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五年级因数和倍数线上教学教案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线上教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因数和倍数线上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准备教学: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父子、母子、母女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集合图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四)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想方法: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集合图的方法)
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五)我的发现-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举例子,找规律,勾画知识点,读一读。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智慧乐园
1.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填空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一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
2.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判断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1)在算式6×4=24中,6是因数,24是倍数。()
(2)15的倍数一定大于15。()
(3)1是除0以外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4)40以内6的倍数有12、18、24、30、36这5个。()
(5)34的最小倍数是34;34的最小因数是17。()
(6)1.2是3的倍数。()
(七)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第3、4页,提交家校本。
第2篇:《倍数和因数》教学教案
《倍数和因数》教学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略)
第3篇:因数和倍数教案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第4篇:因数和倍数教案
因数和倍数
朔州市怀仁县吴家窑寄宿制小学校
王存祥 教材内容: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概念模型内涵,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