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熊和他的伙伴们童话故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5 08:01: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胖胖熊和他的伙伴们童话故事

胖胖熊和他的伙伴们童话故事

胖胖熊买了一件新棉衣。

“我有新棉衣啦!我不怕感冒啦!”看啊,一大早他就穿着新棉衣跑了出来。

“哧——”胖胖熊顺着雪痕打着冰遛,真痛快呀!

“胖胖熊,胖胖熊,带着我滑好不好?”小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过来说。

“好好,你拉着我的手,我拽你,走喽——”胖胖熊紧紧拉着小鸭子的手向远处滑去。

才滑了一会儿,听见远处有人喊:“胖胖熊,胖胖熊,也带我滑好不好?”原来是小黄鸡站在远处喊呢。

“好好,你拽着我的衣襟,我拉着你,走喽——”胖胖熊拉着小鸭子、小黄鸡在雪地上滑了起来。

“嘿,你们玩得好开心呀,也带我一个!”小花狗不等胖胖熊说话,也拽到了胖胖熊的新棉衣后。

滑了一会儿,胖胖熊感觉身后的重量越来越大,越走越吃力了,有几次险些摔倒。他只好停下来,说:“我一个一个带你们滑吧!”

“不好,不好,这样才热闹呢!”小花狗第一个反对。

“一个一个滑,哪有大家一起滑好玩啊!”小黄鸡也反对着不松手。

“那你们自己玩吧,我……不想带你们滑了!”胖胖熊说完就自己走了。

“胖胖熊真小气,以后我们不要和他玩了!”小花狗说。

“他那么胖,有的是力气,滑一会儿又怎么了?”小黄鸡撇着嘴说。

忽然,前面传来“扑通”一声,哦,是胖胖熊跌倒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在不远处看着他翻动着笨拙的身体,一点一点地想要站起来,谁也不想去扶。

“你们怎么只看热闹,也不扶他一下,胖胖熊病几天了,今天才好点能出来玩呢。”远处跑来了小松鼠,边说边扶起胖胖熊。

“没关系的,我才和他们玩了半天,他们也累了!哈哈,看我身后压出的`大坑,刚才真怕自己跌倒了,压坏身后的朋友呢!”胖胖熊憨憨地笑着说。

“你你……”小黄鸡快嘴地想说什么,却被小花狗打断了。

“哦,原来是因为这个,你才不敢拉我们呀,没关系,现在我们来拉你,大家一起来!”小花狗招呼着大家,组成了一个大大的拉拉队,拉着胖胖熊的新棉衣在雪地上奔跑着。

听——他们笑得多开心啊!

第2篇:中信重工和他声名显赫的伙伴们

中信重工和他声名显赫的伙伴们

本刊记者 仝亚娜

2004年6月16日,在位于古都洛阳的中信重工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拉练”正在进行。这一天,新上任的总经理任沁新决定和所有高管一起,走遍公司的每个角落。

他们在这个拥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厂区里默默行走,汗水滴落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和沉闷的脚步声一起单调起伏。所到之处,车间里弥漫着奇怪的气味,生产线旁杂弃物随意堆放,甚至,找不到一处完好的围墙。

几个小时后,“拉练”结束。任沁新转身对着自己的同僚,目光凝重:“大家看,我们是不是要换种活法?”

四年后的今天,任沁新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特殊的日子。如今,中信重工不仅从当初的困境中活了过来,还跻身于世界矿机市场强手之林,越来越“凶悍异常”。当然,这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该项目的顺利完工,标志着中国打破了6米以上大型矿用磨机的国际垄断,也为设计、制造更大规格的磨机奠定了基础。” 7月15号,面对数百名中外专家、合作伙伴们,任沁新喜悦而自信。

他口中的“该项目”,指的是中信重工为中国黄金集团乌努格吐山量身打造的直径8.8*4.8米的半自磨机和直径6.2*9.5米的溢流型球磨机,它们都是目前国内的最大规格,也是目前国际上的主力机型。

相对于中信重工近年来所接的庞大订单而言,这只是冰山一角。去年8月1号,经过5个月的激烈角逐,中信重工打败了美国美卓矿机、福勒等国际老牌竞争对手,成功中标澳大利亚SINO铁矿项目。作为中信重工的“零号”项目,该订单包括6组12台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直径12.2*10.9米的自磨机和直径7.9*13.6米的溢流型球磨机。

“这意味着中信重工短短几年迅速跨越了全球矿业百年的发展历程,一下站上世界磨机技术的巅峰,并顺利打入国际矿业高端市场。”7月14晚上的非正式会谈中,任沁新意气风发。

矿用磨机是每个矿业公司都必须购买的设备之一,包括球磨机(利用钢球等中间介质将矿石击碎)、自磨机(不用钢球,矿石之间互相撞击)、半自磨机三类。大块的矿石经过破碎机粗加工之后,形成较细的颗粒,磨机则进一步将这些颗粒制成米粒大小的标准矿石,准备飘洋过海到全球各处的钢铁公司经受更严格的考验。

虽然矿用磨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规格的发展都比较缓慢,直到本世纪初,国际主流机型也不过6米左右。近年来,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促使铁、钼等价格接连攀升,全球随之掀起了一股选矿、开矿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显著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大型磨机日益得到市场的青睐,目前的主流机型已经升至8~10米。供应商提供给矿业主的,不仅是一座庞大的钢铁巨人,还必须配备一套驱动程序。这就意味着,制造大型矿机不仅对制造、工艺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还需要解决与之配套的电机、油压等一系列问题,确保它能正常运转。目前,作为中信重工“零号”工程的澳洲SINO铁矿项目,其设计工作已经全面完成,筒体、齿圈、端盖等重大部件的制造已全面展开。只是,要将这个直径5层楼高、3700多辆轿车重的庞然大物发动,需要28000千瓦的电机,如果不采取很好的措施,对地面的冲击不亚于一场小规模地震。

“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立走向国际化,必须寻求合作伙伴,利用全球化资源共同出征。”任沁新这样认为。现在,中信重工大约有1/3的市场在海外。国际市场的开拓让GE、西门子、ABB等全球知名公司看到了中信重工的潜力,他们希望借助中信重工分享世界矿业发展的大蛋糕,纷纷前来参观洽谈,并与之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西门子已经和中信重工联手建成了数控机床、自动控制、电气传动等4个世界顶级实验室,专门进行自动化控制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为中信重工产品向大型化、成套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拥有话语权是一件让人感觉很舒服的事情,你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资源,或者,能比别人更早的拿到更优的资源。这种自信不仅流露在任沁新的神态和语气上,也感染了每名员工。即便很多人拿着摄像机到车间参观、拍照,工人依然各司其职,埋头干活,不会东张西望流露出好奇的神态。

“我们的工人都是见过世面、经过总理接见的。”任沁新笑着说。

一家“13年只买过一台设备、9年没进一个新人”的企业,是如何在短短三、四年内重获这样的自信呢?

在中信重工度过了34个春秋、从普通工人一步步做到现在的任沁新觉得,这和公司的定位很有关系。

在中国,有许多传统老国企也同中信重工一样,曾经历了多年的艰难时光,最近几年,他们中的一些慢慢复苏起来。“观念的转变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任说,“但中信重工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走了一条高起点的路。”

在挖地三尺植树种草、鼓舞士气的同时,任沁新花费更多的心力为公司的未来寻找出路。几十年的从业经验培养了任沁新对这个行业的良好直觉,通过对世界矿业市场深入分析,认真研究客户诉求之后,他提出了著名的“四高”战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客户、高端市场):“云层之上,只有寥寥几个山头,云层之下,满眼都是山。要长久发展,就必须冲出重围,立足高端。”

可是,怎么才能在这个霸主地位已经确立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后来者居上呢?

2004年以来的开矿热使得大型矿山设备炙手可热,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早,分工明细,几乎没有一家海外工厂具备生产大型矿机所需的所有设备、工艺,他们必须分头合作,再运到矿山旁进行组装。因此,虽然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之类的大矿主们心急如焚,却还是不得不耐心等待40个月,忍受守着宝藏却不能马上享用的煎熬。

中信重工的机会来了。中国当前的制造体系都是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由于当初基础薄弱,流行建造“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很多重工企业,都是从炼钢炼铁开始,一步步生产出产品。所谓“风水轮流转”,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一过去因“链条长、环节多、投资大”而饱受质疑的模式似乎摇身一变成了优势。中信重工发现,只要立足原有优势深化发展,使之适应大型化的要求,再加上遍布周边的民营配套商,那么就完全可以在不到对手一半的时间里制造出同样规格的产品。同时,由于能在一个工厂安装试车,产品的质量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中信重工向世界矿主宣告的这个消息搅动了原本平静的矿机市场,一时间,成为引起整个行业注目的“搅局者”。迎着众人怀疑的目光,中信重工凭借这一无可比拟的优势拿下了一个又一个订单。“交货期短”成为中信重工打入国际市场的 “杀手锏”。

2007年,中信重工的销售收入从四年前的10亿发展到60多亿元,净资产增长了近7倍,达到15亿元。目前,每个月所接订单就有15亿元之多。

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从2004年起,中信重工先后投入近30亿元实施“1230”、“新重工”、“大磨机”等工程,尤其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新重机”工程,完成之后,中信重工将构建出一个包括重型冶铸、重型锻造、重型热处理和粗加工等在内的全新的制造、工艺体系,达到现代重型机械装备业的高端配置。

实力的提升自然吸引了国际矿业巨头的注意,2007年,必和必拓首次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同年底,和中信重工签订了在中国直接采购的第一单合同,用于澳大利亚GEMCO锰矿的直径4.5*8米的洗矿机。

国际合作的扩大带领中信重工走出国门,第一个海外技术中心已经在悉尼设立,未来,这一趋势还将延续。

“我的目标并不是要在短短几年内将规模做到多大,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要把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做优做长。”虽然今年的销售收入或将超过80亿元,任沁新却表示自己的兴趣并不在这些貌似强大的数字上。

在中信重工,有一份花费一年多时间编制的《岗位诚信规范》,涉及从操作工到总经理在内的700多个岗位,内容包括工作目标、权限、主要职责、关键控制点等方面,极为细致;同时,还归纳出上百种岗位不诚信的行为。这样,每位员工从一上班开始,所有的行为都有据可依。一旦违规,则按照相应的扣分标准计入诚信档案,并以此为依据计算下一年度的薪酬。

“如果某名员工只是对工作不够负责,你就说他整个人没有诚信,恐怕他会难以接受,我们总结出具体事项,把范围缩小到工作以内,执行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任这样解释为何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编制《诚信规范》。

成效还是很显著的:废品率大大降低;员工开始自觉维护生产环境;过去那种把南方客户的订单发到东北去的事件再没有重演过。

像中信重工生产这么大块头的产品,需要成千万上道工序,经过几千人的双手。任沁新很清楚,要打造百年企业,人盯人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根植于每位员工心底的诚信文化。

做企业领导难,做国企的领导更难。每当别人不解地质疑时,任沁新总是用中国传统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古训作答。他喜欢在夜幕降临时凭窗远眺,距离办公室不远处,20层的员工青年公寓散发着绿色的光芒;休闲广场上,劳累了一天工人们在嬉戏、放松。

这幅歌舞升平的场面常常让任沁新感到安详、满足。想想自己有限的努力给那么多人带来这样平和的生活,他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中国机电工业》2008年8月刊)

附文:

听任沁新讲管理相比一些技术派掌门人而言,拥有高级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等诸多头衔的任沁新是位不折不扣的“管理爱好者”。

虽然身处重型制造企业,任沁新所有的进修学习却都是和管理相关的。拥有这样的教育背景,难怪会在谈话中时不时强调“定位”之重要(我很怀疑他是否看过那本席卷全球的营销学名著《定位》)。

这也很好理解,正是“四高战略”的提出让中信重工在短短几年里冲入世界矿机市场的“云层之上”。

只是有时候你会很好奇,在一个流行大而化之、模棱两可的中原城市,任沁新是怎么将宏伟的战略定位和魔鬼般细节的管理推行起来的呢?

在中信重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往事:一位韩国的客户前来洽谈业务,到工厂参观一遍之后,还没开始商谈,就爽快地把订单给了中信重工。问其原因,答曰:我在工厂里没有看到一扇破碎的玻璃。

在一般人看来,“管理”这个词儿似乎挺高深、玄妙的,但任沁新觉得,其实落到实处的管理,大多是一些简单、平常的小事。

就像四年前,当任沁新下定决心改变“地无三尺平,草无方寸绿”的惨状,挖地三尺植树种草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为什么要把钱埋在地下呢?”他们觉得困惑不安。

任沁新觉得,所谓决策,就是要在别人没有看明白的时候你看明白了,并且能够抓住,把方向确定下来,坚持在执行中化解矛盾。用他自己的话说,“所有人事先都同意的,那不叫决策。”

果然,两三年后,看着日渐美丽的厂区,感受着一年四季绽放的鲜花,再也没有人对当时的行动质疑。

“很少有人意识到,好的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任沁新说。

虽然科班出身,但任沁新对管理的理解却没有一点书生气。他对管理的阐释让人突然醒悟:原来管理不只是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的透彻体悟。

“不要把员工的觉悟估计得太高了,但同时,也不能把员工的觉悟估计得太低了。”谈到是否有别的企业过来“挖人”的敏感问题,任沁新突然变成一位具有思辨意味的哲人。

“不要把员工的觉悟估计得太高了”,所以有了《诚信规范》以及与之相挂钩的薪酬体系;“不要把员工的觉悟估计得太低了”,所以有了公司里免费为员工清洗衣物的七个洗衣房,有了专门针对一线工人的定期疗养等福利措施。

任沁新强调中信重工是一家开放的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秉承这一点:“如果员工觉得开心,他自然会留下来;如果不开心,即使勉强留下,对公司的生产力也只会起到破坏作用。”

但是,如果挖走的是核心技术人员呢?不担心知识产权的问题吗? “首先,我们的核心技术人员是挖不走的;其次,就算挖走了,你怕他吗?”任沁新霸气地反问,“如果一个技术人员走了就能把你的技术都带走,把公司的命运维系在几个人身上,那也太脆弱了。”

任沁新的自信来自于实力。在中信重工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研发体系中,每名技术人员只是掌握其中的一个方面,拿走一套图纸是没有用的。另外,在国内,也鲜有企业具备中信重工这样强大的制造能力,“不可复制性,是核心竞争力一个重要特征。”

忆及7月14号晚,当任沁新走进位于洛阳华阳酒店的茶艺馆,热情地和每位客人握手,席间以兄妹相称、谈笑风生之时,我就猜测:这个外表亲切随和的汉子,迟早会露出其坚毅的一面。

附文2

任沁新如是说„„

做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定位是最重要的,如果方向没有找准,即使每天身先士卒深入基层,也没有用;方向错了,付出越多,离正确之路越远。——任姓领导人是“定位”的忠实信徒

所谓机遇,就是别人没有看明白的时候你看明白了,并且能够抓住,把方针策略确定下来,同时能够让所有人都相信你的选择是对的,跟着你走。——决策往往意味着阻力

举个例子:本来做一个产品需要十道工序,工人过两天发现只要八道就能完成,再后来,觉得六道也能蒙混过关。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就是找捷径。当每个人都想改变规则的时候,公司就麻烦了。

——任沁新说,要用别的方法发挥工人的聪明才智,而不是提倡小发明创造

怕人跳槽是最笨的办法,还是要靠实力,要打造别人无法模仿、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让他们无法与你抗衡。换句话说,企业内外的人员流动也是很正常的,把员工全都拴死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任沁新推崇GE“每年淘汰10%”的企业文化

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太浮躁,看着哪里赚钱,就一窝蜂地过去了,像放一把火一样,三年,熄灭了。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何没有知名的百年企业?

当前原材料涨价、通货膨胀的大环境让很多企业叫苦连天,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轮调整是必须的,不然滥竽充数的企业太多,把整个市场都搅乱了。如果有点风吹草动就不行了,那这样的企业也该垮掉。

——有实力的企业和有实力的人一样,总是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呵呵

我的目标并不是一定要在几年内把企业的规模做多大,但是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要把这个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把企业做长做优,在这点上花费的力气大一些。——同中国当前一些企业家一样,任沁新也打算身体力行打造“百年企业”

云层之上,只有有限的几个山头;云层之下,满眼都是山,所以,一定要冲出云层。

——任沁新这样解释为何一定要“定位高端”

(《中国机电工业》2008年8月刊)

第3篇:蓝莓婆婆和熊们在一起童话故事

蓝莓婆婆和熊们在一起童话故事

好多天都没睡过一个好觉了,黑熊倦容满面。

“哎呀,这么难看,怎么出门呀?”黑熊皱起来的眉宇间快搁得下一个鸡蛋了。

“不管了,我必须得出趟门。”黑熊戴上帽子的同时还戴上了一副宽边大墨镜,然后匆匆出门了。

“砰砰砰!”半个多小时后,山下的一座红色小木屋的门外,响起了很有礼貌但又有点儿急促的敲门声。

“嘎吱”一声,从半掩着的门后,露出了一张笑眯眯的脸:“早啊,黑熊!有事吗?”

“蓝莓婆婆,我可以进来吗?”门外,黑熊毕恭毕敬地问。

“当然可以!”黑熊被请进了屋。

“您能听我讲一个故事吗?”一进屋,黑熊就迫不及待地说。

“好啊,我就爱听故事。”蓝莓婆婆高兴地说。

黑熊的故事开始了——

在很高很高的山上,住者一头热衷于酿蜜的火块头熊,他酿的蜜所有熊都爱吃。可是有一天,大块头熊发现他的蜜无熊问津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胖胖熊和他的伙伴们童话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胖胖熊和他的伙伴们童话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