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景阳冈》导学案教学设计
《景阳冈》导学案教学设计
《景阳冈》导学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景阳冈》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景阳岗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说说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读你印象特别深的段落,随机理解词语。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语言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你觉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
1.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2.引导板书:机智勇敢 武艺超群
(1)那只大虫双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①“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也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感情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3)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①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②感情朗读。
3.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
四、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打虎前喝酒,和店家的对话,自己的心理活动。)
2.快速默读这一部分,画画相关的句子,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3.引导,并板书
豪爽、倔强、勇敢、酒量惊人、胆量过人。
4.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5)胆量过人
武松听了,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6)好强
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5.这些内容和武松打虎有什么关系?(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武松的话语和心理活动描写,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第2篇:导学案教学设计
六步导学案教学设计
——菱形
教材分析: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衣帽架引出菱形,并给出定义。图文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然后利用折纸、观察及推理的方法得出菱形特有的性质,再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得出菱形的判别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之后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特殊四边形的方法,知道怎么去学习菱形,也明白了应该从概念、性质及判定三方面去研究菱形。学生在前面学习数学中已经历了很多合作、交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能力,相信学生一定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菱形的定义;
(2)在探究过程中,了解菱形的性质及判定.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2)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判别条件.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菱形的图形美和内在美.
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感悟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
2.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为旋转中心,将其旋转,可得到与原三角形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将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你能得到什么图形?
3.观察课本第108页衣帽架的图片,在将它拉伸和压缩的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图形?
二、合作探究
[1]根据图片中所反映出的图形的特点,请学生尝试给菱形下定义。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画一个菱形,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哪些角是相等的?(2)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3)两条对角线AC,BD有什么特定的位置关系?(小组讨论分析回答)
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三、展示交流,共同归纳
从对称性上对菱形进行考察:
提问: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这两条对称轴是菱形的对角线,所以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
利用对称性画菱形(或者教师呈现以下几种得到图形的方法,请学生判断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方法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横对折,再竖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可。方法二:如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就是菱形.(如图1)
图1 图2 方法三: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在折痕上取任意长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打开即是菱形.(如图2)
能说一说按这三种方法做的理由吗?大家讨论
刚才通过折纸、剪切,得到了菱形,你能归纳一下菱形的判别方法吗? 分组讨论,然后总结: 菱形的判别方法: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学以致用
[例1]如下图,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AB=5,AO=2,OB=1.
(1)AC,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
[师生共析]从图中知道:AC与BD是相交,从已知条件:AB=5,OA=2,OB=1.结合图形知道:这三条线段正好构成三角形.又由于AB=OA+OB,所以可以知道:△AOB是直角三角形,因此可以得出:AC与BD互相垂直.
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由此可知: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五、小结提升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别方法,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性质:边: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分别平行
角: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判别可以从以下两条线梳理:
在已知图形是四边形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四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在已知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可以从边或对角线上加强条件得到菱形。具体可用下图来表示:
六、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采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以致用——小结提升——教学反思”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有针对性的从问题中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
第3篇:《检阅》导学案教学设计
《检阅》导学案教学设计
《检阅》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理解“鸦雀无声、截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
学习过程
一、录象揭题。
1.小朋友,每年国庆节,很多国家都要举行隆重的检阅仪式。到时候,部队首长、、甚至外国贵宾都会观看部队队伍和群众队伍。
2.瞧,这是我们中国的检阅仪式。(看阅兵式录象)
3.看了刚才的录象,画面中的军人、部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今天,我们要去波兰首都华沙看一场特殊的检阅仪式。(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内容: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的( )仪式上,让( )的博莱克走在( )。时,他们的队伍得到了
第4篇:《桥》导学案教学设计
《桥》导学案教学设计
《桥》导学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
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
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
第5篇:《燕子》导学案教学设计
《燕子》导学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每当春姑娘到来的时候,她的使者--燕子(板书课题)就会从南方赶来,你看到过吗?在你眼中,燕子像什么呢?
2.我们再来看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更多的东西?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
第6篇:太阳导学案教学设计
太阳导学案教学设计
太阳导学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和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每一个自然段讲了太阳一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开头讲的那个传说,指的是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故事原是用来赞扬后羿为人们做好事的,因为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太热了,后羿射掉了九个。课文里引用这个神话,是为了要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其实”,表示下面要说的是实际情况。在这里表示转折,由传说转向事实。“其实”后边的三句话具体说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说明它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