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山水画阅读理解
中国山水画阅读理解
中国山水画阅读理解1
①中国画画分三科:山水、花鸟和人物,其中以山水画居于首位,中国画之气质、情趣、法理在山水画中得到最充分、最典型的展现,可以说,只有理解了山水画的奥妙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不是只立足于忠实地描摹眼前的实景,而是画家将他对整个宇宙万物生命本体的思考和体悟融化在那万千山水中,是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
②山水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为一画科,关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篇重要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③宗炳和王微之前的山水,或者是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带有符号性质,或者是类似于地形图,这些都不是独立的山水画,只是具有萌芽性质的山水因素。宗炳和王微则对山水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史载,宗炳“好山水,爱远游”,“凡所游覆,皆图之于室。”宗炳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亲近无疑受到了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说:“道法自然”,使人与自然更为接近,庄子不但“过着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他虚境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化’意境,常常是以自然作象征(例如他曾以蝴蝶作他自己的象征)。”魏晋时期弥漫于整个士人阶层的是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玄学,士人们悠游于山林,欣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的生机,不但人与自然是亲和的,而且进一步将人加以“自然化”,用“松下风”、“春月柳”、“游云”、“朝霞”等自然美来形容人的美。山水画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老庄思想的艺术表现,是亲近的、平等的、融合的,人不是自然的改造者或征服者,人也没有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山水是“作为人来亲近,作为能响应其琴韵的知音相待”,“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宗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
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至元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于南方的文人来说,元代是天地巨变的时代,家国沦丧于异族之手,于是他们纷纷选择归隐,游荡于山村水乡之间,隐逸成了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他们寄情于诗文书画,将他们的时间和才能全部投入到书画的创作中,以书画抒发性情。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虽然悠游于山水之中,但是很少以描绘真山真水作为目的,而是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用心灵冶铸,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山川烟岚融化为一片理想的恒定的远离人世喧嚣的隐逸之境。正如倪瓒(元四家之一)所说:“仆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的山水画,他的典型面貌是一河两岸式,前岸是一小片坡石土岸,上植几株或荣或枯的树木,萧瑟荒寒,对岸平缓山丘或几道汀渚,山石树木皆以干枯之笔画出,轻拂慢扫,着力甚轻,笔行纸上若即若离,似实还虚,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近浓远淡之分。中间是空阔的湖面,不着一笔,空明浩渺,干净明洁,萧疏淡远,不食人间烟火。树下有时添一草亭,但绝不见人物。元之前的山水中往往不可缺点景人物,渔、樵、耕、隐,他们和山川草木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而倪瓒的山水已经不需要这些人物,因为山水即是倪瓒的化身,画面寂静、空旷、萧索、荒寒,实乃画家心境在山水之投射,画的是山水,但意已不在山水,在乎画家之情。元四家的山水画已是抒情诗,以情构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物我终化为同一。
⑤山水画传达的是画家在自然山水中对无限生命的把握和体悟,是对“道”的追求,而欲将无限生动和丰富的自然展现于数尺绢素之内决定了中国画迥异于西画的空间。画面中的山水不能依据透视的原理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来表现,按沈括的说法,这样的画法“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梦溪笔谈》)。“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论者多认为宗炳说明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实则表现的是从全景上把握自然的全面节奏,西方的透视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达到中国画家如此开阔的胸襟和视野。宗炳和王微在老庄道家思想影响下确定了山水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平等互赏的关系,“在艺术精神上直接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后世山水的创作和对山水的理解无不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发展。
(选自《文艺评论》20xx第1期,有删改)
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 )(5分)
A.只要理解了山水画的奥妙就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
B.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为中国绘画思想体系确立了基础,不仅指导了魏晋时期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 倪瓒的山水画画出了自然山水的精神特质,达到了形与神的统一。
D.中国山水画家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主客一体”的'“物化”意境,不仅赋予自然以人格化,而且将人加以自然化。
E. 中国山水画站在一个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高度上,表现自然山川,折射人类热爱自然、反映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怀。
13. 以下不能体现山水画中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B.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
C.夕照在山云在水,高歌人醉杏花天。
D.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14. 请结合全文概括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的不同点。(4分)
15.为什么说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至元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4分)
答案
12.A. 原文是“只有理解了山水画的奥妙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第一段), “只要......就......”表达的是充分条件,“只有......才......”表达的是必要条件。E. 由第三段末尾“人不是自然的改造者或征服者,人也没有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可知,“改造自然的情怀”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13.D(3分)
14. 立足点的不同之处:
(1)西方的风景画立足于忠实地描摹眼前的实景,讲究的是客观性、真实性。(1分)
(2)中国的山水画立足于将整个宇宙万物生命本体的思考和体悟融化在万千山水中,讲究的是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1分)
空间表现上的不同之处;
(1)西方的风景画依据透视的原理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来表现。(1分)
(2)中国的山水画是从全景上把握自然的全面节奏。(1分)
15. ①元之前的山水画往往不可缺点景人物,将人物作为自然山水的一部分来表现:而元山水画不再需要点景人物,自然山水已成为画家的化身(或已成为画家自我的外化、物化)。(2分)
②元之前的山水画表现出人与自然是亲近的、平等的、融合的关系;而元山水画则强调以情构境,在情景交融中表现画家的心境(情意、生命体验皆可)。(2分)
中国山水画阅读理解2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习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空”是静,是虚,“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B、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C、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D、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与人文完美统一,不追求繁芜的世界,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文章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王维的画作为依据,论证了山水画诗意美并不取决于画作上所题的诗词字句。
D、文章由空灵美到诗意美,论证层层递进,为如何创作出意境美的画作提供了新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B、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C、诗情与画意交融,达到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理想和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D、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答案
1、B(对“外象之美”的解释不正确,原文说“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可见“外象之美”也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作本身,而且“画作以外的无限性”也不只是“画家……的内在的精神追求”)
2、D(“层层递进”不正确,文章是并列式结构)
3、C(A、“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B、“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的应是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的应是欣赏者。D、“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第2篇: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2)
马远/钟礼《举杯玩月图》_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山水图
《举杯玩月图》,宋代,马远/钟礼,立轴,绢本水墨,纵205.6厘米,横104.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举杯玩月图》与马远的另一副《对月图》风格和用笔用墨非常相似,且都具有诗人高士于山水之中吟诗赋歌的意境,同属诗意图。本幅画,作者马远灵感来自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士人对著迷蒙烟岚,皎洁明月独饮,气氛浪漫。画石用水份多的大斧劈,墨色分明,技法纯熟,是明人学马夏流派作品。幅右下角“钦礼”二字,学者认为是明代浙派後期名家锺钦礼款。锺礼,字钦礼,学戴进,善画峰峦云气变化。
《举杯玩月图》立轴是一张根据李白的诗来创作的诗意画,简洁的构图,充满幽茫空旷的空气感,引发观者产生一种浪漫感性的情绪。过去这幅画被认为是南宋宫廷画家马远的杰作,但是经过数百年之后,才揭开了作者真实的身份。在画的左下角,发现一组签名和印章。但是,有两枚后来的收藏印章重叠覆盖在这个签名和印章之上。签名以浓墨书写,因此可以清楚释读出“钦礼”两个字,这可能是画家的字号。姓名的另外一个线索,在于被覆盖的这颗印章。透过摄影,我们先将印章的局部放大显现,然后再利用影像处理,将上下两个不同的印文分离,就可以判读出下层的这方印文为“钟氏钦礼”。现在将签名与印章并列一起,这幅画的作者便呼之欲出,他是明代的一位宫廷画家─钟礼。
马远《洞山渡水图》_描绘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云游过河山水人物画
《洞山渡水图》,宋代,马远,立轴,绢本墨画淡彩,纵77.6厘米,横33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洞山渡水图》为宋代画家马远绘制。描绘的是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在云游途中,涉水之时见到自己水中之影而恍然大悟的一刹那,是为数不多的马远的真迹之一。原藏于圆明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图上有南宋皇帝宋理宗的皇后杨妹子之题字。款识:携藤拔草胆风,未免登山涉水,不知触处皆渠,一见低头自喜。本与天龙寺所藏的云门大师图、清凉法眼禅师图同为描绘禅宗法师的画作之一。
马远《对月图》_南宋象征主义代表作品水墨山水画高清大图赏析
《对月图》,宋代,马远,立轴,绢本水墨,纵149.7厘米,画心横78.2厘米,全幅横11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月图》描绘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间邀月共饮的场景。笔线粗重而带颤动,树石皴法采用侧笔直刷浓淡一笔而成的画法,树干瘦硬如屈铁,树枝斜拖而长,水作勾勒回纹,构图布局尤喜作半边一角之景,遂有“马一角”绰号。用特重烘染的手法来制造出月夜朦胧的景色,给人一种境界高简、意象幽邃的趣味,发人深思。此图充分发挥了他的特点,与马远的《举杯玩月图》风格和用笔用墨非常相似,是南宋象征主义作品的代表。
马远《寒江独钓图》_宋代马远传世山水人物名画高清大图赏析
《寒江独钓图》,宋代,马远,绢本水墨,纵26.7厘米,横50.6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马远所绘的《寒江独钓图》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
《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马远《寒江独钓图》局部高清大图】
在中国画中何谓虚实?一般说,“实”指绘画中有笔墨处。虚与实相对,无笔墨处即为“虚”。画家作画常常用心:厂无笔墨处,用力于有笔墨处,以达到“虚实相生,元画处皆成妙境”。在这幅画上,作者正是这样处理的,他着力描绘垂钓者的凝神专注神态,和几条淡淡的轻柔起伏的水纹,来引起观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虚无,而给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虚在画上也具有“实”的意象。这种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艺术手法,中国画家称之为“计白当黑”,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寒江独钓图》是一幅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创造出意象境界的典范之作。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绝句《江雪》这样描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寒江独钓图》创作与这首诗有关,这就是诗意画,欣赏这一诗一画,可以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在空阔平静的江面上,有一人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现出一个“独”字。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常留出许多空白处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马远《寒香诗思图》_宋代团扇山水小景画寒香诗思图高清大图
《寒香诗思图》,宋代,马远,绢本设色,纨扇,纵25.5厘米,横25.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构图别致意境幽远的小品山水画佳作。作为纨扇扇面,其圆形构图对创作是一种限制。此画之妙在于,画家把重点描绘的山石、树木等景物安排在约占小半个画面的斜右下部,以浓墨钩勒树木、翠竹、篱笆、山石等,而与占大半个画面的远山、天空形成浓与淡、实与虚的对比,这即使圆形构图中的景物显得平稳安定,又富于变化。
《寒香诗思图》是团扇扇面,也是一幅别致的小品山水画,在圆形上经营画面,是 对画家艺术才能的一种考验。在这幅作品中,作者突破了这种圆形的限制,把树木山石等重点的景物放在右下角,以浓墨刻画,使其和远 山、天空形成浓淡虚实的对比。为弥补左侧的空虚,又点缀了一群飞鸟,使画面静中有动,富于诗意。马远画山水以少见多,以偏概全,正是他艺术手法高明独到之处。图中山石画法用大斧劈皴,状其石质,画树“瘦硬如屈铁”,多折枝。远山则低,用淡墨勾染。苍茫外,露出月亮,表达作者当时思念之情。
马远《华灯侍宴图》_马远描绘宋代豪门夜宴的外景小景画高清大图赏析
《华灯侍宴图》立轴,宋代,马远,绢本淡设色,纵125.6厘米,横46.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华灯侍宴图》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豪门达官酒宴的情景,但作者的兴趣并不是放在细写堂内宴席与众宾客的活动上,他的独特构思在于成功表现外部环境上,描写烘托出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表现松树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长而斜向出,所以有“拖枝马远”之称。画山从不作全景式图,常取一角或一峰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马远在继承前人山水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他对山水画形式美感探索的可喜成就。
《华灯侍宴图》图轴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灯火通明的宫殿里,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屈身随侍皇帝饮宴。宫殿外头,乐舞的宫女摇曳着身姿;而一旁的树林,似乎也随着音乐起舞,枝桠栖斜,显得姿态横生。这些树林,由近而远,渐渐隐没于雾色之中,只见宫殿后矗立着几棵松树,和远处数抹青山。
画家虽然没有让饮宴的帝王直接出现画面上,画上的题诗却点出了画题:“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驩声,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这首南宋宁宗杨皇后所题的诗,生动地记载了她一家荣宠侍宴帝王的情景。这位皇后所具有的书画素养,在历代的后妃之中,可是历史上罕见的。她曾经在当时多位宫廷画家如朱锐、马和之、刘松年、李嵩、马麟等的画上题诗,足见她对于绘画艺术的热爱。
《华灯侍宴图》有御题(也作南宋宁宗杨皇后所题)的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描写晚宴的情形。此画即是表现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挺坚有力,水墨苍劲,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树干瘦硬如屈铁,但刚健中又见柔合,其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刚柔相济,豪放又严谨,整体上给人以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印象。
马远《江亭望雁图》_宋代画家马远所绘山水小景一角风格水墨画赏析
《江亭望雁图》,宋代,马远,绢本水墨,纵23厘米,横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亭望雁图》以南宋马远之法,绘江亭对景寥阔旷朗,鸥雁斜飞渔舟荡波,树法瘦峭之笔,爽利而无拘泥之态,尤得马夏韵趣,旧题马远,是其一路风格之作。画心钤印:马远;跋边:马远,此图用笔流逸,景物疏爽,几脱画院习气矣。
马远《秋山投宿图》_宋代名家马远人物山水画高清大图赏析
《秋山投宿图》,宋代,马远,绢本设色,纵161厘米,横89厘米,私人收藏
《秋山投宿图》为一立轴,图中细节刻画惟妙惟肖,整幅画工细、丰腴,绘画风格与南宋著名大画家马远极其相似,且题识有“马远”,所以大多归为马远之画作。本画题识:马远。藏印:墨林秘玩、二樵、乾隆五玺、项子京家珍藏。黎简边跋。
马远《水图》_南宋马远十二水图卷名画全卷高清大图赏析
《水图》,宋代,马远,绢本设色,纵26.8厘米,横第1段20.7厘米,第2-12段4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水图》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无图名,画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细浪,远处的水波舒缓而轻淡,这是金秋季节里静谧的湖面。《十二水图》马远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都令人惊叹不已。如“洞庭风细”,波浪如鳞,不激不怒,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仿佛觉得微风习习,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湖面,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层波叠浪”是以颤抖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龙蛰伏。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湖光潋滟”一幅,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画出水波的跳动,浪峰无规则的排列,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即使画家不染上红色,也使观者感到阳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来。“云舒浪卷”一幅,却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画家以凝涩的笔触,画出一个浪头,它彷佛咆哮着要腾空而起,天空中黑云滚动,与水相接,更增加有如冲锋陷阵的气概。画面虽小,而气魄宏大壮观。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意境,就留待读者自己体会。
《水图》原为十二幅册页,后来合裱一卷,每幅均有南宋宁宗皇后杨氏题写图名,其中一幅缺半,故无图名。钟致帅曾将雪轩旧藏摹本依“寒塘清浅、洞庭风细、细浪漂漂、层波叠浪、云生苍海、黄河逆流、云舒浪卷、长江万顷、秋水廻波、湖光潋滟、晓日烘山”为序,最后一幅无图名则以“仁者无言”代题,由平静到汹涌复归于平静的旋律题写了一首七言诗《题水图古画》,并作有二跋。诗中每一句中都体现了宋宁宗皇后杨氏题写的图名,最后以仁者清怀言志,诗与图相得益彰、情景交融。马远《水图》第二幅:洞庭风细。起伏的线条组成细密柔婉的波浪,渐渐向远方淡化,最后虚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轻风习习,波浪如鳞,万顷碧波,浩渺无际。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马远《水图》第三幅:层波叠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颤笔画出,浪谷间卷起浪花。这是汹涌澎湃、向前奔腾的巨流。
马远《水图》第四幅:寒塘清浅。稀疏的线条回旋起伏,水边三两石头,水面流动感很强,显然这是溪流,而非清浅的池塘。画面上的水纹,让人联想到马远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凫图》。
第3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江家店镇初中
刘延海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 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
(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