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30 08:04: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

冰山来客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 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3. 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4. 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2.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3.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美”导入

二、介绍闻一多。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人。他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1920-----1927年是诗人时期,他出过《死水》、《红烛》等诗集,并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原则: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七.研习诗歌。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死水”,所写的内容也是死水,那么作者对这一沟“死水”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绝望,厌恶,憎恨。感觉它无可救药。

3.死水具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憎恨?

因为这死水极端的脏,极端的臭,就像死了一样的静寂。

4.从那里可以看出死水的这些特点?(在讲解中介绍反讽的写作手法)。

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

“翡翠”“桃花”等本是华美、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青蛙的鸣叫不是清醒者的呼叫,也不是丑恶者的挽歌。而是一种装饰,一种衬托,着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第一节中的内容也不能省。

5.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意图的是第五节,该如何理解“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表达了作者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的深恶痛绝。反映了诗人理想中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毁灭。

6.“死水“的蕴涵意义?

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无须都讲给学生听,看情况而论)

7.归纳“死水“的三美特点:

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这里内容上节课已经提过。略带即可)《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第2篇:〈死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时间:2005.9.14上午第四节

上课班级:高一(11)班

授课教师:刘京城

一、教学目标

1、 体味本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4、学习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准备

1、让学生熟悉了中国现代格律派诗的“三美”诗歌理论主张。

2、学生预先读读闻一多的诗歌:《色彩》《红烛》《太阳吟》《忆菊》《发现》《一句话》《静夜》。

3、诗歌朗读带,歌曲《七子之歌》录音带,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闻一多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交流,并且说说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的。

2、播放《七子之歌》,同学欣赏这首优美的歌曲。

1)导入:闻一多先生虽然离行我们半个多世纪,但是他还活着,他活在他的诗歌里,活在历史书中,活在优美的歌声中,活在我的心中,也活在你们的心中,他永远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歌,是对他的一种纪念。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精湛的诗歌艺术,更要学习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生集体朗读《忆菊》最后三节,教师朗读《死水》。

A、让学生谈谈前者与《死水》在诗歌形式和感情色彩上有何异同。二者情感色彩差异极大,前者感情高亢奔放,是在热情讴歌,后者低沉,充满憎恨之情。

B、探讨“闻一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从闻一多的经历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思考。

3、教师介绍闻一多写《死水》前的经历:闻一多1922年留学美围,在异国他乡受到民族歧视,于是更加魂牵梦绕着自己的祖国。刚才同学们读的《忆菊》就是他这时期的诗篇。闻一多在一个发达国家生活了三年。1925年他归心似箭,于是他一踏上祖国的土地,目睹当时国内的情形--可以说满目疮痍,贫穷落后,混乱不堪,就像《赞美》里描述的那样,再与当时的美国一比,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我们读读他的诗《发现》就知道了。指定一个男生读《发现》,然然让同学们体会一下当时闻一多的心情。闻一多当时的心情是失望、痛苦、悲哀,就好像一腔热血时突然被劈头浇了一身冷水。正是在这种情笼罩下,他看到一个又臭又脏的死水沟,于是灵感迸发,《死水》诞生了。

4、学生自由朗读《死水》一遍,然后听录音朗读带。讨论这首诗的朗读问题,然后再安排一个学生朗读。总结:朗读好这首诗,还需要具体深入地分析。

5、自由阅读,分析全诗,填写下表。

诗 节 “死水”

具体情形及特点 诗中

体现情感色彩的短语 对立两极

情感 “死水”

象征意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1)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在班级交流。

2)提醒学生:将诗中华丽的词语与流露作者感情的短语联系起来,有什么发现?

体会:作者将“死水”描写得愈美,表达的厌恶和绝望之情愈强。这是反讽的艺术手法。

3)交流、探讨这首诗的象征意蕴。

6、结合读诗理解,学生再朗读一遍《死水》。

1)思考问题:“如果闻一多顺着这个思想感情往下发展,他还能成为民主战士么?但事实是闻一多最终成了名彪炳史册的民主战士。怎样来理解呢?”

2)探讨《死水》思想情感对立两极的另一极。

思考、讨论、认识:绝望包含着希望--对崭新、美好的祖国的希望;否定丑恶的现实就是追求美好的未来;极度憎恨腐朽的当时社会正是热爱祖国的强烈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内心并非就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死水里有活火。

3)读读闻一多在1943年11月写给臧克家的一封信:“我只是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人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提问:“如果说创作《死水》时,闻一多就像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那么什么时候他这座火山爆发了呢?是什么给了他巨大的生命爆发力?”

联系当时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如火如荼的民主斗争情景、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情景,感受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4)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些理解再来读一读《死水》,读出死水中的绝望之情,同时也读出死水中的火来;读出极度的憎恶,也读出强烈的热爱来。

7、小结本课

8、布置练习:

1)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

2)对比阅读〈忆菊〉,比较手法和情感的异同,写成300字以上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死水

闻一多

建筑美:外形整齐

形式: “三美” →音乐美: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绘画美:绘声绘色绘形

技巧:“反讽”→以丑为美:突出丑,强化憎

内容: 死水→旧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

感情:

第3篇: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

刘辉邮箱:liuhui1000@163.net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死水》教学设计

《死水》教学设计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 高一备课组

【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三美”的诗歌创作理论,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难点】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高一新生由于入学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且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不浓。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诗歌整体感知能力都较差。因此,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多朗读,勤思考,进而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死水..教学教案

第章(课)

课时

备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课型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我爱这土地》和《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韵的能力。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教具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导入《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死水(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死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第一册死水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死水 教案

死水 教案

死水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一、 导入

(8月17)搜狐网新闻:美能源部司法部策划荒唐闹剧

李文和案真相大白 8月14日,美国各大媒体都纷纷刊登了美国司法部13日公布的一份厚厚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称,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文和间谍案竟是一件冤假错案。报告称,这宗闹剧的始作俑者系美国能源部,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则接受了能源部的误导,没有对能源部的结论进行调查与质疑,就对李文和进行了长达4年的审查,并将其关押了9个月,还对他提出了59项重罪起诉。报告称,在这一事件上能源部和FBI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自诩为人权卫士。但是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且是历史由来已久。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于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