和荆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地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

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在湖北实施的“一带两圈”区域发展战略中,荆门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内,紧邻武汉城市圈,既占“两圈“地理之便,又享“两圈”政策之利,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先后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和国家生态示范区试点城市,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A级金融信用市。

农业生态环境优越、综合优势突出。荆门特产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水稻、棉花、油料、水果、生猪和水产品产量均居湖北省前列。

荆门处于楚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旅游线的交汇处,得中独厚、山川秀美,有国家一级旅游景点60多处。明显陵文化内涵深厚,建筑风格独具匠心,植被保存完好。大洪山风景区云蒸霞蔚,钟灵毓秀,令人留连忘返。漳河、温峡风景区碧波万顷,岛幽林深,恰似人间瑶池。

交通枢纽优势明显。焦柳铁路、长荆铁路和即将动工升级改造的荆沙铁路在城区汇集,已建成通车的襄荆高速、荆宜高速、随岳高速和武荆高速公路在此交织成网。临长江、踞汉江,南水北调中线的江汉运河贯穿境内,水运资源得天独厚。市中心距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襄樊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境内冷水机场将按4C级标准扩建成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的民用机场,形成鄂中地区最大的航空物流中心。

能源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位居三峡电网之内,是北电南送、西电东送交汇的通道,拥有一座100万伏特特高压变电站、2座50万伏特变电站、1座装机180万千瓦的主力电厂。总库容20亿立方米的漳河水库为城市提供充沛水源。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功能不断充实。

东宝区地处鄂中腹地,属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北枕荆门余脉,与襄樊市接壤;南眺江汉平川,与掇刀区毗邻;东望汉水,与钟祥市交界;西依漳河水库,与宜昌市相连。地跨北纬30°51'—31°27',东经111°51'—112°21'。

东宝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荆门特产呈向南敞开的低山、丘陵、岗地地形,最高海拨高程点在栗溪镇境内的裴山,高程684米。

荆门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夏商之际,楚族南徙,“辟在荆山”,兼收并蓄南北文化,发展成璀璨夺目的楚文化,西周、权国,冉国建都于此;钟祥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陪都,是时嘉靖皇帝行养之地。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宋玉、孙叔敖、养由基等一批在历史上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文物,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屈家岭文化遗址、纪山寺及纪山古墓群、钟祥明显陵等。春秋时期道学家老莱子曾居过的老莱子山庄、三国名将关羽驻地——掇刀石、建于隋朝的东山宝塔、唐代的白乳僧塔、明代无佑宫、清代龙泉书院、文明湖等都是有名的古迹胜地。被誉为“楚文化地下宝库”的楚汉墓群和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明显陵”;1998年发掘出土的“战国女尸”,距今2300多年,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稀世国宝”;有依山傍水的蒙、龙、顺、惠四大名泉等。

荆门位于湖北中部,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西部,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以“荆楚门户”而得名。荆门东靠大洪山南麓,北枕荆山余脉,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形成低山坳谷、丘岗冲沟和平原湖区兼具地势。

荆门基础设施完备,交通发达便捷。全市境内铁路总里程25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9355公里,水运总通航里程465.9公里。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一体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荆门对外交通大通道已全面打通,在全国”十三纵十五横“的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穿越湖北省境的七条,荆门占”两纵一横“:南北向太(原)澳(门)线过荆门段全长121公里的襄荆高速公路于6月28日开通,东西向杭(州)兰(州)线过荆门段,往西荆宜高速正在建设,往东武荆高速即将开工,届时荆门与武汉的公路距离将缩短为185公里,湖北重点建设的随(州)岳(阳)高速(京珠国道主干线与太澳国家重点公路中间的重要加密线)将穿境而过。铁路”一纵一横“:焦柳铁路纵贯南北,沿江铁路(上海至重庆)的长荆铁路横跨东西。长江、汉江、江汉运河、长湖水运得天独厚。市中心距三峡国际机场115公里、武汉天河机场245公里(武荆高速开通后将缩短为185公里)。荆门将成为湖北继武汉之后的重要交通枢纽。

荆门,地处湖北省中部,素有”荆楚门户“称,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焦枝铁路纵贯南北,汉江水域贯穿全境;宜(昌)黄(石)、汉(口)十(堰)、襄(樊)荆(州)高速公路在荆门周边形成交通”大三角“,荆门境内荆(门)武(汉)、随(州)岳(阳)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江汉航线穿越荆门将长江和汉江连接成一条水运捷径。公路大骨架、水上黄金道、铁路大动脉相互交汇,四通八达。

全市形成了境内三纵(207国道、寺沙公路、安京公路和京天公路)、三横(皂当公路、汉宜公路、荆潜公路和荆南公路)、一环(荆、钟、京、沙)公路主骨架;以县乡油路为支脉,以乡村公路为基础的,辐射各县市区、连接各乡镇、通达各乡村的干支搭配、内外联通的全市公路网络;以荆门城区为中心,以钟祥、京山、沙洋为辐射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客货站场体系。乡乡镇镇通了油路,村村通了公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运输市场繁荣兴旺。全市共有航道11条435公里,港口4个,港区19个,码头12258延米,159个泊位,沿汉江基本形成了一城一港或一城多港的格局。客运站场45个,其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3个,三级站5个。全市从事营运车辆17129台,其中客车2562台、43834客位,货车14567台、56832吨位。全市拥有船舶115艘、475客位、13034吨位。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管道综合运输网络,真正实现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明显陵——位于钟祥市郢中皇城村,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和生母合葬墓。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按藩王墓规格始建,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以帝陵规制改建,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竣工。面积约50万平方米,陵区平面布局按“三朝两宫”式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四周环以黄瓦朱墙,平面呈金瓶形状,墙周长约4730米,宽1.9米,高6.5米。罗城内陵墓建筑布局按中轴线排列,依次为新红 门、大红门、碑亭、华表、神道、石象生、棂星门、神龙道、内明塘、棱恩门、棱恩殿、二柱门、十五供、方城、宝城,九曲河蜿蜓其间,河上以五道御桥相连。1998年,显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显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元佑宫与文峰塔——位于钟祥市郢中镇。元佑宫,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建,清代续修,现存为明、清两代建筑群,它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御敕兴建的皇家祭祀建筑,是供皇帝返乡、皇室宗亲和州府官员朝奉显陵和举行重大祭礼活动的“焚修祝厘之所”。其建筑格局中轴对称,红墙周回410米。主殿三进,元佑殿居中,后为降祥殿,最后为三洞阁。其前为元佑宫门,东西为储、祉门。钟鼓楼拱侍环列。宫门前为琉璃琼花照壁,左右建保 祚、延禧2坊。文风塔,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建,为圆形实心砖石塔,由地宫、塔基、覆钵、相轮、宝盖和利刹头等6部分组成。塔式独特,通体雪白,似竖立的毛笔状,寓意文风鼎盛,故名“文风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书院——坐落在荆门古城象山东麓的文明湖北岸。南宋绍兴年间建洗心堂,设立书塾课读学子。经过元、明两代,书塾已毁。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荆门知州舒成龙在书塾原址上兴建了书院,以书院旁新凿的龙泉命名。书院由育德堂、洗心堂、东山草堂“三堂”,春华、秋实“两馆”,敬业、乐群“两斋”,尺木、文明“两楼”,寄畅、会心“两轩”组成,其规模宏大,布局巧妙。院内小桥流水曲折迂回,楼阁馆榭古色古香;回廊曲径,掩映在参天古槐与青松翠柏之间,鸟语花香,芳草如茵,极揽园林之胜。书院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名为龙泉中学后,沿用至今。

东山宝塔——耸立在荆门城区中部的东宝山主峰太平顶上。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天台山国清寺高僧智者禅师主持构筑。宝塔建成后,使当时名为长林县的荆门古城显得神采奕奕,所以民间流传有“立了东山塔,长林生头角”的谚语。东山宝塔通高33.3米,底部周长30.6米,七层飞檐,八棱翘角,隔面设窗,攒尖式塔顶。自底层有螺 旋状青石阶梯上塔顶。古塔形态稳健,气势轩昂,七八十 里外可遥望,领略它的壮丽、巍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升天塔——位于荆门古城北辰门东侧(现市磷肥厂内),始筑于公元1644----1645年,重于1675年。古塔实砌实心,共六层,每层出檐,隔面设半台假窗。

《荆门直隶州》记载,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荆门地方官绅为整治城区及近郊的渍涝,镇锁州城的漫水缺口,始建此塔,筑塔至三尺多高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荆门城,工程搁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荆门州牧舒成龙,把李自成农民军攻城战役中阵亡的双方将士的骸骨,集中埋于塔基下,在原址上重建塔改名为升天塔。它是明未清初阶级斗争的历史见证。

文峰塔——位于荆门古城南门内西侧的象山大道中端。石塔实心,通高20米,底部周长18米,五层八面,层层出檐,隔设窗。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小南门亦曰凤鸣门,塔建于此,犹如飞凤衔来文笔一支,又似孤峰兀起故名。横额刻有“文笔鸣凤”四字,意在希望荆门因之而文运亨通。

魁星阁——位于荆门西城南门内文庙东侧。创建于清朝初年。石木结构。造型为青石板台上筑三层楼阁。聚台、楼、阁于一体,别具一格。魁星,是我国神话中主宰文章盛衰的神灵。魁星阁朝西的大门门楣上有“文运天开”的题字,其寓意是期望魁星降临赐福,让荆门州文运昌盛。

蒙、惠、顺、龙“四泉” 又称象山四泉,位于象山东麓。泉水从石缝里涌出,汇入文明湖。蒙泉、惠泉在唐、宋时期就已是风景名胜之地。蒙泉因蒙山而得名。惠泉为温泉。顺泉在蒙泉北侧,正好在老莱子隐居的地方。老莱子孝顺父母的事迹尽人皆知,故名顺泉。龙泉在蒙泉与惠泉之间。清乾隆年间知州舒成龙凿得,舒知州根据南宋熙宁年间荆门知军吕元所题的一首诗的末句“风云长静白龙宫”而取名龙泉。象山四泉保留了诗文、题字,并留下了不少碑碣。象山四泉,属硬水质,富含矿物质,水盛质优,常年涌流不涸。四大名泉犹如四颗明珠,镶钳在文明湖畔,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人墨客流连忘返。象山四泉石刻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楼——在城东青龙山西麓。建筑群下为卧云洞(白云洞),洞上筑斯台,台后建白云楼。相传是我国神话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修炼 成仙的地方。白云楼建筑群以洞、台、楼相结合,楼阁飞檐翘角,角挂铜铃摇拽。构筑形式独特,富寓民族风格。洞外石雕屏上,蛟龙翻云吐雾;雕画带上花鸟嬉戏,琴棋对局,其雕刻艺术精湛,构思独特,在湖北地区少见。现已全面维修,为荆门城区的旅游景点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夫子祠——古城西郊的文明湖西南岸。明朝弘治年间为纪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而建。建筑四合院式,祠门朝东,由头门、大殿(即正殿)、后殿,南北厢房和四周花墙组。大殿雄伟壮丽,后殿气势非凡,厢房整齐清静,是典型的民间纪念建筑形式。现已全面修缮一新。

屈家岭遗址——位于京山县和屈家岭管理区,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化的代表之一。1954年发现,1955年第一次发掘,56--57年第二次发掘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壳彩陶、壶形器和带谷壳的红烧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88年屈家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山楚墓群——位于沙洋县纪山镇,面积约50平方公里,由大薜家洼墓地、郭店墓地、郭家岗墓地等24处墓地组成,现存有300余座有封土堆的墓葬,无封土堆的不计其数,这些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其中很多为贵族王公墓葬。

下载家乡特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乡特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