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结合理解两首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感受家乡的美丽以及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热爱家乡,关爱父母。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查找诗人资料、工具书。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简述图意。 图上画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你知道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吗?
2、揭示课题。
3、播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同桌互相读,互评。
3、质疑,同学互答。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范读,模仿朗读。
2、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5、多种形式读,评议。
6、试着背诵。 自由背,同桌互背,有感情地诵读。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集体认读生字,游戏形式巩固。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勒 阴 苍 茫 慈 母 临 缝 恐 报 晖 观察交流,指导练习。
五、拓展练习
用自己的话写写诗歌里描述的景色。
板书设计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
1、板书课题,齐读。
2、谈话交流。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出过远门吗? 在你出门前你的父母忙些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3、激趣。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来看看一位叫孟郊的诗人在离家前的感受。 简介孟郊。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
1、朗读古诗。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课件出示自主学习策略: 生自主学习后小组内交流。 汇报学习所得,师生评议,理解“密密缝、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感情。 一针又一针,慈母手中的线,缝好了将要离家儿子的衣;一线又一线,针眼缝得密,是恐儿子回家迟。谁能说得清,像春天阳光般博大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又怎能报答完?
3、配乐深情朗诵,内化诗情。
三、话题讨论,升华情感
引出话题: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父母深厚的关爱中,同学们一天天成长,而父母日渐老去。那么,为人子女者,究竟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自由表述观点,师述评。
第2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文档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 寂寞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第3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第4篇: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章节 第一组 课题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诗《山行》、《枫桥夜泊》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1、作者介绍资料。
2、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学习《山行》,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进入秋景
同学们,前天是农历24个节气中的白露,白露过后天渐渐变凉了,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物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写秋天景物的,(出示)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第5篇: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下团城学校 李兴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促”,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意思。(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诗歌大意。
2、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
第6篇:[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
第7篇: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