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部编版下册古诗词教案”。
1清明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
二、一读——解诗题
1、指名读课题——清明
2、了解有关清明的习俗
3、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三、二读——悟诗情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古诗,自读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体会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欲断魂”的原因。并重点指导朗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体会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三读诵诗韵
1、把整首诗连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自己试一试。
2、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3、全班读一读。
4、背一背,分组诵读全诗。
五、课外拓展:
1、请学生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学生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3、画一画,写一写。
2《乞巧》
教学目标:
1.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2.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课件放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片,教师配乐讲故事。学生倾听。
二、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就和这个神话故事关系十分紧密,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指名读课题,指导三声连读的变调现象。
3、看到这个“乞”字,我们会想到原来学的什么字?(区别记忆“乞”和气)
4、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关于乞巧节的资料。)
5、谁知道乞巧是哪一天?乞巧是什么意思?
6、谁来介绍一下诗人的资料?(交流资料)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课件)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课件)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四、再读古诗·品悟意境
五、指导读出是的韵律美
3登科后
教学目的:
1.了解唐诗的文学地位,背诵部分唐诗。
2.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中所体现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内容的领悟和诗歌的背诵。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孟郊,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德宗贞十二年(四十六岁)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尉,抑郁不得志,遂辞官。一生穷困潦倒,不苟流俗。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证兴亡,陈词被风骨”之主张。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郊寒岛瘦”之称。“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
二、写作背景此诗为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孟郊登进士第后作。唐制,进士考试春季发榜,新进士在长安城南曲江、杏园一带宴集同年,怡赏春光。诗中所言春风得意,马上看花,乃当时实际情形只写照。前人对次诗颇多贬词,如《青箱杂记》以为从《再下第》到《登科第》诗之一悲一喜,可见孟郊气量狭窄。(南宋曾造《类说》卷四引)然孟郊两次落第,多年困顿,一旦成功,自当喜不自胜,亦毋须深诮也。此诗造句颇工,其中“春风得意”云云已成为后人习用之成语。
三、注释
a)登科:考上进士叫登科。b)龌龊:指穷困局促、不得意。c)放荡:无拘无束。
d)马蹄急:马快跑。疾:快,迅速。
e)看尽长安花:唐代考中进士,特许春天到长安欣赏牡丹,很是荣耀。
四、译解当年穷困潦倒不值一提,今天登科着是骋心快意。迎着春风得意地让马快跑,一天看尽京城的牡丹花姿。孟郊仕途坎坷,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这时他心花怒放,写出这首七言绝句。
4卜算子 咏梅
教学目标:
1、学习卜算子 咏梅,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梅花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卜算子 咏梅》。(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看诗题,指名回答。
3、诗人描写的景物体现什么情感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三.研读悟诗情 四.吟诵入诗境 五.延伸展诗兴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5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学法,即:读通-读懂-读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作者简介。
二、深入理解
(一)读通诗歌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2、齐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二)读懂诗歌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听,找出错误并纠正。
2、解释重点字词,学生批注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归纳汇报。
5、分组读文。
(三)读透诗歌
三、课堂小结
6《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三.研读悟诗情 四.吟诵入诗境 五.延伸展诗兴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7《望江南》
一、教案题目:《望江南》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有感情的诵读诗词和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能翻译全文,理解每句诗词的深层次含义。
3、情感目标: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内容:
1、给词划分节奏,并带有感情的朗读。
2、分句解析,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所包含所表达的含义。
3、翻译全文,总结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相思是文学作品中永恒而又新鲜的主题,老师这里有一首相思的词,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感悟感悟词的节奏韵律。你能否准确划出它的节奏?(3分钟)
2、请同学介绍一下作者温庭筠。(6分钟,花间派,花间鼻祖,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和韦庄齐名,时称“温韦”)
3、大声朗读课文,这首词中有哪些景物,表现了思妇什么样的心情?(7分钟,愁苦,相思)
4、分句解析,“梳洗罢”“独”“皆不是”等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思妇的心理变化过程。(20分钟,体会作者的用词的精炼及所表达的情感)
七、板书(4分钟)
望江南
梳洗罢 时间 早上
地点 室内 希望
人物 女性
皆不是 失望
白蘋洲 肠断
8凉州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学法,即:读通-读懂-读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班内大多数学生在校内寄宿,让学生谈谈刚开始住校时想念家人的感受导入)。
2、作者简介。
二、深入理解
(一)读通诗歌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2、齐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二)读懂诗歌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听,找出错误并纠正。
2、解释重点字词,学生批注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归纳汇报。
5、分组读文。
(三)读透诗歌
三、课堂小结
9嫦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难点: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2.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娘)
3.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请同学们注意听,待会儿告诉老师: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
4.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
二、初读自悟,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听课文朗读,我们也来读一读。
3.诗人简介
4、再读古诗,随时纠正学生读音。
三、再读,读准节奏
采用指名读、范读、分组读,指导朗读节奏。
四、复读古诗,读中理解古诗
五、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过渡:月宫上孤栖无伴的嫦娥,人间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但在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所谓同病相怜。一样孤独寂寞!
(1)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2)读这首诗时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低沉一些!再读
六、课外延伸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七、总结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
10金缕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诗句,齐读古诗。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介绍作者:杜秋娘,系金陵人,十五岁时,镇海节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杜秋娘不满于只表演别人编好的节目,自己谱写了一曲杜秋娘“金缕衣”,声情并茂地唱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朗读诗词。
(一)初读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诗文: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字,把诗读准。
第二遍,希望你能把诗读顺,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朗读
第一名学生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第二名同学读,请其他的同学听他的节奏。
(二)、品读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其实读古代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的有节奏,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共同的心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
11、题金陵渡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张祜的诗题金陵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祜的诗《题金陵渡》。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张祜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2)津:渡口。(3)宿:过夜。(4)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5)可:当。(6)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7)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8)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3、教师讲诗意: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2、偶成教学内容:宋代诗人饶节的诗《偶成》。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饶节的诗《偶成》。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偶成:偶然成咏。(2)闭绿苔:诗人所居倚松庵院内已长出绿苔。(3)双飞:成双成对飞来。(4)两股:一作“两脾”,二者同,指密封储存花粉的地方。
3、教师讲诗意:松下柴门紧闭长满一院子青苔,只有那蝴蝶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蜜蜂两腿上的花粉团大的如蚕茧,大概是前面山上春花又盛开。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3、霜月
教学内容:【唐】李商隐的《霜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霜月》。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注释
(1)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2)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3、教师讲诗意: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4、桃花溪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张旭的诗《桃花溪》。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旭的诗《桃花溪》。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2)飞桥:高桥。(3)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4)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5)尽日:整天,整日。(6)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3、教师讲诗意: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5、春词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春词》。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春词》。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3、教师讲诗意:
译文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6、春雨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周邦彦的诗《春雨》。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周邦彦的诗《春雨》。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
3、教师讲诗意:长着小树林的土丘上传来耕田人的笑语声,姹紫嫣红的花丛外,不时落下一只白鸥。想知道入春以来,到底下了多少雨,野塘水四溢,已可来回荡舟。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7、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其一)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唐庚的诗《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唐庚的诗《《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其一)》。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禅:栖禅山,在惠州(今属广东)。(2)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3)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4)尽:尽头。
3、教师讲诗意:刚下过一阵雨,旋即又阴云漠漠,似乎在酝酿着另一阵雨。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
暮归途中,回望山峦,只见暮霭朦胧,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尽头,忽然发现了一座孤亭。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8、晚春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韩语的诗《晚春》。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韩语的诗《晚春》。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不久归:将结束。(2)杨花:指柳絮。(3)才思:才华和能力。(4)解(jie):知道。
3、教师讲诗意: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9、吴门道中二首 其一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一》。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吴门:今江苏吴县。
3、教师讲诗意: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虽然时值黄昏,烟雨茫茫,但摆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20、吴门道中二首 其二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吴门:今江苏吴县。
3、教师讲诗意:在翠绿的竹林中升起了袅袅炊烟,才知晓竹林深处有一个小村庄,走近才发现村里人家的门因下雨早早关闭。这时从竹林中传出阵阵鸟叫,可是偌大的竹林中却发现不了鸟儿的位置,只见到长长的藤萝和黄昏中的古木。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三年级,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永乐镇双溪小学李艳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2、背诵两首诗。3、能用......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乞巧》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