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长和他的参谋们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总参谋长是什么级别”。
参谋长和他的参谋们
长久以来,我就有个想法,写写参谋这个群体,这其中既包括我自己,也包括那些和我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弟兄,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这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也与参谋的工作性质有关。我想通过这样一个举动,来表达我对参谋人员的崇高敬意,以及对参谋工作的无比热爱。昨晚,一个参谋打来电话,就信息化训练手段建设问题和我进行了一番探讨,他是我曾经带过的参谋,现任职于陆军机关某局。和我接触的参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喜欢和我探讨问题,即使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军队,也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当然不会涉密)。放下电话,往昔的诸多情景一下子涌上心头,我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于是有了这些文字。
一、争不休的话题也许是和平时期太久,清晰的东西都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比如,围绕参谋总有两个争不休的话题,一个是参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一个是参谋和主官哪个重要?印象中,似乎就没有消停过,机关争论,基层也争论;领导争论,参谋也争论。本质上说,争的是参谋在部队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争归争,但有一点是共识,就是参谋的能力素质应该是比较高的,至少要比一般的军官要高,尽管很多人并不清楚为什么高?高在哪里?直白的感觉是,毕竟在首长身边工作嘛,没有两刷子怎么拿得下?我干了18年参谋,跨越旅、集团军、军区、总部四级机关,既在兵种口干过,也在合成口干过,既抓过战备,也抓过训练。每一级司令机关几乎每年都要制定(或完善)关于参谋队伍建设的制度,对参谋的选取、使用、考评、奖惩做出明确。虽然下的功夫很大,但由于一些标准定得不切实际,与实际情况脱节,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这种反差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对参谋群体应具备的素质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任何参谋都不可能是完人,正如你不能要求每个普通人都心怀天下。每个领导挑参谋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我因为带新兵出色,被作训科长叫到办公室,当时还有两个候选对象,每人给一张纸,不参考任何资料,按照给定的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作文。最后,我胜出。多年后,老科长告诉我,其实,另外两个人都是上面打过招呼的。可他坚持认为作训参谋太重要了,绝不能搞照顾降标准!你看,多玄啊,差点就与参谋失之交臂,因为当时政治部组织科和宣传科都把我盯上了。老科长直率的性格、正派的作风让我一生难忘。参谋是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绩,如果三年还找不到感觉,说明你不合适干参谋。不是谁都能当参谋的,有些参谋干得很痛苦,真应了那句老话“男怕投错行”。当参谋需要有点天赋,你未必是样样精通,但至少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挑选参谋要慎之又慎,否则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用不能用,退不好退。我在战役机关的时间比较长,坚信“有才而性缓,斯为大才”,一旦发现有好苗子,就不遗余力地往机关调,事实证明我是对的,那些当年青涩的旅团小参谋都成了军委、陆军机关的大参谋。参谋的能力素质简而言之是“能参善谋”,具体讲就是分析判断、运筹谋划、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研究创新。不同层次的机关对上述能力的需求不尽相同,比如,高层机关看重智能方面能力,基层机关看重技能方面的能力。我当作训处副处长时对文字材料抓得紧,而当旅参谋长时对指挥技能抓得紧。就大多数参谋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职级的提升,动手能力会不断衰退,动脑能力则在不断提高,所以年轻参谋技能型多,年长参谋谋略型多,我们在培养参谋时应该把握这一规律。根本地讲,参谋和主官是不具备比较条件的,主官在基层主要管营连,要眼快跑得勤,参谋在机关主要管自己,要心静坐得住;主官用的更多的是体力,必须坚守一隅,参谋用的更多的是脑力,必须通观全局;主官工作重在贯彻落实,具有很强的机械重复性,参谋工作重在筹划设计,具有很强的灵活探索性。我曾开玩笑说,基层主官是给领导保稳的,机关参谋是给领导出彩的。如果硬要比,参谋应该要略胜一筹,我想,如果是战时,这个问题可能更好理解。
二、吃不尽的苦头我的老首长曾说,值得一个参谋炫耀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个是吃了多少苦,一个是干了多少事。我的炮指老主任也说,能吃苦是参谋的第一品质。我对调到我身边的参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祝贺你走到参谋的岗位上来,做好吃苦的准备。没有干过参谋的,很难想象参谋的苦有多苦,我这里所说的参谋,特指在作战训练岗位上的参谋,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参谋。那种不可预知的、没有尽头、来自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像无形的绳索将我捆绑,而且越收越紧,几乎令我窒息使我崩溃。我是能吃苦的,当参谋这么多年,基本上是没有娱乐活动的,特别是在作训处工作期间,加班到一、二点是常态,即使是通宵也并不鲜见,更不要说过周末了,我就是去洗澡,都要给总机打个招呼,生怕首长找不到。每年外训,不论是上高原,还是进戈壁,野外一住就是四、五个月,热的时候热死,冻的时候冻死,在饱受恶劣环境侵害的同时,繁重的筹划设计、组织协调工作,加之时间紧、标准高、任务重的矛盾,让我始终处于寝食难安的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其中滋味只有自己品尝。我的参谋们也都能吃苦,舟曲泥石流和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负责应急处突的参谋们坚守值班室,不分白天黑夜连续不间断地处理各种情况,近二十天没有出过办公楼。大事如此,小事亦如此。有些参谋为组织好会议,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大型会议,是反复研究、反复纠正,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排练,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演。局外人可能很难理解这些,但那些肯吃苦、会吃苦的参谋大都走上了更高层次的机关,他们的成绩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大项工作面前,参谋们的吃苦精神表现得尤其突出。2012年我带集团军参谋队备战军区比武,某团一个参谋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开始自我强化训练,某旅一个参谋爱人就在驻地住院,可一直都没有去探视过,某旅一个参谋超负荷进行堆制沙盘训练,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参谋这个群体与其他军人群体相比,真的是有着更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岗位自豪感。受此影响,我后来常讲,作为一个人,坏什么都不能坏脑袋,缺什么都不能缺精神。尽管我离开了部队,那些带过的参谋也经常给我汇报思想、探讨工作。某旅一个作训参谋告诉我要考研究生,我很惊讶,因为我知道他是主力笔杆子,平时任务那么重,休息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复习啊?一天晚上快两点了,某旅一个作训参谋给我电话,说还在训练手工标图,原来他参加了某部战区陆军组织的现职参谋集训队,他在为集训结束时的比武做准备。每每听到这些,我的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很多人讲我的工作劲头特旺盛,我是不敢偷懒,否则,没脸见那帮兄弟啊!参谋受的苦的确是太多了,这个苦有两个方面,一是受累,二是受屈,后者比前者更让参谋心难。当参谋会遇到各种脾气的首长,这个是无法选择的,有的真让参谋吃尽了“苦头”,但随着我们的成长,对这些首长的认知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一个参谋曾对我说,虽然那时觉得首长苛刻,自己很憋屈,但能力素质提高确实快,说白了,是逼出来的。是啊,人在当下很难对一段生活做出评价,只有时间过去了,我们跳出来了,才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评价那段时光。
三、绕不过的材料写材料让很多人畏惧,我开始也很害怕。但后来一位首长对我讲:“建成,如果你只想当跑腿参谋,那就不要写材料,如果你真想当一个有作为的大参谋,就一定要写材料。”这句话改变了我,多年过去了,我在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多很多的成绩,仅学术文章就发表了近300篇,两次立功、十余次受奖,与此同时,也使我对材料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一方面,材料是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不要轻易贬低它,另一方面,材料是思维活动的基本载体,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参谋必须要克服“材料关”,这个克服不是参谋一个人的事,而是当处长的、当参谋长的共同的事,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些年来,我给参谋们讲了大量的、基础性理论,小到要讯的撰写,大到党委报告的撰写,让参谋们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具体实践中,从定主题到列提纲,从撰写到修改,直至定稿,每一步我都给参谋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澄清“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错误认知。这个认知很可怕,害了许多人,包括一些参谋,因为抄习惯了,就改不过来了。一个参谋能有吃苦头的勇气,倘若再有写材料的能力,你就好比插上了一对翅膀,在军旅广阔的天际翱翔。什么是好材料?我将其分为四个等级:有思想、有文采为一等,有思想、没文采为二等,没思想、有文采为三等,没思想、没文采为四等。所以参谋们写完东西,我通常问第一个问题,材料中蕴含了哪些新思想?第二个问题,材料中哪些精彩的语言是你首创?这两个问题让参谋很是痛苦,都说让头儿满意太难了,但也正是这两个问题,牵引参谋们的材料不断进步不断成熟。在材料面前,我认为没有绝对的权威,要想搞出一篇高水平的材料,一定要组织研究,切忌不能搞闭门造车。很多单位研究材料时气氛很沉闷,人在其中感觉很压抑,这怎么能研究出真东西好东西呢?我带参谋研究材料是非常轻松的,一个是除了我点的人,愿意来的都可以来,一个是不论职级高低、入行新老,都可以放开讲。他们了解我的性格,敢于争论,也善于争论,我在一边不亦悦乎,以至于后来很多参谋都说,和我搞材料既提高素质又愉悦心情。我鼓励参谋写学术文章,当然不能天马行空,要结合工作写。一方面让他们自己定题目,我也经常给他们出题目,总之是不让他们脑子闲着,逼着他们思考。他们写好后,我一定认真修改,定稿后,热心给编辑推荐,特别是首次发表,我一定会给编辑打电话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认可。因为他们的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比我的认可更能鼓励参谋。信心有了,兴趣高了,那结果可不得了,我任职的两个旅的司令部,不论是转发的电报、刊用的要讯,还是发表的文章,都在同级兄弟单位中名列前茅。材料中有人品,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我教育参谋写材料一定要实事求是,既要符合法规,也要符合实际,对于首长的指示要求,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不能盯着只言片语来做文章,这样既害了自己,也害了首长,更害了部队。我的参谋在写材料的时候,态度都非常严谨,绝不掺杂任何水分,完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此基础上,我还要求他们,要改变机关公文是冰冷的惯性认知,要将对部队、对官兵的真情注入其中。时间久了,一些领导在审阅材料的时候经常会说,这篇材料有建成的风格!
四、忘不了的情意我在集团军工作期间,连续四年带参谋集训队,到合成旅、兵种旅工作后,都负责司令部工作,可以讲,一直处于培养参谋的最前沿、第一线。很多领导和我开玩笑说:“建成,你是集团军的参谋头儿啊!”能带这些优秀的军官,是我莫大的荣幸。长期和参谋们在一起,我了解他们,也理解他们,既严格要求,也真诚爱护。和参谋们在一起,我永远是快乐的,参谋们和我在一起,也永远是舒心的。有过机关经验的人都知道,写材料是个良心活,用心使劲多少全在一念之间,可以出十分力,也可以出八分力,这些都是隐性的。但我拿到的材料,没有敷衍了事,都是百分百用心尽力的。一般情况下,参谋都叫我参谋长或首长,可也有参谋在没人的时候叫我老师,时至今日仍然如此。与首长相比,老师的称谓让我感到了更多的东西,不仅是情感距离的缩小,还有表率作用的固守和岗位压力的增强。经年累月的机关工作,在我的身上打下了鲜明的机关烙印,形成了机关性格,养成了机关习惯。但在我的参谋们面前,我却是另外一种表现,常常是管不住的嘴,一说就是两三个小时。现在虽然我和参谋们天各一方,但会经常打电话发信息,彼此问候彼此祝福,至于出差到了有参谋的地方,那肯定是要见个面的。我时常感到有很多祝福的眼眸在看着我,让我浑身充满了进取的力量。干哪行,骂哪行,似乎这是一个魔咒。我干了四级机关、不同类型的参谋,即使是最委屈、最劳累的时候,也没有骂过参谋这个行当。机关聚集了部队的人才,充满了社会的智慧,能到司令机关特别是能到作训口子工作是我的幸运。因为站得高、看得远,加之首长的关心爱护,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我和参谋们多次谈起成长经历,无不感激培养过我们的机关,凭心而论,如果我不进入机关,不干上作训,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参谋工作是典型的烧脑工作,因为它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必须绞尽脑汁地去思考,与之相伴的是漫漫长夜,参谋工作又是典型的幕后工作,你把材料写得再好,不可能你去上台念嘛,很多时候会开了参谋睡着了。有人把参谋比作幕后英雄,这其实不够准确,应该是孤独的幕后英雄。我带过的这些参谋,心态调整得都不错,既渴望荣誉,又淡泊名利,都把关注点放在了能力提高和长远发展上,所以参谋道路走得扎实稳健,令我非常欣慰。我所在的单位培养参谋是有深厚传统的,早在2000年,总参就转发了我们“三个活动”的经验做法(提合理化建议、撰写学术文章、讲授军事理论),近年来,我们参加上级的一系列参谋比武竞赛,基本上是团体和单项名次全包。培养参谋不易,参谋成长不易,参谋是部队建设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当前部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际,更要对参谋的地位作用引起高度重视。应该给优秀的参谋设计好人生轨迹,这种设计一定不是人,而是制度,这才能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被浪费。我干了半辈子参谋,最后以参谋长的身份谢幕,可谓是功德圆满,感谢首长!想念兄弟!军旅无悔!人生无憾!作者简介:高建成,祖籍河北定州,出生于新疆哈密,1994年9月由新疆哈密铁路第一中学考入郑州高炮学院,先后在解放军参谋学院、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空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等学校培训,历任旅、集团军、军区、总部训练(作战)部门参谋和副处长,装甲旅副旅长、防空旅副旅长兼参谋长等职,2016年退出现役。热爱写作,发表军事学术文章近300篇,各种随笔、散文、游记、诗歌等160余篇。
根据集团军统一布置和分工,下面我重点围绕: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深刻分析我们领导机关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这个讨论题谈几点自己体会。一、......
老人和他的孙子们(一)老人并没有多老,但他已显得太老了——他周围的人都是孩子。所以,老人更老了……有人说,老人是一根竹竿——个头高,人又瘦,骨节分明。 我也说,老人是一根竹竿—......
金正恩和他的连长们连长和连政治指导员的整体状况,关系国家基础□ 本刊驻朝鲜特派记者 王莉 □ 本刊记者 王肖潇 《 环球人物 》(2013年第29期) 今年10月初,经过翻修扩建的平壤......
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的读后感自从学校下发了(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总是喜欢翻翻,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读起来很有趣味,同时也让我感慨不已,体会到了那种心灵的悸动。从他的故事中我......
《农夫和他的儿子们》读后感《农夫和他的儿子们》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在临终前告诉他的儿子们,他在葡萄园里埋了宝藏,希望儿子们嫩找到它。老人死后,儿子们就拿起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