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言文意译翻译技巧
文言文意译翻译技巧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文言文意译翻译技巧,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第2篇: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在各类考试时,这“理解基本内容”常常以翻译的题型出现,即将文言语句或小段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有些考生对此束手无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文言文翻译是有法可循的: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
文中的地名:成都、陕(即:陕西)。这些词语都按原文或原义写出。
第3篇: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考试,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
第4篇: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三个“遵照”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二、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
第5篇: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
第6篇: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Writings in claical Chinese translation skills 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中积累文言词语、感受古代汉语习惯,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原作内容。根据实践经验积累,我认为翻译文言文有以下技巧。
Writings in claical Chinese sentence translation, is in learning claical Chinese is one of the main training method.It can let the student in the translation of claical Chinese sentences in accumul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