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下面是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欢迎阅读!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三)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可见其内容的深刻价值。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马克思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
第2篇:《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学院:专业:
姓名:学号: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唯物主义,都只是在形式上发展了唯物方面的观点,并没有接触到唯物主义的核心与本质。这样的唯物主义只是认识到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没有认识到主体的能动性,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仅仅是从客体的角度上来理解事物,而没有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以至于在能动性方面走偏,走向唯心主义。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唯心主义并没有正确地理解到世界万物的本质。在能动性方面走向唯心主义,这就说明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感性的。夸大主体的能动性,对认识主体并没有帮助。并且,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类的活动理解成对象的活动,这对于正确理解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体系可说是致命一击。
看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句话时,我也不禁产生了怀疑:我们所想的是否是真的?我们所想的是否可信?既然我们自己无法想清楚到底自己的想法究竟是对是错,那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我们的想法才是可被认可的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去做,又如何能肯定我们所想的就是真的呢?实践将现实与头脑内的意识连接在一起,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检验我们的想法的途径。经过实践验证的想法、意识、理论,才可以被称为真理。相反,无论理论上多么完美无缺的想法,若然不将之付诸实践,便没有资格被称为真理。当然,那些理论完美的想法,也只有经过实践考验后,才能得到认可。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是那些被称为真理的事物,也仅仅是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才被认可,随着时间、空间推移,真理有可能变成谬误,谬误亦可能变成真理。我始终相信万事万物是可转化,一切皆无绝对。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这部分的理论,我认可马克思的说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并没有正确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环境、教育起改变作用”这种说法根本无法自圆其说:环境、教育改变了人,那么又是谁影响了环境(此处所说的环境专指人为创造的环境)、产生了教育呢?是人影响了环境!是人创造了教育!教育者皆受教育者,没有谁是生来就懂得如何教育别人,总是有环境、有别的人来影响他/她,方可产生教育者。当然,如果要追溯到最初的教育者的源头,这我就无法解释清楚了,因为这也是我尚且不明白的地方。
到了谈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里,对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区分这部分时,这
使我非常费解:世界还能分为世俗与宗教两个类别?或许是因为我并不具有宗教信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能产生一个宗教世界这样的名词已经使我啧啧称奇。世界是否可分裂为多个世界,这我并不清楚,至少这样的分类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宗教是神圣的,却也是存在于万千世人心中的,如果说把宗教与世俗分裂,这是决然不妥的。宗教正是在世俗中诞生,神圣的情感与世俗万千是紧密联系的。世界无须分宗教世界抑或世俗世界,世界是一体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方可组成这个紧密联系的世界。
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我认为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没有孰优孰劣。费尔巴哈喜欢直观的思维而不喜欢抽象的思维,他这样便失去了很多思考上的乐趣。“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运用不同的方法能够得到不同的结论。究竟哪个结论更正确呢?只喜欢直观思维的费尔巴哈,是无法知道抽象思维所能得到的结论的,因为他不惯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一旦能够用不同的思维去思考同一问题,便有可能得到新的结论,比那些不能的人要更进一步。当然,得到多种结论并非完全是好事,如果无法找到有效的检验方法,再多的想法也是无济于事。这正好可以引用上面所提到过的有关检验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备多种思维方法,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用实践检验真理,以上结论都适用于解决包括哲学在内的各个领域的问题。
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类的本质,这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又一大不妥之处。宗教只能算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如果说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类的本质,这根本不可能,这样的看法非常片面、不全面。在提出“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类的本质”这个说法之前,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此前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人类的本质定义就完全被否定了。社会关系包括的方面有很多,并非宗教就可以概括的。在我看来,费尔巴哈所代表的唯物主义,有美化、崇高化宗教的行为。把本来世俗人所创造的宗教崇高化,这对哲学研究根本没有帮助,反而成为研究中的障碍。此前提过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存在仅使用直观思维的缺陷,因此费尔巴哈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到人类的本质,只能认识一些表面的现象。马克思所提出的唯物主义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的观点,能够对人类的本质有更好的了解。
读过马克思写的费尔巴哈提纲后,我明白了不少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新唯物主义较旧唯物主义有了不少改进。对于研究的主体,旧唯物主义拘泥于市民社会,而新唯物主义则把目光转向人类社会,作出的研究也更为全面。新唯物主义提出研究哲学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这也正是做有用之事,而不做无用之功。
第3篇: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姓名: 杨 腾 飞
学号:10383038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计 算 机科学与技术
大学:中 山 大 学
引言: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对旧的唯物论的完善和提高,指出了旧唯物论的不足,建立了自己的唯物论,让唯物论变成一种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理的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世界。
关键词:费尔巴哈提纲 马克思 实践 哲学
在写《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前,先介绍一下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艺术出版,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唯物主义重新登上历史的王座”。历史上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唯心主义在做主导,他们鼓吹天才和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建立起自己的唯
第4篇: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